3种医籍考对比
2018-02-12王育林
张 旭 ,王育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医籍通考》为3本医籍目录,均为辑录体,即通过辑录序跋等相关文献以评骘该书。
1 作者及出版情况
《医籍考》为日本·丹波元胤所编,原书共80卷,成书于1826年(道光六年),中国于1956年由人卫出版,1983年再版,均为繁体本。
《宋以前医籍考》为日本·冈西为人著,1948年完成,有1958年人卫版和2010年学苑版,均为繁体本。
《中国医籍通考》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主编,1990-1994年出版,为简体本,全书共4卷,并附录索引一册。
2 收书与取材
《医籍考》收辑我国历代医籍,远起秦汉,近及道光初年。收书2 600余种,除直接取材于医学著作外,凡历代史书,各种书目,地志博物,艺文著述,笔记杂说等书中有关记载,均加以搜罗。
《宋以前医籍考》由汉学讲师日名静一收集资料,“于二十三年间,所获资料累计如山”。由日明静一、黑田源次、冈西为人三人整理。所收医籍下至南宋,著录古今医籍1 873种。
《中国医籍通考》共收书9 000多种。其辑集的医籍上溯出土文献,下迄清代医籍,旁及日本、朝鲜的中国古籍。凡历代史志和近贤所著的医籍目录,有载必收,有遗则补,并从有关资料中搜集诸如史可法、归有光等文集中所未见的医籍序跋。举凡孤本、珍本、手抄本及日本抄本均在罗列之列。故《中国医籍通考》是这3本医籍考中唯一收录出土文献的,且收录清末医籍。
3 著录目的
《医籍考》原书无序,据说其父丹波元简曾为天皇“侍医”,看过大内之书,《医籍考》可能为丹波父子对所看医籍的整理。
《宋以前医籍考》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一部分。冈西为人在“序”中写到:“研究中国医学,必先剖析医籍之渊源,考察其传承变易,以究明其书籍之真价,否则未足以为信据也。”至于为何限定于“宋以前”,冈西为人说:“限定在宋以前其实没有特殊理由,只不过是自古开始而已,‘元以降’计划作为第二段”。可能因为战争没有继续。
《中国医籍通考》编审裘沛然道:“我们的中国同道不知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国家医籍的‘家底’”“中医学宝籍如山,古今医家虽有辑集,而迄今尚缺一部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著作。故中医同道检阅医籍,到现在还倚侍日本医家丹波元胤的《医籍考》和冈西为人所编的《宋以前医籍考》二书”。为响应政府“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号召,编此书为读者提供窥探中医的门径,并满足其深入钻研的需要,并在中医界的医籍目录学方面开创一个新的历史。
4 目录
《医籍考》书前有总目录,标明每卷大致内容。卷一~八为医经一~八,包括《内经》《外经》《难经》和诸家医经。卷九~十四为本草一~六,分神农本草和诸家本草。卷十五为食治,卷十六为藏象。卷十七~二十为诊法一~四,其中诊法四为太素脉,《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医籍通考》均列在诊法中,未单列。卷二十一、二十二为明堂经脉一、二,卷二十三~七十八为方论一~五十六。卷七十九为史传,包括医史和目录。卷八十为运气。
总目录后有“医籍考目次”,标明医籍名、作者、卷数。医经一为《内经》《外经》《素问》原书,医经二为《素问》遗篇和逸篇,医经三、四为《素问》注,医经五为《针经》《灵枢》注,医经六为全本《内经》注。方论一《伤寒卒病论》原书,方论二《伤寒论续》,方论三《金匮玉函》原书,四~六为《伤寒》注,七~十三为伤寒类书,方论十四温病,十五~四十四为其他方书,四十五为寒食散,四十六眼科,四十七口腔、喉科,四十八、四十九外科,五十、五十一妇产科,五十二~五十六儿科。其中痘疹一类在其余三书中均列在儿科下,未单列。分类均未标明分类依据,只标方论一、方论二。
《宋以前医籍考》书前有总目录,2010年学苑出版的《宋以前医籍考》分为医经、经方、本草、杂纂四部,医经包括《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经、诸家医经、五藏,经方包括仲景方论、诸家方论、小儿、妇人、外科、目科、口齿方论,本草包括神农本草、诸家本草、食经。杂纂包括医史医制、兽医、运气、月令、养生、按摩导引、房中、寒食散、香方粉泽、祝由。其中“香方粉泽”《医籍考》未收录,《中国医籍通考》列在“方论一”,即内科下。“祝由”《医籍考》未收录。月令、养生、房中《医籍考》未收录,《中国医籍通考》列在养生类下。后有具体目录,列医籍名,按时间顺序排列。医经部分医籍名后小字注作者、朝代,医经部分后不列作者,医籍名重复时注卷数。
《中国医籍通考》全书四卷,每卷前有本卷总目录。后有具体目录,标明作者,无卷数,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医籍通考》收录最全,包括《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几乎所有的内容。共15类,另有补编,最有特点的为本草和丛书与全书。本草分类较细,分为本经、综合、地区、食疗、单味、歌诀、炮炙、图志、栽培、研究和杂著、药理、药材。《中国医籍通考》中收录的丛书、全书《医籍考》与《宋以前医籍考》几乎均未收录,只有少数,如《圣济总录》《景岳全书》等有收录。医经虽然没有像《医籍考》一样划分为《内经》《外经》、诸家医经、《难经》,但按此顺序安排。另《中国医籍通考》中医籍的注本或校正本会在医籍名后标出原作者、注者、校正者、改误者。
5 正文
《医籍考》正文列作者、医籍名、出处(一般为目录、地方志)、卷数,后标“存、佚、不见、缺”。因编书时代限制,有遗漏与不真之处,如《太素》,《医籍考》则标为“未见”。有作者的记为“X氏XX+医籍名”,如“全氏元起《注黄帝内经素问》”。如不同书志书目记载卷属、医籍名或作者名不同,则小字标注于后。每种医籍先引序跋、凡例,标“自序曰”“凡例曰”“黄省曾序曰”,后引古今著作所论,标“XX曰”,如“皇甫谧曰”,末尾小字注明所出医籍名。丹波元胤有注,小字列于所引资料末尾,内容为丹波元胤对该书的考证或他对所引资料的看法。所引资料有些经过删减,如经过删减会于开头标“略”,如“自序略曰”。我对所略内容进行了对比,所删减内容一般为作者经历,只保留与本医籍有关内容,如王纶《本草集要》“自序略曰”内容。但也有经过丹波元胤整理的,如李含光《本草音义》“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略”则经过丹波元胤的删减、调整、改写。也有未标明“略”而经过删减的。
《宋以前医籍考》写作时参考了《医籍考》,正文部分每种医籍列医籍名,经方部分小字注作者、朝代,医经部分后不注作者,书名重复时注卷数,不标存佚,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是唯一一本对所引资料进行分类的。所参考的书志书目中只要有提到该医籍的,多会收录在“出典”项下,不同于《医籍考》和《中国医籍通考》只引最早收录该医籍的书志书目。“出典”列书志书目名,小字注篇名,未按时间顺序排列。“考证”项下又分“作者及年代”“名义”“编次”“传承”“余论”等,均先列书目、卷数,如所引资料出自《医籍考》,则标《医籍考》卷数,引文后小字标明出处。
所引资料比《医籍考》少很多。冈西为人在“自序”中说:“嗣后余与两先生随时会合,三人鼎坐,就资料之取舍,疑义之释明,互相议论,反复推敲。”证明资料是经过筛选的,大多删除与原书无关的语句,如作者生平,貌似也不太关心原书是否散乱,是否错简。所引文字如与其他版本不同,会小字注出,如有修改则小字注明依据,如文字有删减会注明“略”。所引资料或书志书目有许多为日本人所作,而其他三本医籍考则引用较少。“序跋”项下列该医籍各种版本的序跋、凡例,未经删减。各版本序跋也经过校对,同样以小字注出不同之处。“刊本及抄本”所列最详,凡有记载版本和现存版本,大多列出,每版本下列此版本的出典,同样收集各书志书目记载。编者按语随文附载,多为医籍作者的介绍和冈西为人的考证。正文后附参考书志书目,未按写作时间排列,详列作者、朝代、版本,先中国,后日本。
《中国医籍通考》写作时亦参考了《医籍考》,同《医籍考》正文体例相似,内容也相似。首列医籍名、作者、注者、校者,或有出典,后标存佚,无不见。所记出典不如《医籍考》具体,有许多删减,另也删除了《医籍考》的许多对不同医籍名和作者的记载。另《医籍考》标“本朝现在书目”的,《通考》则详列书目名。《通考》中注者、校者、附文比《医籍考》具体。所引资料有添加有删减,如朱丹溪《素问纠略》下删减了徐春甫对朱丹溪的生平简介,《皇帝素问遗篇》下增加了顾从德对赵简王的生平简介。有些在《医籍考》中标略的在《中国医籍通考》中补齐,如王纶的《本草集要》自序。引用资料后添加了现有版本信息,简单注明现存版本状况,如元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还有建国后的出版情况。作者按语列于现有版本下,内容多为版本情况的补充,或为对资料出处的注,也有少量评价。
6 附录
《医籍考》原书无索引,1956年人卫出版的《中国医籍考》在书后增加了书名和人名笔画索引。
《宋以前医籍考》原书后无索引,2010年学苑版的《宋以前医籍考》后列书名和人名的拼音和笔画索引。
《中国医籍通考》第四卷为索引,有书名与人名笔画索引,人名后又有此人著作与页数。
7 一些体会
作为读者,我参考最多的是丹波元胤的《医籍考》。首先,另两本医籍考在创作时都参考了《医籍考》,而且有些资料直接引用自《医籍考》,故作为底本的《医籍考》更具有参考价值。另外,丹波元胤的按语常常比《中国医籍通考》的按语值得参考的多。但是由于写作时代所限,《医籍考》有许多材料未能收录。所以在参考《医籍考》之余,我会参考《中国医籍通考》作为补充。
《宋以前医籍考》未标存佚,对参考者来说有不便之处。但其中罗列历代书目记载,而不是仅列出首载书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历代目录的记载中观察到该医籍的历史演变,看到当时此类医籍在书籍中的地位,并且可以观察到古人对不同领域认知的变化。如兽医类书籍,《隋书经籍志》多载于“子部医方”类中,而南宋的《通志·艺文略》则一律归入“史类食货豢养”之中,《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则收入“农家”类。可见“兽医”收入医书自《隋书》起,而后人有循旧制者,也有不同看法者。而就现代观点来看,医学和兽医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究竟现代的医籍书目是否应该收录兽医书,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医籍通考》收载自出土文物至于清末医籍,故所收书籍比另外两本医籍考多得多,但是补充的资料并不十分充足。如《内经截要》《医经类纂初稿》《内经素问校正》《医易通说》等等,只罗列了现有版本信息,却未收录序跋。所以还有大量的资料需要补充。
关于资料的删改。《医籍考》和《宋以前医籍考》的资料有些经过了删改,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以《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为例,刘完素首先回顾了医教源流,“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利数三坟五典,自黄帝、仲景以至唐宋,后有详细谈论了《素问》。至此已千言,却还没有提到《原病式》这本书。当然这些医学源流我们确实应该了解,但如果读者仅仅想知道刘完素写作的动机以及《原病式》这本书的内容,却不得不从第一个字开始看起,这无疑很浪费时间。《原病式》只是一例,而大多数序跋都有细数源流的习惯。所以我认为资料确实应该经过删减。但是如何删减,应不应该改写,还是应该经过慎重的考虑。
关于医籍分类。这3本医籍考在医籍分类上都存在一点问题。图书的分类是为了方便阅读,“可以睹其目而知其人”,但分类有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麻烦。《医籍考》与《宋以前医籍考》医籍最多的是“方论”类,而此“方论”并不能解释为“论方”,而是应该解释为“方”与“论”。方论类医籍大概又分五小类。其一,综合类,指综合性医籍或各科专书,理法方药均备,如《千金方》《幼幼新书》。其二,方书类,是方剂的罗列,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三,论述类,只有对病证的论述,如《褚氏遗书》。其四,病源类,所有解释病因病机的专著都罗列于此,如《诸病源候论》。其五,其他类,指放在其他分类中都不合适的医籍,比如《医籍考》中的《针灸服药禁忌》,《宋以前医籍考》中的《简文帝劝医文》。如此五类统称方论。但是如果如此定名,那论《内经》之书也可以称“论”,针灸导引也可以称“方”,这个“方论”到底又是什么呢?
至于《中国医籍通考》也有此类问题。《中国医籍通考》的“本草”类又分了12小类,其中“歌诀”类中有《本草易读》一书,而此书却不是一本歌诀书。《本草易读》分四卷,卷一、二为“各症状主药主方”,列主病主症的主药主方,如“中风部一”:“中风口噤(白术第九,验方十四)。牙关不开(南星一百四十,验方四)。”“目部六十三”:“一切目疾(甘石四百三十七,验方三)。目赤肿痛(火硝四百五十五,验方四)。”卷三、四为“各药性味主治用方等”,列各药各方。如卷四“苏子(炒用),辛、温、无毒。与叶同功,降气开郁,消痰定喘,利二便而破症结,止霍乱而定呕吐,气虚少者勿用。梦中失精,熬杵酒下(验方第一)。痰喘咳逆短气,水研取汁煮粥服(第二)。顺气利肠,同麻仁滤引作粥食(第三)。”诸如此类,根本与歌诀无关,大概编者看到“易读”一名,自然联想到歌诀。又如歌诀类之中的《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问答》都与歌诀无关,大概都是根据书名的联想。如此种种,到底是给读者带来的是方便还是困扰。我想编目录的人很少能够把每本医籍都了解一下,就连看完序跋都有难度,如何避免此种错误,究竟如何进行分类,大概还需要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光震.中国医籍考识[J].吉林中医药, 1991(2):30.
[2]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
[3]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4:4.
[4] 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6.
[5] 汪昂.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2.
[6] 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
[7] 唐宗海.本草问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
[8] 褚澄,卢祥之,张晋峰.褚氏遗书校注[M].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4.
[9] 孙思邈,李景荣.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刘景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11] 李志庸.钱乙刘昉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
[12] 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语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