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

2021-04-23毛义华曹家栋方燕翎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浙大滨海网络结构

毛义华,曹家栋,方燕翎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3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面向经济建设,加速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科技引导和支撑经济的加速和健康发展[1]。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受到各个地方政府广泛的青睐,多地纷纷出台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来推动其落地和发展[3]。现有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从主体、要素和机制等方面展开,白俊红等[4]通过10年30个省份的地区面板数据测算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认为政府主体参与程度显著形象了协同创新的发展;张玉磊等[5]人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研究了高效型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认为政府需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对机构建设起引领作用;胡刃锋等[6]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内容、移动互联环境和互联技术对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王肖[7]通过对以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发展,认为人才培养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等多元化机制保障协同创新的稳步发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表现出知识交流化、技术市场化、平台共建化和需求内化等特征[8-16]。随着更多的主体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所要协同和联结的要素呈现出多样性,复杂的协同网络结构体系是已有理论尚未能提供解决的。

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理论空白,本文拟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案例分析,选取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滨海院)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来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协同网络结构。本文揭示了协同网络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发展的现状,为其网络化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自此技术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在理论和时间都有了较大发展[10]。从新型研发机构产生至盛行,技术创新也伴随着它一同发展,不同学者也对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有不同的理解。吴金玉等[17]人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协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动节点,技术创新需将知识、组织能力和节点共生三者相结合,以三维融合角度构建模型。仲伟俊等[18]人认为产学研合作内容涉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设备和仪器利用、信息获取等多个方面,技术创新在联合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创新积极性和能力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林筠等[10]人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起到了直接影响的作用,企业间合作对技术创新能力也有着正向的影响关系。韦影[11]认为社会资本通过吸收能力在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曹静等[19]人认为合作创新环境、合作创新投入、合作创新产出、合作创新运行和合作创新效果构成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在管理学界,首先提出协同理念的是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安索夫[20],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把协同作为公司战略四要素(产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之一。新型研发机构协同网络近年来也是研究热点。朱静毅[21]认为实现隐性知识协同,是推动知识创新及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知识协同过程分为隐性知识需求匹配、隐性知识获取、吸收、共享和增值5个阶段。郭百涛等[22]人认为科研产出、政策扶持等是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影响机构相互协同共建的效果。张华等[23]人认为各协同主体外部的社会网络对于主体创新绩效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协同主体越多,网络作用发挥越大,但各主体从网络中识别对自身有利知识的难度也相应增大。陈忆[24]认为大规模的协同网络尚未形成,学研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和桥梁作用。陈超逸[25]认为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风险交流是复杂协同网络中最需关注的,直接影响了产学研组织的绩效。

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从协同主体角度,还是从协同机制等细节角度,以协同观的理念来考量和支持研发机构来构建网络,是当前环境下较为迫切的需求。国家科技部也于2019年9月12日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其中指明发展方向和要求。本文将从典型案例出发,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有望为该方向铺垫一定基础。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Glaser等[26]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将理论与经验、抽象与具体联系起来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处理分为三步,分别是开放性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27]。第一步为开放式编码,将搜集到的文字资料进行分解、分析,将现象初步概念化,形成初始概念;第二步为主轴编码,将初始概念归纳总结、分析对比,提炼出初始范畴,再从初始范畴里提炼出主范畴,然后从主范畴里提炼出核心范畴;第三步为选择性编码,将已经提炼出的核心范畴进行分析,形成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2.2 案例选择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型研发机构,由于机构的数量比较多,通过对各类案例材料的对比分析和筛选,最终选择浙大滨海院作为焦点案例。选择浙大滨海院作为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1)浙大滨海院通过协同网络进行技术创新取得较好的成果,成功的过程涵盖了协同网络结构的构建和典型的网络结构,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2)本文作者从事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与浙大滨海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研究院内各个研究中心也有着合作关系,并拥有新型研发机构的调研团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本文奠定了扎实可靠的数据基础;(3)浙大滨海院处于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实践先列,获批天津市首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称号,是运用协同网络结构的典型案例,拥有广泛的宣传渠道,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提高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2.3 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集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1)对研究院负责人以及参与技术创新的关键人物进行半结构化和开放式的访谈,访谈对象涉及不同层次的负责人和参与人员,包括浙大滨海院的高层运营管理人员、研发中心负责人、技术专家,以及负责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的政府人员;(2)对研究院的运营管理部门和研究中心非正式观察的二手数据;(3)研究院档案资料、宣传资料、内部公开视频等二手资料;(4)正式的公开资料和网络二手数据,如报纸、杂志、期刊、网络资料、专利数据等。

3 案例分析

3.1 浙大滨海院的技术创新模式

浙大滨海院是由浙江大学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事业法人单位,2014年8月注册成立,坐落于天津滨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自成立以来,依托浙江大学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等优势资源,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医药健康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创新,结合国家及天津市的产业发展需求,浙大滨海院将智能制造和医药大健康作为两大主攻方向。

截至目前,浙大滨海院已申请各类知识产权250余项,研发各类样机及产品100多项,绝大多数已实现产业化。在孵高科技企业50余家,含上市企业1家,高企7家,国家科小10家,注册资本超3.2亿元,累计产值超7亿元,获得社会融资近3亿元,估值超20亿元。浙大滨海院已引进培育各类人才250余人,含两院院士、国家万人、长江学者和天津市外国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成立研究中心15个,国际联合研发中心5个,院企联合研发中心11个,研发办公场地及标准厂房32 300 m2。

在现有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多数是将资本、技术、知识、人才、设备和场地等要素孤立连接或部分联结,协同效应不明显。而浙大滨海院在运作过程中,是通过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创新网络,在内部搭建创新生态系统,一方面浙大滨海院既是核心主体,又是整个系统网络中的主要参与者;另一方面,浙大滨海院自身内部也形成一个系统,将各个部门和研究中心联合,协同管理、共同创造和网络创新。

通过多次调研,课题组发现浙大滨海院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系统,建立了一个关联浙大滨海院内外部需求和资源的技术创新系统,如图1所示。内部系统设有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企业孵化等平台,包含孵化企业、研究团队、内部管理和服务团队等要素。浙大滨海院同时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提供咨询、投融资、管理和法律等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各类合作建立关系网络,形成外部系统。

图1 新型研发机构内外部技术创新系统

3.2 滨海院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

3.2.1 开放式编码及主轴编码

为研究协同网络结构的作用机制,本文对访谈收集得到的一手资料和多个渠道获取的二手资料进行逐句分析贴标签,并进行开放式编码及主轴编码,如表1所示。在编码过程中,将初始概念归纳形成72个初始范畴(由于篇幅原因,表1只显示15个初始范畴),用a*表示,并将初始范畴进行后续的提炼和整合后,归纳出15个主范畴,用A*表示。根据定性研究逻辑性和推演理论对主范畴进行整合,将表述含义属于同一类别的主范畴归纳在一起,最终梳理出5个核心范畴,用AA*表示。

表1 案例材料编码表

表1(续)

3.2.2 核心编码

在对案例材料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首先对5个核心范畴的内涵和性质进行分析。

(1)核心范畴:机制协助支持。核心范畴“机制协助支持”是指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类复杂因素影响而防止其无法运作的机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剖析可以发现,机制协助支持包含风险控制、各方利益分配、市场准入规则和项目成果评价体系4个主范畴。滨海院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运用各个协助机制来保障其科学合理运作,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来控制各方主体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制定市场成熟度考核体系确保项目产业化运行,建立成果评价体系以推动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在可控性范围下优化产出。在各个支持机制的协同下,技术创新有序开展,“机制协同支持”为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提供了扶助性保障。

(2)核心范畴:资源信息整合。核心范畴“资源信息整合”是指新型研发机构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建立统一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剖析可以发现,资源信息整合包含内部需求合理优化、外部需求科学介入、市场信息需求化和资源统一整合4个主范畴。滨海院的技术创新结构系统中涵盖了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研究的方式方法,在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的辅助下,将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基本要素统一集中,整合成可产可研的信息源头,为科研统筹部、市场评价部提供内在性指向和外在性驱动。外部资源作为风险型技术要素和天使型技术要素两个方式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扩充和信息导向做了协同性基础,“资源信息整合”为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提供了资源性保障。

(3)核心范畴:平台共建/知识协同。核心范畴“平台共建/知识协同”是指新型研发机构在已有信息资源的技术上进一步扩充和壮大影响力范围的机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剖析可以发现,平台共建/知识协同包含相似研究中心之间提高合作力度和研究中心间技术知识交流融合2个主范畴。滨海院以国家基础及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为主要核心业务,目前已经建设成立精准医疗检测公共平台、智能制造公共平台、大数据研究服务中心、新型产业技术专利评估分析服务平台、面向新型产业的创新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多个平台的共建和合作为技术创新推动助力。多平台协同互助,交叉学科知识协同融合,构建协同网络的重要技术知识节点,形成多网络拓扑结构,“平台共建/知识协同”为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提供了源动力保障。

(4)核心范畴:利益共赢合作。核心范畴“利益共赢合作”是新型研发机构为确保最终盈利及利益分配的促成型机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剖析可以发现,利益共赢合作包含利益共赢促进合作和盈利能力扩充市场2个主范畴。滨海院开拓浙大本部资源渠道、泛浙大资源渠道、浙大合作企业资源渠道和国际化资源渠道,多渠道进行创新创业的合作扩展。盈利能力是最终驱动力,在合作共赢战略的支撑下,项目不仅仅在机构的保驾护航下运作,还是市场化产业链的拉动下运作,获取的利益反馈于前线市场,隐含可行性信息,促成市场再度发力推动,进而项目的孵化和产出变得稳固向前。为实现市场共建、产品共制、主体共享、利益共赢的目标,合作必不可少,在多方利益共同体的完善下达到共赢局面,“利益共赢合作”为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提供了正反馈保障。

(5)核心范畴:平台耦合效益。核心范畴“平台耦合效益”是新型研发机构结合多平台力量打造多层次网络结构进而协同技术创新发展的机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剖析可以发现,平台耦合效益包含机构跨平台交流、机构间合作建设平台和政企学三方协同3个主范畴。滨海院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市留学生创业园、天津市众创空间等,建立多位一体综合性研发机构单位,通过各个平台以及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的纵向发展,并与政府、企业、机构共建创新创业新格局。平台交互、平台碰撞和平台耦合,多角度共促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的实质性结构化完善,耦合效益在网络结构中起到节点强相互作用,构筑功能性节点,联结推动性节点,“平台耦合效应”为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提供了网络化保障。

4 研究发现

4.1 技术创新的网络特征

第3章通过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出5个核心范畴,结合相关理论并从案例中提取的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整合出核心范畴的关系结构,如图2所示。

资源信息整合、机制协助支持、平台共建/知识协同分别为浙大滨海院技术创新的资源性保障、扶助性保障和源动力保障,三者在理论层面具有一致性,在现实层面具有相关性。资源、扶助和动力是网络结构的驱动要素,在网络节点构成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滨海院运用科技、人才、教育、校友、国际、浙商优势资源,主力推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和产业协同,打造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为一体的机构单位,服务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布局于全国科研创新网络。滨海院通过资源信息、支持机制、共建平台和协同知识,构筑技术创新网络节点,着力完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保证创新创业的开展。

平台耦合效益是浙大滨海院技术创新的网络化保障。顾名思义,平台耦合效益这一核心范畴是整个网络结构的中坚力量,联结所有网络节点,巩固联结强度和促进联结生成。滨海院通过产业技术转化引领科研力量茁壮发展,利用公共平台的共享性形成前端布局,推动产业集群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扩展渠道窗口来协同区域产业和科研的尖端突破,吸纳新兴企业来孵化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型链条的成型。

利益共赢合作是浙大滨海院技术创新的正反馈保障。利益共赢是多方意愿形成,是网络结构是否合理和科学的反馈信息。滨海院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产业化企业,进而来满足技术创新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加速联合培育新企业,同时搭建资本对接桥梁,提供场地、技术等配套服务,形成网络结构反馈渠道,用以检验和校准市场化导向,满足研究院自身的使命和目的。

5个核心范畴所形成的关系结构恰恰是滨海院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基本雏形。资源信息整合、机制协助支持、平台共建/知识协同作为节点基础,紧密关联了各个节点,使得网络节点形成个性化和区域性特征;平台耦合效益作为网络联结,联结节点和要素,构筑以节点为主体、产业链为目的的网络结构;利益共赢合作作为结构反馈,将节点形成的网络联结所得反馈回节点,促成节点成长性发展,推动网络结构扩张和完善。

4.2 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结构

在运用扎根理论整合初始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并梳理核心范畴关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图3所示。

图3 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结构

技术创新所需的生产要素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和知识,还包括人才、政策、信息和市场化需求等等,内部系统所涉及的项目团队、孵化企业、试验平台、中试基地等投入各个种类的生产要素,而外部系统所涉及的投融资机构等合作单位、政府、高校等仅投入部分种类的生产要素,两类个体代表不同网络构成。鉴于内外部技术创新系统的实际存在运作,并结合扎根理论调研内容以及归纳而得的核心范畴关系结构,本文将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结构中的主体归纳为三个,一是新型研发机构自身,二是内部网络参与者(本文将投入全部生产要素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概括为内部网络参与者),三是外部网络参与者(本文将政府及投入部分生产要素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概括为外部网络参与者)。新型研发机构与内部参与者形成内部协同网络,对内部参与者有着协同作用,而内部参与者之间相互存在协同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外部参与者通过内外协同的连结性与新型研发机构构成促进关系,又与内部参与者存在相互关系,共同构成内外部协同网络联系的桥梁。

在内部网络中,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机制协助支持和资源信息整合来为内部网络参与者提供服务。资源信息整合是新型研发机构和内部网络参与者处理信息、整合资源、传递需求的重要路径,搭建生产要素转化为成果的平台,以整合为手段、转化为目的的资源信息流通率显著提升,促成内部网络参与者创新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产出。机制协助支持是新型研发机构为内部网络参与者的孵化、转化、产出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各种机制协作共运保障了需求产业化输出,确保了机构风险可控化运营,维护了科研市场平衡性。内部网络参与者之间通过平台共建/知识协同来相互促进和影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的平台基础、知识体系有所雷同又不尽相同,在三者平台共建、知识共享的支撑下,推动内部网络参与者协同式发展。

在外部网络中,内部网络参与者和外部网络参与者通过利益共赢合作来增强联系。外部网络参与者只投入部分生产要素,仅仅是投资行为、科研合作的网络介入,考虑的是利益的分配和合作的力度。在利益驱使原则下,合作共赢是内外部网络交界成熟度提升的媒介,同样作用于协同网络结构交织融合,促进内部网络参与者与外部网络参与者的渗透性作用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与外部网络参与者之间围绕利益共赢合作和平台耦合效益协同运作。与前类似,合作共赢是共性协同机制,两者谋求共同的目的和原则,相互促进发展、共产共研。机构平台、外部网络平台、协同平台在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中是战略性组成,构成协同网络复合型平台,其中的耦合效益构筑内外部协同网络另一座桥梁,联结网络关卡,用以增幅节点互动、增强内外网络流量。

5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结合浙大滨海院技术创新结构系统的案例,归纳出浙大滨海院协同网络结构核心范畴,整合出核心范畴关系结构,构建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结构:以机制协助支持为扶助性保障,资源信息整合为资源性保障,平台共建/知识协同为源动力保障,利益共赢合作为正反馈保障,平台耦合效益为网络化保障;以资源信息、支持机制、平台及知识为节点基础,以平台耦合为网络联结,以利益共赢为结构反馈,搭载核心范畴关系系统。内部网络参与者、外部网络参与者、机构本身三者共合作共运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网络化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浙大滨海网络结构
滨海白首乌
快递网络结构研究进展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基于AutoML的保护区物种识别①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演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