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探析
2021-04-23王琳
王琳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所存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与方法尚未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手段和工具未能与时俱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功能尚未完善等问题,提出树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业能力评价模式、构建以多方评价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充实教育部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等改革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质量评价 改革路径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07-03
教育质量评价是对教育发展状况的评价,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进程,甚至直接决定一所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变革创新,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优化,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必要性,结合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工作和社会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群体,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若仅向学生灌输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通过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将就业自信、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交际能力等纳入职业教育范畴,以此带动课堂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毕业后的求职需要,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提升。
(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提升教学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学、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时基本参照本科教育模式,片面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实际掌握水平的考查,未能全面考评学生的基本能力,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了“唯学历论”的极端片面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路。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未能进行有效衔接,在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时,也因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而未能深层次、全方位展开,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协同育人的效果,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的现实需要。
(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教育理念差异和现阶段招生政策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入校后,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未能及时跟上,将导致人才输出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无法确立良好的社会声誉,长此以往,生源状况更是难以得到改善。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進行改革,通过变革授课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输出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实现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从而大大改善输入的生源质量,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尚未形成
科学的观念、理念的滞后与缺乏,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年限相对较短,发展、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经验不足,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路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只有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就读高职院校,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与方法尚未建立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标准、方法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二者等同看待,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未能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科学评价标准和方法。由于理念滞后,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加之各种硬件设备和专业研究力量有限,实施教育评价体系的各种条件不完善,导致高职教育评价缺乏标准、方法老旧,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手段、工具未能与时俱进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不够重视教育质量评价,忽略了基础硬件和专业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建设,认为教育质量评价是可有可无的,因而也未能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教育质量评价技术手段和专业工具进行调整、优化、更新,导致技术层面的滞后、评价手段的落后,进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功能尚未完善
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发挥两方面功能,一是及时发现、有效总结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科学地反馈给院校;二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引导高职院校及时纠正问题,并向着更好、更优的方向改进。但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而设立,并未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发力,这也就使得问题被发现后就结束了,而未能有效地进行改善和根除,下次类似问题仍会出现,这直接违背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设立的初衷。
三、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路径
(一)树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务必先从理念层面进行变革,树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一方面,以服务型评价理念代替原有的管制型评价理念。传统的评价模式强调对师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侧重于利用权力和制度对学生、教师进行管理。这种传统模式强调整体价值,具有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特点,但同时也由于各种措施的“千人一面”,容易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个性化措施的匮乏,不利于发挥教师、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依法治校、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为各类人员的发展提供锻炼平台。在日常工作、交际中,注重用情感交流消除人际隔阂,用价值指引代替行政指令,用民主共治代替个人专治,用引导激励代替批评惩戒。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要体现职业院校特色。具体来说,就是构建由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三成”教育、第三方评价等模块组成的质量评价体系,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严格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评价学生时注重综合能力,在评价教师时注重实践性教学效果,在评价高职院校时注重社会贡献水平。
(二)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职教评价理念要摆脱高等教育评价理念的束缚,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融合。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更注重学生是否“成才”,即更注重专业标准,而对学生是否“成人”,即对学生人格是否健全、是否实现全面发展等关键性指标却缺乏相应的考核。实际上,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事各种实践性操作工作,用人单位会对其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品德以及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注重“成人”标准,同时兼顾“成才”标准,在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时,要本着“成才”须先“成人”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完善学业能力评价模式
学业能力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着力完善学业能力评价模式。一方面,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要针对这一特点着重考查其前后进步的程度和学习特点,用考查学生变化发展来代替以往考查学生考试结果的片面做法;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文化课成绩相差较大,对此要进行个性化考查。在具体操作时,要注重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加注重现场考核;注重从多个层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还应将创业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纳入考核中;结合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更为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广泛运用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广泛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活动以及服务社会、企业、农村等以创造性、自主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并且对学生采用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构建以多方评价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逐步构建以多方评价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一方面,打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界限,通过院校之间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的形式,实行双证互通一体化课程认证,实现同一层次的理论知识测试在不同类型院校之间互认互通,进一步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互认互通,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所需的相关测试和理论知识实行“一考多用”的互认互通模式,减轻学生负担,以此为依据,探索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有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最突出的属性是职业性,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要与行业企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在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特色,通过与企业、院所及各种机构开展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变革。基于此,探索开展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五)充实教育部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第一,不断充实评估专家队伍,最大限度发挥其督导评估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专家队伍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为主,这些人员缺少实践操作经历,而与之相反的是,与各种实操能力直接相关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行业的专业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直接导致这支专家队伍在结构层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之所以会出现企业、行业专业人员数量不足问题,一方面在于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对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涉及范围较广,而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联系面较窄,合作领域还有待拓宽,无法真正使企业、行业参与其中。對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强化教育督导建设和人员培训,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普通教师代表、行业代表、企业专业人员等纳入评估专家队伍中,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
第二,建设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可以通过“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学术水平高、实操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院校内部的督导系统,通过座谈、听课、巡查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有效整改。内部督导系统的运行可采取监督、评价和指导方式,针对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校领导提出建议,进而纠偏或激励推广。这样可以确保教学工作始终处于“时时有评估、处处有检查”的状态,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授课质效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既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针对教育质量评估现状提出改革举措,以期为高职教育发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魏娜,张小蕾,董佳华,等.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改革路径分析:基于学生参与评价的视角[J].成人教育,2021(7).
[2]牛彦飞,吴洁,李洁.“双高”院校建设质量评价的关键点、难点及着力点[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3]马国勤.成果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5).
[4]杨斌,郭苗苗.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0(3).
[5]郭扬,郭文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政策需求与制度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注: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终身学习视野下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研究”(2021A005)
【作者简介】王 琳(1964— )女,湖北武汉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管理、礼仪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