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教”改革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探索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2021-04-23常雪松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改革

常雪松

【摘 要】本文基于《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论述“三教”改革视阈下《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加强课程思政理念认知,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强化师资团队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推进教材改革,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教”改革 《学前教育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01-02

“三教”改革即对教师、教材及教法进行改革。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这三者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三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年龄阶段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当今社会对幼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今后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各类学科包含的思政内容,主动接受思政教育。“三教”改革的推行,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高校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育應从教师、教材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优化与调整,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幼师,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各项保障。幼儿阶段是重要的身心成长阶段,幼儿的各项能力及思想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幼师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为幼儿的成长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涵盖学前教育的目标及方法,同时对幼儿教师提出相应的标准,为幼师的教育价值观及素养的培养提供支持。在幼师与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幼师的价值观及思想会对幼儿的价值观塑造产生直接影响,并对幼儿家庭的教育观产生间接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和规划

一是当前《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多重视对学前教育教学情感的培养,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视,忽视对其他思政内容的挖掘;二是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缺少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重点局限在生活视野范围内,以致对国际事件敏感度较低,影响开放性的视野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不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方式单一

“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追求平等,并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长,这些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加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极高,好奇心与上进心都是他们的优势,他们善于打破固有思维,不断进行创新,这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声乐、舞蹈、绘画等,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文化课程则略显单调枯燥,且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停留在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讲解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及学生价值认同感的培植。

(三)不能与思政课程形成教育合力

很多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与《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要求并不相符,思政课程一般重点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学前教育学》课程主要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也包含对“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内容的讲解,但更多的是将这些作为知识进行教授,并未将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职业情感培养。专业课程没有为思政课程的实践提供有效的途径,两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三、“三教”改革视阈下《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理念认知,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而高校的“三教”改革始终是以“三全育人”作为改革的基础,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宗旨服务。课程思政将《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拉回到教学的初衷,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政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教育环节,将文化知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及能力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把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及思想指引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每一项内容,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强化师资团队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师的聘用应以德才兼备为最优选择,因《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今后的工作性质对幼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专业技能上,还对幼师的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较高的标准,幼师在工作后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与引导,同时要与幼儿的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通道,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团队。首先,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定评价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制订完善的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对教师师德考核的评价中,以此反推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其次,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师培训,高校可以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考核机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纳入培训体系中,要求教师定期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并且对其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建立教师课程思政培训考核机制,可以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开始,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阶段先对其课程思政能力进行培训,让新教师刚开始工作就能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教学与育人同时进行。另外要针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让教师能全面掌握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掌握将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式。最后,组织《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活动,并设定相应的奖励,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比赛、进行各项课程思政专题活动的探究与交流,奖励对课程思政教学有创新的教师,从而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热情。

(三)推进教材改革,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教材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首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材要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将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及道德观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让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思政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次,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资源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专业教材中,内容可以采用思政案例、情景展示及问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课后以知识延伸、阅读任务等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材中。最后,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教学目标,高校教育目标是培养新型的职业技能人才,课程思政的教材要在传统文化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德育目标,将德育教学也纳入教学目标中,实现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因思政教育具有抽象性,要想让思政教育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有效融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及《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特点,提炼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已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中,让思政教育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更加连贯与吻合。其次,将思政课程与《学前教育学》课程融合,专业课教师在课前与思政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明确对方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发掘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采用生动、有趣且貼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呈现思政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思政教育并乐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教师共同对课堂教学不断测试,确保《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流畅地开展,让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保障。最后,以课堂为主体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合,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知识寻找匹配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教育元素可以相对发散,但是主题必须明确。例如,在进行舞蹈学习时,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受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引申到学生今后的工作中,提问学生:“如果小朋友在玩耍或者跳舞时受伤了要怎样处理?怎样与家长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和平友好地解决这类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有效锻炼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上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能力,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前搜集大量的素材并制成相应的视频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思政元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思政案例,并对课堂的互动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必须从教师、教材及教法入手,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团队,优化教材,丰富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具备职业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及职业情感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俊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三教”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2).

[2]陈丹.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3]骆明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J].职业教育,2021(1).

[4]鱼慧洋.“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文汇(13).

[5]王莉.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6]周梅香.“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演讲教学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20(6).

注: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百年党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1JDSZ3112)

【作者简介】杨彤彤(1984— ),汉族,河北抚宁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前教育学教学及课程思政。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