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三课堂”联动探析
2021-04-23黄启红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课上与课下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线上与线下脱节、思政教育与高职学生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以“三教”改革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为目标,基于一体化教学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实践教学体验”的“三课堂”联动,提出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的实施途径:基于三个维度,一体化设计解决“三課堂”教学重难点;创新一体化智慧课堂,推动“三课堂”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体化双向评价构建“三课堂”联动科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体化教学 “三课堂”联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82-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为出发点,通过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向学生行为与认知体系转变,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一体化教学视阈,分析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实践教学体验”的“三课堂”联动。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上与课下脱节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授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以“大水漫灌”居多,“精准滴灌”不够,教学活动存在“自娱自乐”的现象。课上部分教师照本宣科,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常常机械式学习。教师课下极少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诉求,很少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生活实际,难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教书与育人二者分离开来,除担负教书的职责外,还应当承担育人的角色,主动把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联系。
(二)课内与课外脱节
部分教师仅满足于课堂内理论知识讲授,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过于单一,活动仅限于单纯的课堂内实践或校内实践,很少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青年大学习、志愿服务活动、第二课堂素养积分、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思政课教学缺乏一体化整体设计,缺乏统筹的部门,缺乏协同育人的机制和体制。各部门、各机构各自为政。“大思政、大德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尚未构建,育人合力没有最终形成。
(三)线上与线下脱节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不再唯一。信息化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适应了高职学生对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消费需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与时俱进,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形成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良好循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或是把线上、线下资源简单叠加,或是把线上、线下截然分开,没有真正做到把传统面授课堂教学与线上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结合,导致线上与线下的脱节,无法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要求。
(四)思政教育与高职学生专业教育脱节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学习起点参差不齐,呈多样化,因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教学规律性。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勿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当前全国高校采用的是统编思政教材,缺乏为高职院校专门编写的教材,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顶岗实习、专业教育及实习实训等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针对性,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的内涵、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的内涵
以全国高校统编思政课程教材为依据,秉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交互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衔接”一体化教学理念,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问题研究、理论阐释、价值塑造的“实践—理论—价值”逻辑结构,凝练课程教学内容,开展重点问题研究,实施专题化教学,构建“理论知识传授”为第一课堂、“课程热点探析”系列化专题讲座为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体验”主题实践活动为第三课堂的“三课堂”联动教学体系,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最终形成“三课堂”协同育人共同体。“三课堂”教学融会贯通,互为整体,共同发力,实现教学“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为教学理念,强化“理论知识传授”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延伸“课程热点探析”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教学体验”第三课堂,构建内容上衔接、手段上先进、方式上创新的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思政课“三课堂”。通过“三课堂”联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基本原则
(1)坚持一体化教学设计
围绕因材施教,破解培养单一化的困局,坚持一体化教学设计。消除课上与课下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线上与线下脱节的弊端,打破妨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联动的壁垒,打破阻隔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交流的壁垒,打破局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壁垒,破解思政课程教学运行孤立化的困局。坚持知、信、行一体化教学目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相统一”为着力点,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总体上的“大水漫灌”与因人而异的“精准滴灌”结合,满足高职学生成长需求,使育人合力最大化。
(2)突出高职学生行为养成
围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思政课“三课堂”联动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突出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调在行动中学、在行动中悟,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全方位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等多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3)以“三教”改革创新为目标,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根本要求,“三教”改革与创新理念贯穿始终。“三课堂”联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导致的课程实效性不足、针对性不够、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以“旨在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为出发点,通过确定“知、信、行”三合一的教学目标,重构高职思政课课程知识体系,充分尊重高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學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搭建三个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三课堂”联动平台,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三课堂”联动实施途径
(一)基于三个维度,一体化设计解决“三课堂”教学重难点
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教学内容,基于“知识传授、价值引导、行为教化”三个维度,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精准确定“三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三课堂”一体化教学设计。
第一,“理论知识传授”课堂,开展知识讲授。按照教学内容以“是什么”为问题链设置知识单元,确定单元知识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重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重新梳理、整合、提炼、归纳高职院校三门思政必修课程的内容,形成系列化的专题教学知识单元。“理论知识传授”课堂侧重剖析理论知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观点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理论创新。解决高职学生理论学习问题,突出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以及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更好地实现理论育人。
第二,“课程热点探析”课堂,强化价值引领。“课程热点探析”课堂为“理论知识传授”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以“为什么”为主线,开设“红色中国”系列“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红色中国”系列“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的讲授团队应是一支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来自企事业单位,由行业专家、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大国工匠、最美人物等新时代先进人物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教育教学团队。
第三,“实践教学体验”课堂,厚植爱国情怀。以“怎么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良好作风,实现实践育人的教学目标。围绕深入贯彻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三进”工作为主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为轴心,以实践教学活动的课程化、项目化、信息化、多元化、校本化、常态化的“六化”建设为推手,精准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队伍、精准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精心构筑“青春告白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爱国主义教育三大品牌、精心开展政治素养培育三种形式(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网络实践),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各项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验”课堂,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整合高职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新格局。
(二)创新一体化智慧课堂,推动“三课堂”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
改变过去单向灌输、理论说教、被动接受的方式,消除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学脱节等弊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力、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权、价值塑造权和话语主动权。基于互联网媒体新技术,结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打造一体化智慧课堂,实现打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目标,提高“三课堂”信息化教学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课堂”学习效果。一体化智慧课堂采用三步教学法进行。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布置学生思考问题、查找翻阅相关资料。课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平台“选人、抢答、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后延伸,利用智慧课堂的可视化展现、互动化分享、快速化传播等特点,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设置。学生把学习心得体会、图片照片、视频作品等,上传到智慧课堂云平台进行交流、分享。课后发布思考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资源、图书情报资源、教材教辅资源、实践基地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之间功能优势各显,相互补充、资源共享。
(三)一体化双向评价构建“三课堂”联动科学评价体系
“三课堂”联动教学评价采用一体化双向评价体系,保证教学实施效果。
第一,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依托大数据化、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三课堂”多元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和观测点,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正确的导向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第二,建立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构建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反映学生思想实际的、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试评价体系,达到既全面掌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又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情况评价;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情况评价;三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建立畅通的学生评价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三教”改革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为目标,基于一体化教学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实践教学体验”的“三课堂”联动,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启红.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Z].2018-04-12.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2017-04-13.
注:202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政治素养精准思政提升工程研究与实踐”(2020MSZ026);202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两课一岗’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SZ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启红(1969— ),女,广西邕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