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发展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2021-04-23何江霞苏艳
何江霞 苏艳
【摘 要】本文立足职业化发展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进行调查实证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检验,建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吸收與探索学习能力、知识与技术积累能力、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职业化发展环境下构建层级式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职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完善职业能力培育发展保障机制等建议,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发展。
【关键词】职业化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 职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16-04
我国自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后,初步建立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包括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认定管理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其成效进一步凸显了新型职业农民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顺应市场、信息、数字化发展需求,实现农业质量化发展,在各农业环节可以做到深耕细作,并主动认同农民身份,拥有较强的涉农意愿,以及专业服务、生产经营和专业技能的农民群体。该群体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充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不仅如此,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如今职业化发展背景下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关键载体和主要引导主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从体量上培育更多元化的职业农民,通过培训教育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能力,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所需已成必然。纵观现有研究,更多集中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拥有农业生产能力等方面,在培养经营管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研究尚少涉足。本文对某地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分析,以职业化发展为切入点,提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新思路。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路径
本文在查阅梳理大量有关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化发展环境,与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设计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研究路径(见图1)。首先,确定目标层整体维度指标;其次,从规则层明确分类研究指标;最后,从操作层对具体指标进行观测,由宏观至微观展开研究。
(二)指标选取
1.文献研究获取指标
通过研究梳理学术界现有成熟理论观点,发现目前尚未统一界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内涵,所以也未建成职业能力评估的一级指标。其中有学者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要从农民是否具备职业文化、道德水平、职业认同感和学习训练,以及职业准入多方面来考量。格林伍德(Greenwood)表示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抽象理解为是否具备所胜任职位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是否拥有工作自主决定权,所在的从业者组织以及从业主体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理论界成熟观点,本文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农民吸收与探索学习、知识与技术积累、管理与创新实践、沟通与社会适应等能力。
2.专家访谈获取指标
本研究共选取5位在“三农”领域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展开访谈调查,共计发放两轮专家函询:首轮发放22份咨询函,回收20份有效咨询函,其中17位专家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第二轮发放20份咨询函,回收20份有效咨询函,回收有效率100%。通过专家咨询,在意见协调度上,根据Kendalls W两次咨询,结果分别是0.447、0.531。具体见表1。
将以上满足了最终计算结果均在3.5以上、满分比高于20%、变异系数在25%以内的指标纳入标准,以专家提出的建议对指标进行修改后,主要对一级、二级指标进行适当调整,结合文献综述结果进一步对已确定框架完成筛选优化。在专家结构化访谈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本次调研指标,保证调查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量表的合理性;二是进一步筛选优化最终确定职业能力指标,保证本次指标的科学性。
3.问卷调研获取指标
本次设计的调研问卷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基本情况展开调查,包括个人、家庭、从业、能力等各方面,侧重于对职业能力展开调查。选取广西、广东、湖南、河南、山东、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区共计1100名新型职业农民展开此次问卷调研。本次问卷调研过程中,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单位调研,客观掌握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共计发放1100份调查问卷,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0.91%。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定量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统计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调查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和AMOS21.0进行处理分析,建立了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在回收的1100份问卷中,筛除100份无效问卷,最终对1000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验证,通过对数据处理后获得信度系数0.932,设计的总题项相关系数<0.30,将其中14题删除后提升Cronbachs α的信度系数,重新对剩余题目探索性验证获得Cronbachs α的信度系数结果0.933,每个题目和总题得分存在0.444~0.739的相关范围。通过完成本次问卷调研样本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检查后,获得KMO结果最终为0.945,球形检验最终为7282.143,所以统计学软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显著P<0.0001。对于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经过主成分分析、Promax斜交旋转后,发现首次旋转特征根>1的共有5个因素,获得62.8%方差解释量结果。在本次设计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第五个一级指标,仅设计了1个题项,与要求各指标题项标准不符,所以这一指标维度测量缺少稳定特质,与每维度题项数要在3个以上这一标准不符。所以二次探索分析固定抽取4个因子,之后删除题项,条件如下:(1)项目共同度低于0.50;(2)题目处于两因子间跨负载荷绝对差值低于0.05;(3)结构矩阵内的题项载荷低于0.50。根据以上条件将不符合的题项删除之后,重复完成探索分析多次后共计删除了4个不符题项,获得4个维度共计18个题目。
根据最终获得4个维度命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包括吸收与探索学习、知识与技术积累、管理与创新实践、沟通与社会适应(见表2),为本次职业能力结构探索因素分析所得项目载荷共同度。
第一个维度题项统计4个,包括善于学习现代农业新型科技知识,可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可以日常在网络、微信等平台视频学习有关农业生产管理的方法;主动使用手机学习有关农业资讯知识;学会使用新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且能够利用休闲时间学习更多专业知识。解释该维度的职业能力内涵,就是要求拥有新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该因子达到0.735~0.893的负载荷范围,达到43.2%的方差解释率。
第二个维度题项统计5个,包括可以自主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技术资料,还可以将这些理论资料知识应用于实际设备操作中;拥有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需的能力,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应用于日常所遇实际困难问题解决中,善于整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解释该维度的职业能力内涵,就是要求拥有农业实践所需的技能知识,与生产管理技术的实践应用实力,该因子达到了0.69~0.810的负载荷范围,达到7.7%的方差解释率。
第三個维度题项统计6个,包括对现有农业生产规模有自主扩大想法;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应变和解决能力;自主应用QQ、微信、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拥有强烈的自主创业观念;喜欢自己尝试多渠道销售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经常喜欢尝试应用新方法来提升农业综合效率。解释该维度的职业能力内涵,就是要求拥有创新意识和相应能力,还要拥有农业经营管理能力,该因子达到0.679~0.768的负载荷范围,达到了6.6%的方差解释率。
第四个维度题项统计3个,包括可以积极高效沟通合力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可以很好顺应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可以和农民群体之间融洽相处。解释该维度的职业能力内涵,就是要求拥有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与管理有较强适应力,该因子达到0.709~0.845的负载荷范围,达到了6.5%的方差解释率。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剩余600份调查问卷展开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本次调查问卷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4个因子达到良好的模型拟合结果,所获结果分别为:X2/df=4.48,TLI=0.91,NFI=0.90,CFI=0.92,GFI=0.92,RMSEA=0.07。根据该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示所获各指标均在临界值内,证实了本次调查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有高效度。
(三)信度校验
本次问卷调研各指标通过采用分半信度结果为0.735~0.886范围,Cronbachs α系数结果所得0.702~0.877范围,反映了本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问卷调研有良好信度。
三、研究结论
(一)各维度和总分相关性
通过根据所获结果发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呈各维度正相关,达到0.413~0.652的中等相关系数;各维度和职业能力总分呈正相关,达到0.765~0.830的强相关系数范围(见表3)。
(二)检验聚敛效度
对职业能力结构检验聚敛效度,主要通过量表组合信度、平均方差抽取量检验,结果得出4个维度的组合信度、平均方差抽取量结果(见表4)。表4检验结果反映了本次调查新型职业农民获得的问卷聚敛效度。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问卷调研前期,收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成熟的理论观点,借鉴前人理论的同时,引入职业发展论作为本文理论基础。开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为研究对象的职业能力调研,设计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在本次实证研究中设计了对全国共计10个地区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问卷调研,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差异,构建由吸收与探索学习能力、知识与技术积累能力、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4个维度组成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对该职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关性、聚敛效度、信度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优化后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信度、效度良好。
四、职业发展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针对“知识与技术积累能力、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吸收与探索学习能力、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下面从培训、评价、开发、保障等方面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层级式教育培训体系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乡村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效益,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大量吸引人才等。在职业化发展环境下,根据要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多,农民的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从事不同的产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不均衡,农村职业培训教育水平不一等实际情况,急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分层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突破以往培训教育仅仅通过举办几次讲座、开设几个培训班和低层级职业技能培训的简单认知局限。应当与各地乡村实际情况相结合,顺应地方农业发展实际,分级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培训教育目标、内容、培训模式和具体考核指标要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职业能力培训教育。例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培训实效。
(二)健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前提,需要建立健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检验,以更好把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侧重点。职业能力评价方式的构建,一方面可以由职业院校、培训教育机构结合行业技能型人才标准形成职业能力的自主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职业能力提升要求相结合,在综合分析职业能力开发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设计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将获得的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效果应用于政府宏观指导,形成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评价的指导性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三)建立多元化职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职业化发展环境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能只是单纯掌握一项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即可,还应掌握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例如具备经营管理、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职业素养水平,相较单纯的培训提高农业技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精力成本,并且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等方面也更加复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还涉及教育培训机构、政府、农民、企业等各方主体,需要综合考虑各方主体利益,建立多元化协调整合开发机制。具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人力开发机制建设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引入农业经营龙头、企业、中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等主体,并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宏观引导,提供政策扶持,大力鼓励涉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各中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培训优势,在4个职业能力维度上重点开发。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也需要充分积累和利用农村业务优势,真正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完善职业能力培育发展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培养效果,必须健全保障机制。当前,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工作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还有各地颁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等。这些相关政策和方案仍然以培训职业农民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在后续持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发展方面缺少一定的保障制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健全职业能力培训发展保障机制,细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提升职业能力的开发主体、内容、方法、路径,真正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长期职业化发展。在培训对象选择方面,要建立培训对象数据库,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全面准确,并优先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之中遴选培训对象;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要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科学确定相应培训内容,并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设置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开展个性化和精细化培训。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要拥有大量具备农业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顺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职业能力和成长能力。因此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根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各方面情况完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在不同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培训内容、方法、模式的多元化,以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目标,满足其更高层级的职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畅,王思怡,马国巍,等.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耦合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以黑龙江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
[2]董建强,蔡利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职业化: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6).
[3]欧阳忠明,谢沙.基于职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策略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9(6).
[4]李彤.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评《职业农民:源起,成长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0(1).
[5]徐宝晨,杨程鹏,高春娟,等.基于职业培训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提升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19).
[6]周洁红,魏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8).
[7]钱雨婷,陈至发,高云竹,等.基于结果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9(4).
[8]何金梅,刘芬华,何强.乡村振兴战略初期新型职业农民多元主体重塑[J].经济与管理,2020(3).
[9]李斯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与作用分析[J].青年與社会,2020(9).
注: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百万扩招专项)立项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2020kz41,项目负责人何江霞);广西教育厅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百万扩招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实诉求及路径研究”(2020ZJY217,课题负责人苏艳)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江霞(1969—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苏 艳(1981— )女,广西巴马人,在职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