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后期红色科技社团的兴起

2021-04-23王国强吕科伟

科学文化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社团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

王国强 吕科伟

摘 要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解放区的环境相对平稳,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也向“左翼”聚拢,红色科技社团逐步兴起,至1949年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先后成立了70多家。红色科技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呈现出不同于旧社团的鲜明特点,在普及科学知识、团结知识分子为抗战和建国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社团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科技社团 中国共产党 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1-08-03

作者简介:王国强,1968年生,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史。Email:wangguoqiang@cast.org.cn;吕科伟(通讯作者),1974年生,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群团和科技与社会。Email:lvkewei@sina.com.cn。

红色科技社团是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社团的统称。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快速发展,也深刻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革命、生产和生活。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逐步深刻,但所处客观环境使其无暇顾及科技工作。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胜利”成为这个时期的伟大旗帜。在抗战之余,相对平稳的局势为共产党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契机。同时,共产党的主张深受知识分子赞同,知识分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为科技社团兴起提供了人才储备。在解放区,随着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到来,建学校、兴学会、办报刊一时蔚然成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开展了科技、文化、教育、工商、青年、妇女各界的进步的群众性活动,成立了一些群众性团体。

一 解放区红色科技社团的诞生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苏区较小,且处在连续不断的“围剿”和“反围剿”的严酷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活动和科技组织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军医、无线电通讯和为生产服务的农事试验场、农业研究会、农业研究学校、农产品展览所。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机构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经过近一年的经营,中国共产党基本站稳了脚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拉开帷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宣传鼓动提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同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合作的宣言》和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胜利”成为这个时期的伟大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华北、华中广大地区相继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山东、华中、陕甘宁等十几个抗日根据地。

1. 共产党对科技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重视

延安时期,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的重要内容,号召“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击敌人的文化政策”[1]。由于面临着日伪的“扫荡”和“清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资源匮乏等原因,抗日根据地经济极其困难。因此,用科学技术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成为当务之急。1939年2月2日,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他说:“饿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动手呢?……还是自己动手吧!”[2]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掀起经济自给的大生产运动,创办科技教育机构、成立科技团体,发起轰轰烈烈的自然科学运动。

早在“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就是“赛先生”的坚定拥护者,并希望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政府重用科学家来帮助无产者开发实业,振兴科学。中华苏维埃时期,针对极其缺乏的医师、无线电人才、军事技术人员,临时政府就曾专门发布《专门征求技术人才的启事》,愿“以现金聘任”。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非常重视,毛泽东主席特地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引知识分子》的决定,指示边区政府制定了《优待专门人才的暂行条例》。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提倡科学知识,欢迎科学……人才”[3]。

2. “到延安去”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抗日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吸引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学生,其中不乏科技人才。特别是全面抗战期间,大批知识分子奔向延安,形成了近代中国“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延安成为他们心目中抗日的“革命圣地”和民主自由的“新世界”,“到延安去”被《申报》称为“现代的最奇特参圣之旅”,成为那个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最响亮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时期,学者、文艺界人士和青年学生有4—6万人,科技人才相对较少,包括科学家、医生、教师和技术工作者等(含国际友人)大约有数百人。在这个群体中,有被称为“红色科学家”陈康白、高士其、屈伯传等留学人员,但主要是有理工科背景的青年学生。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快速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背景下中共中央及时做出了大量吸收大量知识分子的正确决定,以及通过各级党团组织、救亡团体、学校、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等多种渠道的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措施;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忧患意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深入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救国政策的认同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日路线的反感。到延安去的热潮,正如诗人何其芳1938年初所记录的见闻:“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个城门。”[4]大量知识分子的到来,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使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科技观得到充分实践。

3.科技社团纷纷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和尊重科技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地形成了一场自然科学运动,多种综合或专门的科技社团、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掀起了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热潮。

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和支持下,1938年2月国防科学社诞生,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筹建,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此后,一大批科技教育机构和科技社团在陕甘宁、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陆续成立。在抗战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和山东解放区等地又先后成立了山东自然科学研究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科技社团。

3.1 新哲学指导下的第一个科技社团——边区国防科学社

1938年2月6日,高士其、董纯才、陈康白、周剑南、李世俊等2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延安陕北公学发起成立了解放区第一个科技社团——边区国防科学社。1938年3月20日,《群众》周刊第1卷第25期发表了高士其的《国防科学在陕北》文章,叙述了国防科学社的成立的缘起、宗旨和任务。它的成立是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时间“国内的科学刊物停刊了,实验室关闭了,研究院关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科学青年们要“建立自然科学在中国的新堡垒”,国防科学“在目前的战争环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伟大的作用”;它的宗旨是:“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增进大众的科学知识。”[5]它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新哲学的基础上研究国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二是协助国防工业的建设,指导农业的改良和进行医药材料的供给;三是教育民众以防空、防毒、防疫等国防科学知识。边区国防科学社的三位核心发起人陈康白、高士其、董纯才均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后到达延安,并都担任了当时边区较高学府的科学教育及管理工作。其中,高士其、陈康白曾分别在美国、北欧学习自然科学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因高士其1939年4月需治病离开延安,以及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国防科学社的活动即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国防科学社提出的新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毛泽东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于1937年7、8月编写了《辩证法唯物论提纲》,经常以此为基础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单位讲授,很受学生欢迎。高士其刚到后不久,毛泽东就告诉他说,革命的科学家应该研究自然辩证法。所以,国防科学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自然辩证法座谈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发展史成为座谈会的主要话题。随着艾思奇、周扬、何干之、柯伯年等一大批理论家来到延安,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于1938年夏秋之际正式成立了新哲学会,其中高士其也是18个发起人之一。

新哲学会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团结的不仅仅是研究哲学的人,也需要一切在实际活动中的人们以及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家、考古家等,来共同合作”见艾思奇.新哲学会缘起[J]. 解放,1938,(53)。。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抗战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1940年在延安文化倶乐部召开了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毛泽东、朱德到会并讲话,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在与大家的讨论中特别指出,搞哲学的要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毛泽东的“新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以后解放区成立的科技社团。

3.2 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会

1939年5月,為促进和改善边区的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命李富春为院长,陈康白为副院长。经过半年多准备,由于面临科技人员和设备的短缺,自然科学研究院几乎没有开展具体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12月25日,自然科学研究院召开了为期六天的自然科学座谈会,主要讨论了人才匮乏问题。会议形成了两个决议:一是将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变研究机构为教育机构,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二是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以吸引联络国统区的科技人才到延安来。在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后,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2月很快成立,而自然科学院也于1940年9月宣告成立。

1940年2月5日,在毛泽东、吴玉章等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的发起和资助下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吴玉章任会长。出席大会者有1000多人,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陈云等到会并讲话。大会推举蔡元培等为名誉主席团,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并推曹菊如、饶正锡、李强、马海德、祝志澄、傅琏璋、刘景范、周扬、陈康白、李世俊、屈伯传等为大会主席团,陈康白为主席。

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深入浅出地说:“今天开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我是很赞成的。因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6]提出“边区现在的社会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边区经济是落后的,但是干起来也更有意义,只要大家努力,一定可以改造成为更好的地方。”[6]毛泽东主席还表达了他的先革命救国再科学救国的“革命+科学”观点。陈云在讲话中则强调说:“我们共产党对于自然科学是重视的,对自然科学家是尊重的,自然科学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可以大大发展的。”并说:“科学要大众化,要在广大群众中去开展科学的工作,并与全国自然科学界取得联系。”[7]

大会通过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指出要“团结全边区自然科学界人员及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同志,从事自然科学运动并进行联络全国自然科学人士”[8]。研究会总的奋斗目标是“争取抗战建国的最后胜利和完成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8]。为此,研究会提出四项任务:一是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二是从事科学探讨;三是开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问题的研究;四是与全国自然界取得联系。

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后,会员除个人外,也有陕公、卫校、农校、延安工合、农具工厂等团体会员。同时,又成立了农牧、卫生、化学、机械、自然辩证法等研究小组以便会员进行自然科学问题的讨论。1941年8月2日,自然科学研究会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朱德到会并作了《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的讲话。至1942年12月,自然科学研究会陆续成立了机电、炼铁、土木、航空、数理、化学、农业、生物、医药、地矿等10个专门学会,以及习仲勋专员等人建立的关中分会、丁子文等人建立的绥德分会和唐海建立的米脂分会。

自然科学研究会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综合性的科技社团。自然科学研究会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带动了一大批科技社团的诞生,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由于时局的变化,1943年3月后研究会基本没有举行过活动。

二 国统区红色科技社团的创建

国统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科技社团是扩大抗日民族战线的结果。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是对抗战成败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全会号召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党还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并强调“大胆发展而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是发展党员的正确方针”[9]。同时,张闻天也指出:发展黨员,要保证工农手工业者,开始时多吸收革命的知识分子,以便依靠他们的帮助,使党深入到下层群众中去[9]。全会还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周恩来为书记,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为常委),领导南方各省及香港、澳门地区的党组织[9]。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南方局根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基本方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教育、工商、青年、妇女等各界,广泛开展交朋友和各种进步的群众活动,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科技人员集中的重庆,1939年春组织了团结爱国科学家的读书会——“自然科学家座谈会”,1939年冬组织了团结青年科技人员的读书会——“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南方局按照周恩来的“先求量的发展,后求质的进步;先求面的发展,后求深入的进步;先求个性的发展,后求集体创造的成功;先求思想上的进步,后求学术上的成功”[9]原则,有步骤地发展科技人员的群众性团体。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南方局的指示下由“自然科学座谈会”牵头,1940年5月“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在重庆正式成立,1945年7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重庆成立,1946年3月“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也在重庆成立。这些协会的成立,为科技界的团结统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组织“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1939年4月,在周恩来和重庆《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组织领导下,为了团结自然科学工作者,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大约每两周活动一次,为不引起“国特”的注意,地点经常更换,时间大多选在周六或周日。成员大多数是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教授,大约有近20人,经常参加学习的有孙克定、吴藻溪、张申府、葛名中、梁希、潘菽、金善宝、李士豪、钱保功、涂长望、干铎、蔡善英、姜治光、丁瓒、卢于道等10余人左右。虽然组织是公开的,但成员是不公开的,用化名在《新华日报》《群众》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长江局在当时的政治中心武汉创办的党报党刊,武汉陷落后迁往重庆。上发表文章。学习讨论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时局和唯物论辩证法。“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设有“会刊”。“会刊”的作者大多是座谈会的成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推动自然科学的大众化、号召国内外自然科学界的团结、发表唯物论辩证法和介绍苏联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等成为它的主要内容。

“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帮助成立了一些爱国学术团体。经周恩来、潘梓年授意,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核心成员潘菽邀请原先“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人陆续加入了在1944年11月许德珩秘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逐渐发展到30余人。在1945年9月3日反法西斯胜利日改称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举行了成立了大会,定名为“九三学社”。此外,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还帮助成立了以东北流亡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促进会,通过学术活动、研究活动建立与中国学术研究会等左翼学术界的联系,保持与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的联络与了解。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日胜利。

2.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结果。1944年,因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逐渐失利,想在中国大陆上打通陆路交通,便大举进攻国民党统治区。仅在1944春季至冬季的8个月之中,国民党政府就把河南、湖北、湖南和广西的大片国土丢失,146座城市、总计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同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此背景下,周恩来指示潘梓年指导协助“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同志,积极团结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组织范围较广泛的、公开的科学团体。同时,周恩来又亲自会见李四光、竺可桢、卢于道等科技界有影响的人士,希望他们支持发起成立全国性科技组织的建议。

此外,1944年10月结束了东南、西南之行回到重庆的李约瑟向涂长望介绍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情况,希望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也能成立这样的组织并提供了相关资料[10]。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了类似于工会的科学组织,以保障“自己所应享有的利益”和“科学的进步能依照健全的轨道而不被误用”([11],页204)。

1944年底,经常参加“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涂长望、梁希、潘菽等起草了《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章(草案)》等文件,并征得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等100多人的赞同。1945年3月15日在沙坪坝举行筹备大会,推定涂长望、吕炯、潘菽、陈崇寿、干铎5人为筹备委员,筹备委员会由涂长望主持。在《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中虽明确以世界科学工作者为“模范”,但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大家在即将胜利之际更应该“有公无私”“先本后末”,团结起来,建立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新中国,以实现“科学救国”“科学建国”的理想([11],页202—205)。

1945年7月1日,在周恩来、潘梓年组织领导下,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及研究科学技术的知名人士111人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通讯选举竺可桢为理事长,李四光为常务监事,涂长望为总干事。其宗旨是:一是联络中国科学工作者致力于科学建国工作;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之合理利用;三是争取科学工作条件之改善及科学工作者之保障([11],页206)。由此看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工作者的同业公会”[12],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就这样,类似英国的“科学家工会”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后,出版《科学新闻》月刊,召开科学技术专题座谈会和讲演会,建立国内外建立分会,并联合英、美、法、加等国发起筹备成立“世界科协”。1946年2月,涂长望借出席国际会议之际,与留英国学者徐尔灏、周慧明、黄新民等在伦敦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协会英国分会,并安排同来参会的留法学者钱三强在法国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法国分会。1946年7月20—21日,世界科協召开了成立大会,涂长望当选为世界科协远东区代表理事。1946年夏天后,随着国民党政府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厂矿的回迁,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先后在南京、杭州、上海、北平建立了分会,总会活动中心转至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几个分会。其中,1947年春夏之交,科学时代社(中国共产党青委领导下的科学团体)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9月19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并决定创办会刊《科学工作者》杂志,并派代表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世界科协首届代表大会,通过了涂长望、钱三强为远东区理事。

早在1946年4月,涂长望曾前往纽约,联系葛庭燧、侯祥麟、薛葆鼎等留美学者筹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国分会”因美国法律规定,不允许外国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所以名字称为“留美科协”。。自1946年起,在以中共地下党员为主的留美人员筹划下,芝加哥的“芝社”、匹兹堡的“建社”、明尼苏达州的“明社”和纽约的“朝社”等留美进步科学团体的陆续成立。1949年1月29日,第一个区域性“留美科协”美国中西部城市芝加哥率先成立。同日,留美学生李恒德、傅君诏、茅于宽在纽约宣布成立“美东科协”,以示响应。很快,美国各地的地区性分会纷纷成立。1949年6月18日,来自美国13个区会的代表终于在匹兹堡召开留美科协成立大会,动员留学生回国成为其中心任务[13]。

1949年2月6日,曹日昌、严希纯、曾昭抡、秦元勋、沈吾华等在港和过港科学工作者35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协会港九分会,主要任务是团结在港和过港科技工作者、以及动员帮助他们去解放区。

1949年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部迁至北京,主要任务是团结科学工作者建立新中国,协助留美学生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其联合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发起筹备“科代会”。1950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成立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终于以“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为基实现了中国科学界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之宣告结束。

三 红色科技社团的概况与特点

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吴玉章会长的号召下,红色科技社团取得较快发展,在解放区以其为母体陆续成立了十几个专门科技社团和其地方分会。受其影响,晋察冀边区、山东、东北等其它解放区也陆续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科学团体及其专门学会和地方分会。同时,在国统区,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成立了科技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1.红色科技社团概况

红色科技社团的成立大体上有三类:一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会作为母体而成立的专门学会和相应的地方分会;二是根据国防、卫生、生产建设等需要而成立的实用性专门学会;三是国统区秘密成立的具有统战性质和“工会”性质的科学团体等,如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及其分会、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等(表1)。其中第一类占绝大部分,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地主要在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社团。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下,至1942年2月先后成立了机电、炼铁、土木、航空、数理、化学、农业、生物、医药、地矿等10个专门分会,以及关中、绥德、米脂等地方性科学分会。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1942年晋察冀边区成立了自然科学界协会,并以此为母体成立了工学、农学、医学、电学等4个专门学会。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东北和国统区又陆续成立了山东自然科学研究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及其相应地分会。

据统计,包括分会和前身在内总量在70多个。对红色科技社团成立年代进行分析,在1941年成立数量达到顶峰,计有13家科技社团成立。

2.红色科技社团的特点

解放区成立的科技社团与国统区成立的科技社团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成立目的不同。解放区发起成立科技社团主要是为了团结边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科学技术人员为边区的生产建设服务。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干事会负责人屈伯传认为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是为了把自然科学界团结和组织起来,加强经济战线的抗战力量,集聚科技人员服务于抗日根据地建设。李富春曾专门写信给自然科学研究会要求解决怎样种菜、怎样施肥、怎样改善机关学校的煮饭烧菜的方法等问题。因此,医药卫生学会把防疫、防止河流污染、生产药材作为任务,化工学会把制造耐火瓷土、硫酸、单宁作为任务,地矿学会把找煤找油作为任务,呈现出“科学活动的实用主义”。

其次,指导思想不同。解放区科技社团的实践活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提出“自然科学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这里的社会科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强调要“运用唯物论辩证法来研究自然科学,并运用自然科学来证明与充实唯物论辩证法的理论,努力使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建立统一战线”[14]。朱德在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也讲到:“马列主义决不如有些人所设想的那样,只限于社会科学,历史科学。马列主义仍是一切科学的最高成果,它的世界观,它的方法,当然适用于一切科学。”[15]因此,国防科学社、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会都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科技社团的重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呈现出“科学思想上的唯物主义”。

第三,活动方式不同。解放区的科技社团强调科学界的团结统一领导,强调科学实践活动的计划性。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都明确要求边区、全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团结与联系起来,共同为抗战建国服务。屈伯传1941年11月在《解放日报》上专门撰写《建立科学和技术的统一领导》一文,他说:“各部门各系统联系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现有的人力与物力,才能有计划地发展的我们的事业。……建立科学技术的统一领导!从科学技术上(不是从行政系统上)来领导全边区的科学技术工作。”[16]同样,国统区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其成立《缘起》中也强调说:“唯有集体的合作的方式才能发挥出巨大无比的力量。并且也唯有在集体的合作的组织之中,个人才能免于孤陋寡闻和偏缺之见,并保证自己的努力不致趋向错误的方向。”[16]因此,“科学合作的集体主义”成为边区红色科技社团活动的指导方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也是体现了这个思想。

第四,体制机制不同。解放区的红色科技社团与国统区的红色科技社团虽然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成立的,但是实行的是两种管理制度。国统区的实行的民间群众组织的自治方式,而解放区的是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科研活动,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干事会(相当于秘书处)一般“挂靠”在相应或相近的部门,如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址设在中财部,农学会设在边区农业学校、医学会设在医疗卫生机构等,有的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但组织上受某个部门的领导。解放区科技社团的筹备和建立基本上是经过总会与部门或地方行政领导协商,按“计划”成立的,并形成“总—分”的组织模式,这与国统区各地方或各学科先是自发成立,后自行协商合并的组建模式不同。综合性科技社团的工作机制则是通过“团体会员制”实现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通过“个人会员制”实现科学与技术人员的“团结和联系”,通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实现科学活动的最大效益。

3.红色科技社团的作用和影响

红色科技社团受战争、人才和地域的影响,大都存续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但是红色科技社团的兴起,首先是凝聚团结了解放区科技人员,在红色科技社团的号召下,延揽了不少在国统区的科技人才到边区进行生产建设服务。国统区红色科技社团在团结抗战和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其次,红色科技社团的兴起,促使许多具有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人员归队到相关科技岗位,所开展的科学运动有利地支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国防、卫生、生产和经济发展。再次,红色科技社团的兴起,为党团结领导科技工作者、统一管理规划科技发展的思想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

红色科技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科技社团深受党和政府重视,坚持了党和政府对科技社团的统一领导;二是在科技社团成立、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革命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三是在指导思想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积极团结联系全国和世界科技工作者。这些特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社团的体制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武衡.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5辑)[M]. 北京: 中国学术出版社, 1986. 306.

[2] 毛泽东. 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39年2月2日)[A]. 王建众.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99.

[3]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上)[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 475.

[4] 雨露, 杜黎明等编. 何其芳精选集[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4. 114.

[5] 高士其. 国防科学在陕北[J]. 群众周刊, 1938, (25): 429.

[6] 毛泽东.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168.

[7] 陈云. 陈云文集(第 1 卷)[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230.

[8] 《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编. 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 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683.

[9] 南方局党史资料编辑小組编. 南方局党史资料 2 党的建设[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1—5.

[10] 温克刚. 涂长望传[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 222.

[11] 何志平, 等. 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A].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C].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0.

[12] 涂长望.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J]. 科学大众, 1948, (4).

[13] 留美科协章程[J]. 留美科协通讯, 1950 年7 月年会专刊.

[14] 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 新中华报, 1940-02-28.

[15] 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N]. 解放日报, 1941-08-03.

[16] 屈伯传. 建立科学和技术的统一领导[N]. 解放日报, 1941.

[17] 王新,张藜.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概述[J]. 党的文献, 2019, (2): 92—98.

The Rise of the Red Socie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40s

WANG Guoqiang, L Kewei

Abstract: During the revolution, the relatively stable environment and the gathering of intellectual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mpted the gradual rise of 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in the liberated areas and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and more than 70 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were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se societies present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old associations. The r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uniting intellectuals to serv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llectuals

猜你喜欢

科技社团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科技社团智库建设的深度思考
泰州市提高科技社团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协团体情况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