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活动为载体

2021-04-22徐敏华

关键词:思政课程

徐敏华

摘要:活动设计应该成为高中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可以有效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在教学中,尝试设计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和实践型活动,能让学生借助活动碰撞思维、增强感悟、升华理解。活动形式应具有多样性,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

关键词:思政课程;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实践型活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上述要求意味着活动设计应该成为高中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就思政学科而言,活动直接指向真实生活,可以“变书本为现实”。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可以有效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设计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和实践型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抓手。

一、在议辩型活动中碰撞思维

议辩型活动是指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一个具有可辩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问题的多面性,培养学生辩证、理性的思维能力。

议辩型活动的关键是在疑处“议”,在惑处“辩”,在难处“析”。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节俭消费好还是贷款消费好?政府宏观调控应该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是不是违背民族平等原则?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矛盾吗?等等。对于上述疑问,教师不能简单回避,不宜讳莫如深,更不应对一些看似“怪异”的观点简单棒杀,而是可以开展议辩型活动,通过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引导学生推导出合理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发现学生产生了两种消费价值观倾向,一种认为应提倡贷款消费,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提倡节俭消费。我据此设计了“应提倡贷款消费还是节俭消费?”的议辩问题,借助经济生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对话素材,让学生展开议辩活动。对话如下:

美国老太太:“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

中国老太太:“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

我根据观点支持情况将学生分为A、B两组,请两组学生各自寻找理论依据支持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议辨过程如下:

A组选择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提倡贷款消费),主要理由为:

(1)提高了生活质量,能提前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2)有利于减少几十年中纸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3)有利于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

B组选择中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提倡节俭消费),主要理由为:

(1)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节俭消费有利于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宽松心态。

(2)一旦有好的投资机遇可以及时把握。

(3)“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目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还不富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等。

B组反驳A组观点的理由有:

(1)存在较大还贷心理压力,会时时担心自己的偿还能力。

(2)降低家庭抗灾能力,如果出现失业、疾病等意外或面对突发灾难时,自己的正常生活会陷于困境。

(3)贷款消费易引发人们冲动消费的心理,有时会导致新购商品闲置、造成浪费等。

A组反驳B组观点的理由有:

(1)如果纸币大幅贬值,辛苦积攒的财富会大量流失。

(2)个人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3)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等。

经过议辩,学生不再片面推崇某种消费行为,而是得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我们要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如果偿还能力较强,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消费方式。这样的结论,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辩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这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贷款消费很普遍,而在我国,相当数量的民众还是喜欢过“无债一身轻”的日子,潜意识中对贷款消费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回避?学生经过再思考、再探究,对传统消费心理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众消费心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投资消费知识储备。

在思政教学中,这种源于生活、发人深省、知识含量足的议辩型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体验型活动中增强感悟

体验型活动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在思政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会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型活动教学方案,从中启发诱导,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例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学生很容易把哲学的“矛盾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混为一谈。这是哲学教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知识堵点”。学生通常只会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只有“刀对刀,槍对枪”的针锋相对的对抗才能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其实这是对“矛盾斗争性”哲学概念的曲解。为增强学生的知识感悟和情感体验,我设计了如下体验型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师(伸出右手手掌)老师的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是不是“对立”的?有没有斗争性?

生不……不是对立的。没有斗争性。

(部分学生嘀咕:“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怎么会有斗争性?”)

师难道不具有斗争性吗?刚才我们讲过,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只要存在粗细差异、指面朝向差异等,就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斗争性”。这就是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呀!

(留出时间,让学生感悟反思,为下一步知識拓展做好铺垫。)

师下面让我们来体会: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应如何摆放,才能紧握拳头出拳有力?

(部分学生做握拳状,部分学生出拳较量,体验拳头力量。)

师正因为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伸展的方向不同,具有“差异性”,是“对立”的,弯曲后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才能紧密配合,紧握拳头,出拳有力,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整体。可见,紧握着的拳头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有的学生若有所悟,有的学生依旧困惑。)

师(换个角度分析)如果大拇指与其他四指都朝同一面伸展,没有差异和对立,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下面,请大家将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指面朝向同一个方向,同时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并排,取消位置“对立”,然后练习握笔写字的动作和使用筷子的动作。

(学生无法准确做出“写字”和“夹筷子”的标准动作,对哲学“矛盾斗争性”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

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组织学生体验大拇指与其他四指的斗争性对立,引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个重点。正是这种“对立”增强了事物的统一效果(让拳头握得更紧、更有力),这与古诗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写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一体验型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矛盾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这个疑难知识点的体验,既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在实践型活动中升华理解

实践型活动是指借助“走出去”的方式整合开发和利用校外与互联网等外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观、调查、访问、服务、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校高一思政备课组将《经济生活》教材内容与区域经济状况相结合,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人民币知识研究”。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带领学生到当地农业银行参观学习,请农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人民币常识和真假人民币的鉴定知识,开展假币鉴别的实践活动。学生聆听银行人士专业细致的货币知识讲解,通过“五看二摸”操作法识别真币和假币:看蓝绿光变油墨、看水印、看中间铜钱图案、看右上角隐藏的字样、看安全金属线、摸纸币头像衣领、摸右侧横纹……这样的实践型活动实现了教材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学生对合法使用人民币的知识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经济学素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思政课程的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学效率,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大胆尝试,促进思政课程的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思考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法治观培育的路径创新
现代职教理念在思政课程中的运用
大学城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政课程有效整合探析
基于MOOC理念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制度创新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