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通过思考题学会审题

2021-04-22杨秀芝

江苏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考题圆珠笔读题

杨秀芝

【關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读题;思考题;感悟;明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73-02

在教学中,当学生某一道题目做错时,我们可能会说:“这个孩子太粗心了,都没有仔细读题。”或者会说:“学生审题能力不够,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数学中的读题是一种特殊的阅读,应该既包含对语言符号(文字、 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也包含对假设、想象、精力集中以及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简言之,读题,要带着思考去读,读中感悟,思中明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读题和审题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促进其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上。下面,笔者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考题”教学为例,谈一谈数学题目的阅读。

1.读出关键词句,明晰隐藏的条件。

有些思考题信息不太清晰,学生读一遍不能真正读懂,教师可以让他们多读几遍,引导他们养成边读边找关键词句和关键数据的习惯,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字信息呈现相应的图表帮助他们理解。如教学五上“练习九”的思考题(如图1),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以后每一秒都比前一秒多下落9.8米”,在读一读、想一想中理解:也就是第2秒比第1秒多下落9.8米,第3秒比第2秒多下落9.8米,第4秒比第3秒多下落9.8米……同时,引领学生通过列表格(如图2)或画线段图(如下页图3)来整理这些信息,使隐藏的条件更加明了。通过表格和线段图,学生能更清楚地知道第1秒、第2秒、第3秒和第4秒分别下落的米数。因此,要求下落前距离地面多少米,可以这样列式:4.9+14.7+24.5+34.3=78.4(米)。根据线段图,学生还发现第2秒比第1秒多1个9.8米,第3秒比第1秒多2个9.8米,第4秒比第1秒多3个9.8米。因此,要求下落前距离地面多少米,还可以这样列式:4.9×4+9.8×(1+2+3)=78.4(米)。

2.读取图形信息,理清复杂的关系。

有些思考题会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五上“练习二”的思考题(如图4),文字部分只给出了一个信息——“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8厘米”,其余的条件和信息都需要在图形中寻找,这就需要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读取图形中的信息。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每个图形编号(如图5)。学生观察发现: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完全一样,而且面积都是大正方形的[14],是8×8÷4=16(平方厘米);⑦号图形的面积是②号图形的一半,是16÷2=8(平方厘米);④号图形和⑥号图形完全一样,它们都是⑦号图形面积的一半(课件演示),是8÷2=4(平方厘米);③号图形和⑤号图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两个④号图形(或两个⑥号图形)拼成的,面积都是4×2=8(平方厘米)。学生还找出最小的是④号三角形和⑥号三角形,并以它们为标准,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16个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如图6),求出每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8×8÷16=4(平方厘米),进而算出其他图形的面积。

3.读懂数量关系,提升解题的能力。

有些思考题乍一读会觉得无从下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简短的文字中理清数量关系。如教学五上“练习十四”的思考题(如图7),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得出“3支圆珠笔+2支铅笔=8.7(元)”和“2支圆珠笔+3支铅笔=6.8(元)”(分别编号为①②),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圆珠笔的支数不同,铅笔的支数也不同,但将它们合起来都是5支,从而得出:5支圆珠笔和5支铅笔一共是8.7+6.8=15.5(元)。此时将1支圆珠笔+1支铅笔看作一组,那么,1支圆珠笔和1支铅笔=15.5÷5=3.1(元),3支圆珠笔+3支铅笔=3.1×3=9.3(元)(编号为③)。根据等式①和③,可以发现多了1只铅笔,这时就可以算出铅笔的单价是9.3-8.7=0.6(元/支);根据等式②和③,可以发现多了1支圆珠笔,这时就可以算出圆珠笔的单价是9.3-6.8=2.5(元/支)。很多时候,数量关系就在题目中,读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读题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甚至把自己读懂的数量关系写下来,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读题、审题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运用思考题资源,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在读题的同时学会审题,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思考题圆珠笔读题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创意圆珠笔
你不知道的创可贴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圆珠笔花
紧箍咒,我爱你
六个连续的数
嘎嘎猪的哭诉
减法变成加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