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生

2021-04-22胡莉英

江苏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变革、跟进,便成了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生,在教学目标上要由“三维目标”向“素养培育目标”迈进,在教学内容上要由封闭性、固定性向开放性、鲜活性改进,在教学方式上要由看图说话、简单说教向结构化、思辨型转变,在教学评价上要从空洞型、模糊型向内省式、精准型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导向;课程创生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54-03

【作者简介】胡莉英,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太仓,215400)副主任、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课程又该如何创生?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在目前阶段可以尝试顺应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落实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要以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主导,同时以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用恰当的评价实现学生道德学习的知行合一,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加以创生。

一、教学目标创生:由“三维目标”向“素养培育目标”迈进

与其他课程一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前一阶段也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价值导向上关注效能,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相较于双基目标来说,这在学生创新意识、完善人格以及兴趣志向的培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三维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效率不够高,对人的发展目标描述、界定不清晰。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亟须植入素养培育目标。目前来看,可以加入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六上《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为例。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和“依法维权有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三个话题的学习与讨论,懂得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掌握维权途径,懂得保护自己并学会搜集证据。笔者在执教本课时,主要落实了“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渗透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三个方面素养的培养。

法治意识的培育主要体现在: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能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生活态度,运用法治的思维方式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从而认可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科学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冲动也不退缩,能运用法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主动作为,开展自助,寻求他助,解决问题,理性行使公民权利,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为:在寻求他救的过程中了解维权途径——求助维权人员或机构。政治认同素养主要通过法律认同来培育。

“素养培育目标”较之“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来说,更为精准,描述、界定更为清晰。教师在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开展教学时,向“素养培育目标”迈进,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过有法律底线、有高尚情操的生活。

二、教学内容创生:由封闭性、固定性向开放性、鲜活性改进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共计12册、47个单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等主题,涵盖了儿童生活与成长的六大生活领域。教材靠生活事件组织,其不仅提供了教学内容,传递了教学观念,还指引了教学方向,但教材从编寫到审稿、出版、使用,毕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且教材又需要面向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学生,很难兼顾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和本地区教学资源进行筛选、转化,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鲜活性、开放性。

还是以《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笔者发现教材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如果课堂上一一举例,就会陷入繁杂和教条的误区。因此,笔者大胆取舍,化繁为简,紧紧围绕“小苏受高年级同学欺凌”这一典型事件展开教学,力图让学生明白受到侵害时首先要采取迂回战术、引起旁人注意、保护自身重要部位等自我保护措施,其次可根据事件情况及时维权,如告知家长或老师,向居委会、法律援助部门、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求助,或是寻求政府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的帮助等。笔者同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搜集证据,如肇事者的外貌特征、手印脚印等。这样的“一例到底”,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能激发学生探究、思辨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遇到侵权行为时,不要害怕,不能委曲求全,更不能一时冲动、以暴制暴,而要相信法律,冷静思考,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教学中,不管是法治教育这一内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需要执教者立足课程,进行理解、认同和内化,同时要结合时事发展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回归生活,指向生活。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社会人,并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教学方式创生:由看图说话、简单说教向结构化、思辨型转变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图文并茂,是教师良好的“教材”和学生良好的“学材”。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多为非专职教师的情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研网等多个单位组织人员编写了配套教案和教学课件,但在一线课堂上,“看图说话、从人灌到机灌”的简单说教方式还是屡屡出现。道理学生都知道,但没有真正内化于心,更别说外化于行。核心素養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生,需要教师进一步内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践行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

如笔者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下《传统游戏我会玩》时,就以“1+ X + 评价+拓展”的结构开展教学。“1”:一个生活问题(放暑假了,家里来了两个小亲戚,妈妈让你带他们一起玩,玩什么呢?);“X”: 多种探究与分享活动(体验各种传统游戏);评价:学生对学习的自省、小结(传统游戏具有就地取材、活跃身心、利于团结等优点);拓展: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今后的课余生活中,可以和同学、邻居、长辈一起玩传统游戏,在玩中学习、成长)。该课以“和小伙伴玩什么游戏”这个问题统领全课,一例到底,教师不断追问,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深度学习,不断体验,其思辨能力、认知水平能得到提升。师生的对话也因有了鲜活的案例而精彩,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对话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结构化、思辨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的表面热闹现象。这样的转变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逻辑性,更具思维的深度与厚度,能有效解决学生思想的“痛点”“模糊点”、生活的“堵点”“困难点”,从而能指导学生过安全、健康、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教学评价创生:由空洞型、模糊型向内省式、精准型发展

在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或是以纸笔测验考察学生的道德认知,或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向、模糊评价来代替考评。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简单识记的情况,对学生日常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观的考查作用有限、效果甚微。因此,在小学阶段,一般不提倡通过纸笔测试来进行道德评价。而教师或学生同伴的主观性评价,看似符合道德发展水平检测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被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情风”所冲击、淡化,而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存在。内省式、精准型评价是指让学生借助各种媒体手段,记录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进而呈现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

如教师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上《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学伊始,教师调查学生上学的方式,是独自到校,还是家长接送?然后播放学生上学时的交通状况视频,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由家长接送,那到了高年级、到了初中怎么办。这能让学生明白会独立平安地出行也是一种能力。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过马路的规则,还有乘坐小轿车、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规则。学生系统、理性地分析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要平安出行,就要牢记并遵守交通规则。课后,教师让学生以生活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因为遵守规则而避免事故或者因为没有遵守规则而造成某个事故的事,然后期末进行总结交流,展示评价。借助自省式评价与纸笔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会对遵守交通规则有深刻的认知,还会有长时间的巩固深化,从而取得知行合一的效果。

将内省式、精准型评价深深嵌入教学过程中,能够检测纸笔测验检测不到或检测不了的学习点,也能弥补主观性评价的空洞性、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情境性任务,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信心重新投入到生活中,以课堂上的新“知”、新“情”、新“意”促发今后生活中的新“行”,并以新“行”深化和巩固已有的“知”“情”“意”。在六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一个个思想“堵点”的解决、一次次生活“疏忽点”的提醒,积少成多,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定能由量变到质变,不断飞跃,学生也会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接班人。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知识立意”向“素养培育”转变,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传统德育走向现代德育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冀晓萍.为千秋伟业立心铸魂——写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之际[J].人民教育,2020(6):13-16.

[2]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吴又存.把初中思政课上成学生真心喜爱的课[J].人民教育,2019(7):12-15.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
浅谈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法治教育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探究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