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根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4-22王浩华安当华
王浩华,安当华
(1.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庆阳市西峰区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常见医院感染类型,是指术后30d 内发生的累及手术部位(主要指切口皮肤)、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在我国其发生率次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在医院感染现患率中高居第三位[2]。既往研究证实,SSI 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手术疗效及生活质量,且会增加手术相关病死率[3-4]。因此,了解手术患者术后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结肠癌是十分常见的胃肠道道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SSI 是结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命安全[5]。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以在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引发术后SSI 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手术治疗及SSI防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2 月~2016 年12 月在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84 例患者,男性220 例,女性164 例,年龄28~75(54.81±10.47)岁,手术部位:左半部结肠手术198 例,右半部结肠手术186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出版《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有关结肠癌的诊断标准[6],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②符合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指征;③年龄≥18 岁;④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行姑息手术治疗者;②年龄<18 岁者;③术后3d 内死亡者;④凝血功能或神经功能异常而无法配合手术者;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⑥术前感染、术前腹部损伤或术前已行其他腹部手术者;⑦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该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SSI 诊断标准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由卫生部2001 年颁布)[7]有关SSI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即手术切口有痛、热、红、肿等症状或可见脓性分泌物,并经手术探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器官或腔隙感染。
1.2.2 分组及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结肠癌根治术后是否发生SSI 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患者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糖尿病、慢阻肺、术前电解质紊乱或低蛋白血症等)和手术治疗因素(术前7d 使用抗菌药、术前使用激素、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抗菌药物疗程、切口裂开)与SSI 发生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介绍
384 例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术后SSI63 例,SSI 发生率为16.41%。其中SSI 位于浅部切口49 例,占77.78%;位于深部切口9 例,占14.29%;位于器官腔隙5 例,占7.94%。
2.2 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BMI≥25kg/m2、吸烟史、糖尿病、术前使用激素、术前7d 使用抗菌药、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50min 切口裂开与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有关(P<0.05),见表1。
表1 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2.3 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糖尿病、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50min、术前7d 使用抗菌药是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SSI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起居习惯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结肠癌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肠癌是发于胃肠道的常见恶性消化肿瘤,其发病后沿肠管纵径发展或向肠壁深层浸润,可随血流、淋巴管、切口面或缝线等向远处转移扩散,早期诊断、尽早行根治手术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盆腔植物神经是临床治疗该类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则[8]。肠道是人体主要储菌库,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菌群不会引发疾病,但人体受外界因素影响或出现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部分菌群演变为致病菌引发机体感染。既往大量研究证实,术后感染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减少术后感染发生提高手术疗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显示,384 例结肠癌患者术后SSI 的发生率为16.41%,与杜建军等[9]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SSI 高发的原因较多,经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结肠内存在丰富的寄生菌群,侵入性手术可致内容物外溢,菌群异位定植,且在治疗中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免疫机能,致使菌群失调并造成感染[10];②结肠癌患者受自身疾病影响免疫状态较差;③围术期需使用大量抗菌类药物防控感染,致正常菌群紊乱,外源性病原体侵袭手术切口部位,诱发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与BMI、糖尿病、开腹手术、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菌药等因素密切相关。既往研究指出,BMI 较高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浅表切口感染的风险也较高,且会增加术后手术切口拆(拆开)缝(再缝合)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甚至造成术后辅助化疗延迟[11]。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肥胖患者其切口脂肪液化后形成死腔,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并引发感染,同时此类患者机体组织中抗生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有效抗菌,手术切口内血氧张力不高,影响组织抗菌药物穿透性,致手术迁延,出血量增大,降低免疫功能,最终引发术后感染,这是肥胖易诱发SSI 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是结肠癌根治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胃肠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较特殊,受手术、麻醉、术后禁食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加大血糖控制难度,且合并糖尿病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乃至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加之患者自身抵抗力差,因而术后恢复缓慢,预后较差。糖尿病糖酵解能力下降,糖代谢紊乱,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下降,机体蛋白质合成明显减少,分解随之加快,免疫球蛋白、趋化因子生成减少,因而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高糖环境使伤口部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因而SSI 风险升高[12]。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切口暴露范围大,腹腔脏器暴露于外的时间较长,增加了细菌生长机会,且住院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长,进而增加了术后SSI 的发生风险。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手术切口暴露的时间的较长,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随之增大,同时手术时间长往往提示手术较复杂,造成的创伤也相对更大,且麻醉时间较长也会影响机体免疫力。此外手术时间与术者手术经验及操作技术有关,如经验缺乏或操作不熟练会加大手术创面,增加出血量,造成较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利于细菌滋生并诱发感染。大量研究证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范围过广、过长、起点高等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会增加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的发生率,术前7d 使用抗菌药是SSI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结肠癌根治术后SSI 的风险较高,其发生与BMI 高、合并糖尿病、开腹手术、手术时间过长和术前使用抗菌药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后应给予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或避免感染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