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结肠息肉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特征及危险因素问题探讨
2021-04-22茹晓翠
茹晓翠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白银 730900)
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疾病按照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样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腺瘤样息肉。患者临床无明显的症状,但是会引发肠道出血、恶变倾向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结肠息肉常用治疗手段为内镜切除术,该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低,治疗效果高,是治疗最常用的手段,根据经验可知,内镜摘除术的疗效佳,但是术后并发症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机体的康复[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 年4 月~2019 年1月期间收治的结肠息肉内镜摘除手术治疗患者328 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共有患者82 例,其中有男性52 例,女性49 例,平均年龄为(58.6±9.3)岁,无并发症组患者有246 例,其中有男性130 例和77 例,平均年龄为(60.2±8.3)岁。见表1。
表1 不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病率
1.2 方法
观察患者实施病理诊断的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保证患者术前一周内未采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还要确保患者不存在结肠镜和息肉镜检查的禁忌症。手术前患者需做好肠道准备,术前1 天进流食,手术前4h 饮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以清洁肠道。肠镜检查需要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完成,评估患者息肉的大小、部位、形状、数量等[2]。根据息肉的大小及有无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0.5cm 的无蒂息肉采用APC 治疗,0.5~2cm 无蒂息肉和亚蒂息肉采用EMR、ESD 治疗,有蒂息肉患者采用圈套器套扎高频电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后要保持足够的休息,禁食12~24h,适当为患者补液,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变化[3-4]。
1.3 评价标准
患者黑便或便血则表示存在出血并发症,手术中出血不计入。患者术后腹痛持续时间在24h以上,腹痛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三种。患者手术前无感染情况,手术后体温升高则表示出现感染[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取χ2检验和t 检验。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具有差异则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用P<0.05 表示。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病率
并发症组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出血、感染、穿孔等,且两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大小、息肉形态、息肉数量方面对比具有差异,P<0.05 表示统计学有意义。采取热活检钳钳除术、APC、圈套器套扎高频电切除术、EMR、ESD 等治疗的并发症发病率之间对比具有差异,圈套器套扎高频电切除术、EMR、ESD 的并发症高于其他手术,P<0.05 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病率
2.2 并发症多因素分析
根据研究可知,患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在2cm 以上,息肉数量超过2 个以上,伴随蒂息肉,采取圈套器套扎高频电切除术、EMR、ESD都是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并发症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包括便血、自觉排便不尽、肠梗阻、肠穿孔等,根据临床经验可知结肠息肉的发病与感染、遗传、生活习惯、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内镜摘除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因此保证治疗效果,内镜摘除术治疗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息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7]。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内镜摘除术治疗患者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腹痛、感染、穿孔,影响患者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息肉数量、是否存在蒂息肉、息肉直径、合并高血脂或高血压,医护人员要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尽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