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青文心
——青州市博物馆藏书画作品摭述

2021-04-22王丽媛

中华书画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州市青州博物馆

□ 王丽媛

一、综述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书画类作品近2000件,时代跨度从明代延续至当代,又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最为丰富,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馆藏书画作品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以及书法的所有门类,从艺术化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青州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对外交流情况。

[明]冯起震、冯可宾 竹石图(之一) 拓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

[明]冯起震、冯可宾 竹石图(之二) 拓本、原石 青州市博物馆藏

早在一万年前,青州地区的先民就在此生活,艺术开始萌芽。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件陶拍上留下了先民最早的线条,在陶拍的侧面和顶面均刻有线条,相互交错,对于刻画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有专家猜测应该与生殖崇拜有关;鸟形陶鬶将东夷人对鸟的图腾崇拜与器形的实用功能做了完美的结合;苏埠屯商墓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精致程度丝毫不亚于殷墟,青州先民的技艺进一步成熟;战国时期,东西方交流开始出现,本土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外来元素,近年来出土的波斯风格裂瓣纹银盒、斯基泰风格金环首便是最好的证明;到了汉代,除了在立体形象的塑造方面技术更加成熟外,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两千多件满施彩绘的陶俑展示了先人们对于大自然色彩的认识,不仅掌握了天然矿物颜料的提取使用,而且汉紫、汉蓝这种罕见的合成颜料也在此出现;北朝时期以龙兴寺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为代表的“青州风格”是青州古代造像、装饰艺术发展的顶峰,精准的造型、繁复的装饰、豪华的贴金和彩绘展示了工匠高超的技艺。

由各种立体造型转为平面的绘画,虽然现在青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为明代,但是不能否定其发展演变的连续性。而且,早在唐五代时期青州就为画史贡献了一位山水画的集大成者——李成,青州益都人(今山东青州市),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宣和画谱》载李成画:“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渑水燕谈录》卷二记载:“成画平远寒林,前人所未尝为,气韵萧洒,烟林清旷。”他在青州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他的“北派山水”与青州地区多平原和丘陵的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寒鸦图》,尽写青州地区的平原风貌。近景处,小桥流水、亭台屋舍,桥上有车马行人通过;中景出山间亦有楼阁高塔矗立,并有流泉飞瀑点缀于溪畔崖间,丛林苍翠,连绵不断;远景中虽是高峰耸立,但不突兀。

[明]仇英(款) 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3.4×810cm 绢本设色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实父仇英摹张择端笔。钤印:十洲(朱) 仇英之印(白)

北宋时期的燕肃被称为是达·芬奇式的人物,他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复制成功了指南车、记里鼓车,发明了计时工具莲花漏,还研究潮汐规律,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等,同时,他还工诗善画,《宋史》本传说他“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广川画跋》中说燕肃作画“生平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在取得大量素材后再行创作,所以他的画“妙于真形”。

从元代开始,回族人进入青州,并在青州定居,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融洽生活,共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文人韵士,书画名家,如张沼、张绍南等,为青州地区的书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州自古便不是一处封闭的地域,明代以前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便是明洪武年后,降为二级行省,但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交流频繁。尤其是明清时期,社会稳定,文化活动丰富,文人聚集,书画艺术达到鼎盛,也开始有书画作品的流传下来。目前,青州市博物馆藏书画作品地域范围分布广泛,除了有青州地区本土艺术家,如明代冯起震,清代杨涵、杨润初,回族画家张沼、张绍南等人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之外,还珍藏了许多周边其他地区书画家的作品,如刘墉、谭梦生、翟云升、毕道远等。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名家的作品,有的是因为到青州做官而将作品留了下来,也有的是因为画坛声名显赫而被收藏至此,都成为青州地区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造化心源,山水觅踪迹

中国画三大门类——山水、花鸟、人物。其中山水画往往成为画家赋情起兴的载体,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山水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承载了画家对山水风景的许多情感,也多有画家借笔下的山水画抒发自己的情怀。山水画自成为独立的门类,历朝历代皆有众多画家醉心其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

青州市博物馆藏山水画,一部分出自名垂画史的大家,也有一部分系本地画家呕心之作。有直抒胸臆的原创之作,也有临仿古人之作,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古代画家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最高境界的理解和探索。

[明]赵秉忠 殿试卷 47.5×14.1cm(每折)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

[清]林则徐 行书册 25.3×17cm×16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林则徐书。钤印:林则徐印(白) 少穆(朱) 不薄今人爱古人(白)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董其昌的山水图卷,尺幅不大,画卷右端为董其昌的山水图横幅,左端是他写的七言题跋。画面近景川水环绕,溪岸边沙丘上古木簇拥,松阴苍郁,草舍隐现,烟水苍茫,洲渚掩映;远景高岭嵯峨,峰峦出没,半山处的白云飘忽有似山中岚霭。高山、丛树、清溪、幽谷,沉郁深秀的自然风貌,生动地再现了秀丽的山水景象。卷尾题跋云:“百折回冈势欲迷,举头茅舍与云齐。经行绝似江南路,落日青林杜半啼。”“碧萝夷蔓路崖阴,潭底潜蛦万仞深。今古江流摧不去,湿云常冻最高岑。”“山中活计只餐露,世事茫茫日自斜。想到玉堂无好况,夜深犹草侍中麻。”“屋西只尺耸千岩,清气逼凌涌碧岚。红日欲沉山更好,从他捷径在终南。”落款“其昌画并书”,题跋下钤朱文“董其昌印”一方。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不仅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更是“南北宗”论的倡导者,以禅宗渐悟与顿悟的概念来划分中国画的南北差异,提倡临摹古人画意,“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师古人与师造化都要进行,但是以古人为师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董其昌的书画理论直接影响了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其中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又号耕烟外史、剑门樵客、清晖老人,室名清晖阁,江苏常熟人。先后师从王鉴、王时敏,远追董其昌的师古、摹古,却又“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是各时期风格的集大成者。馆藏其《烟江叠嶂》图,卷首为崇山万壑,高耸入云,山与山之间有条小路蜿蜒到江边,连接了小桥、村庄、庙宇,江上帆船点点。桥上有人骑驴而过,路边有人三三两两,船上的人们正在合力起帆,一派繁盛明丽的江南生活场景。

青州地区的回族书画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群体,尤其到了清末,画家代表之一张绍南,字仲轩,又号云门画隐,邑城东之十里庙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增生,工书善画,书法黄庭,画宗四王。善画山水,以浅绛山水为主①。有一幅作品即是临摹王翚笔意。从画中题跋可知,张绍南临摹的是王翚临摹荆浩山水图,“云迷古木千章秀,山抱晴川一掌平”。

张绍南远师王石谷,近学张小河。张小河也是青州本地的一位回族山水画家,本名张,号小河,又号云山野人,斋号“驼岭山房”。青州城南赵家小河村人,清代职业书画家,擅长花卉、山水、书法②。山水初随族人张瀛学习,后跟随郭敏磐③,随侍左右,得其亲授,绘画技巧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笔墨古雅苍润、用色明丽动人的风格。

张沼,字秋池,号会云,又号舆京、西圃。清代乾隆年间青州回族书画家,工山水。馆藏其山水画屏6条,每条幅均可独立成画,山体的皴擦点染技术娴熟,树的画法亦每每不同,有的枝叶繁密,有的枝干遒劲。书画本同源,张沼善书亦闻名当时,据记载他曾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青州真教寺书《明太祖御制百字赞》碑文。其子张瀛,字文台,善画山水,曾为张绍南师,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

三、时光流变,花鸟记枯荣

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题材之一,其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宣和画谱》记:“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于花鸟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类生物一年四季的变化。

1499年,明宪宗分封他的第七子朱祐楎为衡恭王,藩青州,衡王共在青州传六世七王。据记载,第一代的衡恭王朱祐楎精于书法,“四体皆工,而楷书、行草为最,大书结构有体,诗章足垂世教者,书数千纸,一睹笔法,具见王心。旁及丹青,各臻妙品,积古今书籍千卷一柜者,凡百有奇。著诗文若干卷,题曰《岁寒斋稿》。”④闲暇时便醉心研究琴棋书画。新乐王载玺:“聪颖好学,为诗文有博雅称,四方骚人墨士东游者多宾客之,与士大夫为文字交,建博文书院,蒙敕奖赐名,刻《风雅广逸》《文心雕龙》等书,善书大字擘窠,奇劲自成一家。”“高唐(王)厚煐、商河(王)载塨皆好古,工篆书,《艺苑巵言》称其“深于玉,大小篆皆名笔也。”⑤

明洪武年之后,青州虽然降为二级行政治所,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仍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社会稳定,人才辈出,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加之统治者上层也善书画,易在社会上形成艺术的风气。明清之际,青州花鸟画史上出现了“青州三绝”——冯竹、冀雁、王葡萄,即明代冯起震的竹子,清代冀旭的大雁、王曰叟的葡萄,又以冯起震画竹最为有名,被董其昌、李日华称其“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清代画史著作《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中均著录其善画竹。

竹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作为四君子之一,同时还因其在寒冬时节顽强的生命力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更加受到文人画家的喜爱。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渭,都是画史上的画竹名家。今人朱万章在《明清花鸟画的嬗变与演进》一文中将冯起震归为夏昶的衣钵传承人之一,冯起震所画之竹,笔墨挥洒,狂放不羁,并自成一格;其竹亭亭玉立,刚劲挺拔,即使在风雨之中仍傲然挺立。

冯起震,字青方,又字省予,号稷下门生。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世90余年,益都县高柳(今青州市高柳镇)人。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冯起震为元朝益都总管府尹兵马都总管冯彰的后裔。他“少负异资,淹贯经史,为诸生试,辄冠其曹”。但他一生“隐居教授,不希仕进”。青州市博物馆藏有其《雪竹图》《晴竹图》等作品。晴竹竹节挺拔粗壮,竹节繁茂,有蒸蒸向上之势;雪竹利用大片留白制造出冰天雪地的感觉。

[清]王寿彭 道心书味七言联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于水养鱼。德臣四哥大人属书,弟寿彭。钤印:王寿彭印(白) 癸卯状元(朱)

[清]翟云升 珠林金匮七言联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匮文高二汉风。文泉翟云升。钤印:翟仲子文泉(白) 云升印信(朱)

冯起震有四子,其三子冯可宾,字祯卿,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兵、工、户、礼四科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善画顽石,冯起震与其合作的竹石刻石存世不少,多方上留有董其昌、邢侗等人的题款。青州市博物馆藏其父子二人合作竹石刻石,横宽159厘米、高102厘米,左侧刻冯起震翠竹数株,粗壮挺拔,枝叶穿插有致,下方刻冯可宾丛石苔草。画面右上方的落款是:“公孙世茂 北海冯起震笔,岁次崇祯庚午三年,时年七十有八”。钤“胸有竹”,“冯起震印”“青方”印二方。顽石上刻“可宾写石”,钤印“冯可宾印”“青琐侍臣”。中部为董其昌的题跋:右军灵活,青方之竹也;大令俊逸,祯卿之石也。画家父子与书家父子,千载同调。谣云:父不传子,卿乃悉长耶?观者为华亭友人董其昌。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

冯起震画竹,流传颇丰,除青州市博物馆外,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等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冯起震画竹不仅闻名当时,更影响了后人。清代青州出现了另一位画竹高手——杨涵,青州市博物馆藏其《风竹图》和《墨竹图》,传承于冯起震,但他笔下的竹子更显纤细,细而有劲节,随风而不倒。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松鹰图》,整个画面是一株顶天立地的老松,枝干遒劲,树节颇多,有饱经沧桑之感。松树上栖立着五只老鹰,每只鹰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同时彼此间都有呼应,以鹰填实松树的空缺,画面丰满而有动感。在画面左上方树枝间还有一只若隐若现的猴子,更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用笔老辣,用墨浓淡相宜。画面右方题款:“天启五年五湖散人兼卅六洞天牧鹤使者雪蓑子画于四冷堂雪蓑。”

由题跋可知,作者为明代天启年间的雪蓑子,本名苏州,自号雪蓑子、雪蓑道人、雪蓑仙子等,世人多称“雪蓑”。生卒年月不详,河南杞县人。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雪蓑,不知何许人,无姓名,浪游东土。居青州者数年,善作大字。青州民间还流传着“雪蓑献寿戏衡王”的故事,清光绪《益都县图志》“雪蓑”条记载:“作方丈大书,浓渖数斛,信手飞洒,倏忽而成,矫健有势。”应当也与该故事有关。传说衡王的寿诞马上就要到了,衡王对外宣称谁的贺礼最珍贵,就可以坐到首席。寿宴马上就要开始了,却没有人敢自称礼重而坐上首席。这时,只见雪蓑空手而来,往首席一坐。众人皆好奇,问其寿礼何在,居然敢自居首席?他微微一笑,随手指向门外云门山的方向,此时山崖绝壁上赫然刻着醒目的巨大“寿”字。衡王看了甚是欢喜,但仔细一看,下面的“寸”字处缺了一个“点”,这是怎么回事?雪蓑却不慌不忙,取来绸缎半匹,卷作一团,在墨缸一蘸,信手抛去,直奔“寿”字,恰好补上这一“点”。传说只能是传说,戏说而已。这个“寿”字实际是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由衡王府内掌司周全所献,而这位周全据明衡王府官属记载为典膳所四位典膳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厨师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明代青州地区几乎呈现出“人人可书”的兴盛景象。

[清]佚名 群仙祝寿图 缂丝 青州市博物馆藏

现存世雪蓑的书法及题刻较多,绘画作品尤显珍贵,明代文学家李开先评其“字画、弹琴、蹴踘、歌唱,皆可居海内第一流”。

到了清朝末年,青州地区善画花鸟者也不在少数。善工笔者如张槃,原名柞枝,字小蓬(一作小槃),号圆腹道人,直隶定兴人。咸丰五年任益都县知县,所以在青州保留了他的不少工笔花鸟作品。张槃工篆隶书法,尤精花鸟。画面多以折枝花鸟的形式,色彩淡雅,无论是鸟雀、蝉还是蝈蝈均刻画精细,惟妙惟肖。张槃在青州任知县两年,勤政为民,修路架桥,疏通河道,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其:“咸丰六年,知益都县张槃重修(永济桥)东西驿路、桥梁及云门山路、西门桥。”“咸丰间,张小蓬重开(猪龙河)旧渠,修桥,筑驿路,其患渐息。”

青州原有一座四松亭,在明代衡王府的花园紫薇园内,源于园内的六棵古松。清朝初年,衡王府被毁,紫薇园成为民宅,两株被伐,存四株,后有谢姓乡绅建“四松斋”。清代咸丰八年,毛永柏任青州知府,再次辟为花园,名“四松园”,建有厅堂轩舍,并在古松下建亭,沿用“四松亭”名。后四棵古松皆不存,园址也再度废为民宅。张槃任知县时,慕四松之名,在李清照纪念祠旁的顺河楼畔重建“四松亭”,将法庆寺内一株古松移至此,“古松有数围,发四杆,望之苍翠”,并为此立碑撰记。

善写意者则有松年,姓鄂觉特氏,字小梦,号颐园,清代蒙古人。工书法,喜用鸡毫,自成一家。画工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兰竹,用笔豪爽,喜画元书纸,工于用水,秀润可爱。初师如冠九,有出蓝之誉。著有《颐园论画》。青州市博物馆藏其花卉册页一册,折枝花卉,没骨画法,墨色浓淡相宜。

四、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

人物画的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帛画被认为是最早的独立的人物画。人物画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创新与发展之后,形成了诸多流派,如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写真肖像等,表现题材也日渐丰富,仕女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肖像画、道释画等,争奇斗艳。青州博物馆馆藏人物画以明清时期为主,尤以肖像画最为精彩。

明清时期青州地区科举文化繁盛,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青州仅益都一县共有进士108人,其中明代73人,清代35人。武进士15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12人,远远高于周边其他县。与科举繁盛相适应的是家族文化的繁盛,且出现蝉联甲第的科举家族,如刘氏、冯氏、王氏、邢氏、曹氏、冀氏、钟氏、房氏、石氏、青州左卫高氏、杨氏、东关李氏,且大多身居高位。青州市博物馆有幸得以保存其中几大家族的画像,早至明代正统年间,晚至清代乾隆年间。

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肖像画再次得以重视、繁盛起来的重要时期,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肖像画不再高高在上,越来越为普通百姓所用。除了宫廷画像外,出现了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他多为文人、普通人画像,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结合了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

还有一类肖像画更贴近百姓的生活,那就是祖容像,主要用于家族庙堂进行祭祀祭奠之用,彰显家族先人的丰功伟绩。青州市博物馆藏这些画像既有单人像,也有夫妻二人合像,画面构图基本类似,为人物的正面照,形象刻画逼真,着常服,胸前均绘有代表官级的补子,尤其是面部特写清晰,这当是在融合了西方传教士引入油画技巧之后的一种表现形式;背景的画法也比较一致,一般坐于宽大交椅之上,大部分身右侧摆香几,《遵生八笺》载:“诸木成造者,用以阁蒲石,或单玩美石,或置香橼盘,或置花尊以插多花,或单置一炉焚香。”香几上摆设各种古玩清供,有香炉、花瓶、香盒等,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但又配置均不相同,各有选择。这是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不仅可以研究明清时期的肖像画绘画程式、技巧,且对于研究青州地区的家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高氏族人画像

曹珖画像

明曹凯画像轴,绢本设色,高156厘米、宽98.5厘米。曹凯,字宗元,益都人,明正统十年(1445)进士。磊落多壮节,英宗北征,谏甚力,后因触犯奸臣石亨被降职。成化十年(1474),年62岁,致仕归,卒。画面以工笔绘成,人物居中正坐,头戴乌纱帽,面部安详,胡须黑中泛黄,身着盘领祥云纹红袍,袍绣文官二品锦鸡卷云纹补子,腰佩玉带,右手握椅子扶手,左手扶带,坐于虎皮椅之上,椅上左侧垂下长穗,脚穿方头靴,右侧身后有雕花方几,方几上设花瓶、香炉、书函等物。

明赵秉忠画像,绢本设色,高155.5厘米、宽99.5厘米。赵秉忠(1574-1626),字季卿,号阳,明朝益都(今青州)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敢于直言进谏。画中赵秉忠正面居中坐,头戴乌纱,身着盘领云纹带锦鸡补子的大红官服,足登朝靴,左手握玉带,右手扶膝,身后案几上设瓶花、宝鼎、香炉等物,整幅画以工笔绘成,人物面部清瘦,三缕须髯自然飘洒胸前,神态安详、威严。

明赵秉忠夫人张氏画像,绢本设色,高174厘米、宽101厘米。画面人物头顶上有一朱笔“喜”字,为喜神画像,夫人端坐圈椅,头戴凤冠,表情端庄,双耳戴葫芦形镶宝石耳坠,身着蟒袍,肩披祥云仙鹤纹霞帔,腰佩玉带,身后香几上摆放瓶花、香炉等。

明曹姜仲夫妇画像,绢本设色,纵139厘米、横135厘米。曹姜仲,曹璜(万历十四年进士)、曹珖(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曹琏(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之父。三子皆为名进士。画面中为曹姜仲夫妇二人的合像。二人均端坐圈椅,二人中间置一香几,上面放置两个空白的牌位。

清李文藻画像,绢本设色,高143.6厘米、宽94厘米。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世居益都东关春牛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李文藻是清代山东知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及文学家。李文藻平生专注于藏书、刻书,其藏书处曰“竹西书屋”,曾藏书数万卷。李文藻与当世知名学者如翁方纲、戴震、邵晋涵、周永年、钱大昕等交往甚密,尤为纪昀所赏识。人物居中正坐,头戴素金顶珠暖帽,面部线条分明,连鬓络腮胡子整齐地垂至胸前,肩披天青色绣蟒披领,身穿石青色云纹鸂鶒补子官服,左手夹胸前扣,右手扶膝,画面以工笔绘成,人物神态英武。

行乐图这一题材是在清代从肖像画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流行题材,主要是展示像主悠然自得的生活,一般背景配以林泉细流、亭台山石。袁枚《随园诗话》写到:“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凡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

馆藏清代李煦四季行乐图卷,绢本设色,横672厘米、纵60厘米。工笔绘成,是清代典型的行乐图。画中描绘李煦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出行的场景。春季,远山一黛,江水如蓝,卷首露出石桥一角,桃花盛开,嫩柳摇姿,乳燕娇啼,李煦头戴凉帽,表情安闲,身穿皂靴,骑骏马郊游,随从四人紧跟其后。夏季,绿洲上白鹭纷飞,近处菡萏绽放,两只鸳鸯在嬉戏,敞篷小船驻于古树之下,李煦袒胸露腹倚坐在根雕椅上,身旁放一羽扇,舟前水盆中盛放藕等果蔬。秋季,山顶上古树环绕,秋菊盛开,李煦手拈胡须,穿石青便袍,黄单裤,粉底红鞋,坐于豹皮褥上。一小童手捧食物沿径而来,李煦左侧小童似在酿制美酒,右侧小童正烹烧美食。冬季,右上角两行大雁南飞,梅花冒雪傲放,雪压翠竹,李煦头戴暖帽,身穿红棉袍,坐于阁楼之上,身前桌上宣纸平铺,一小童正研墨⑥。

画主李煦(1655-1729)字旭东,又字莱篙,号竹村,满洲正白旗人,祖籍昌邑。李煦历官内阁中书、韶州知府、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任苏州织造,任苏州织造达30年之久,是康熙的亲信。同时,李煦将妹妹嫁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其是内亲关系。这件四季行乐图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场景完整,对于研究曹氏家族与李煦都具有重要意义。

曹姜仲夫妇画像

曹凯画像

赵秉忠画像

赵秉忠夫人画像

冯惟讷画像

2014年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曾拍出一件《李煦行乐图》,从题跋看作者为清代康熙年间有名的肖像画家周道,《读画辑略》载:“周道,字履坦,吴人。精于写照。”而青州市博物馆所藏《李煦四季行乐图》虽无法考证其作者究竟何人,但从其画面意境、刻画细致程度、技术手法来看都不输周道,乃上乘之作。

青州市博物馆藏另外一件行乐图为清代周洽绘冯溥消暑图,该图绢本设色,纵76厘米、横59.5厘米。冯溥着团领夏衫、单裤、朱履,两手后拄,箕踞斜坐于凉榻之上,神情闲适。榻后一白衣仕女手持羽扇侍其左,身后修竹千竿直插云霄,翠竹后栏干围一荷花池,池中菡萏盛开,风送荷香,令人神往。榻左侧怪石嶙峋,古树遒劲。榻右前一乐人穿蓝锻褙子坐石墩上,手持箫管,正在演奏。身后一仕女手持团扇静立竹林中。整幅画作似静而动,给人以艺术回味⑦。

这画面内容构成来看,也是一件典型的行乐图。作者周洽为清代康熙时著名画家,华亭(今上海市)人,字载熙,号竹冈。兼擅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写真尤称独步。由其落款“戊午夏日周洽于佳山堂写”可知此图绘于佳山堂,这是冯溥位于偶园内的藏书阁名。

冯溥,字孔博,一字易斋,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历顺治、康熙二朝,在任期间为官廉明,刚正不阿,73岁时,以年老乞休获准,以原官致仕,加太子太傅,返归故里,据记载他抵达家乡青州之日“知与不知,夹道拜迎,至拥挤不得行”。后来就居于偶园。偶园前身是明代衡王府的奇松园,后归冯溥所有,目前园内尚留有典型康熙时期园林风格的假山,而《冯溥消暑图》则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偶园景观,是研究偶园以及清初园林的重要资料。

五、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与外界沟通,而书法则是语言的载体,让语言变成了具象的内容。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来,成为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也成为世人走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突破重重关卡,出人头地,经过殿试后,及第者可称为进士。发展至明代,一种因在科举制度中使用而流行成风的“台阁体”书法盛极一时,以乌黑、方正、光亮、等大为特点。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青州人赵秉忠参加殿试并夺取状元的试卷,这是目前所仅见的明代及以前的状元卷,堪称海内外孤本,也是台阁体最直观的标本。该殿试卷为纸本,23折册页,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高47.9厘米,每折宽14厘米,天头8.6厘米,地角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全文2460字,通篇无标点符号,只有阅卷官朱笔标出的圆圈句读,试卷首右上角顶天头有万历皇帝朱书“第一甲第一名”。正文前是作者及其三代简历,为仿宋字体;正文为黑色小楷字体,工整秀丽,无一错漏。

这份殿试卷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为我们展现了明代科举制中台阁体的标准示范,还在于他的内容,放置今天仍有可取之处。赵秉忠在殿试卷中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情窳而不举”⑧。

台阁体在强制性统一标准的同时也抹杀了人们的书法个性。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赵秉忠的书法,草书写就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笔断意连,肆意流畅,当是他真实书法状态的表现,与其《沂山诗题刻》草书同出一辙。

房可壮画像

李文藻画像

钟谔画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以赵秉忠为代表的明清时期进士群体的系列书法作品,这些人多数不仅拥有深厚的学识,更工诗善书,书法更是各具特色。如果说状元卷是台阁体的标准化展示,那么每位进士的日常书法则是“千人千面”的最好证明。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益都颜神镇(现淄博)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皋。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今属高密)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擅书法,工书,尤长小楷,其书用墨厚重,人称“浓墨宰相”。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评价刘墉的书法:“世之谈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好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象,人有莫测其高深耳”。

该书法纵63厘米,横30.3厘米,纸本。正文为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三径多春雨,柴门长绿钱。晓来谁踏破,一鹤到阶前。”落“石菴”款,钤白文印“石菴”,朱文印“半轩松月”,作品右上角有一枚闲章“御赐海岱高门第”。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清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习书直接从唐楷入手,上追锺、张、羲、献,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后又受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以王、欧为法,既得王羲之的旷达散淡,妍雅流丽之美,亦含欧阳询的险峭峻利,骨力清瘦之韵。他博涉诸体之长,融会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翟云升(1776-1858),字舜堂,号文泉,山东掖城(今莱州市)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清代中后期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他研习各路书体,“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其中以行书成就最高,并自创“回腕高悬”的执笔方式,书法现生拙迟涩之势。馆藏其行书苏轼《前赤壁赋》,绢本,12条幅,行草,每幅纵167.2厘米、横45厘米。首起自“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始,止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落“子贞何绍基”款,并钤有“子贞”“何绍基印”“御赐怪物”三枚印章。乃何绍基存世作品中少见的大尺幅,结字开合有度,下笔坚实,浓墨涩行,有筋有骨。

毕道远(1810-1889)字仲任,号东河。山东淄川(今淄博市周村区)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清书法名家。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内阁学士,清末外交家。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谥“文端”。

注释:

①赵潜编著《青州回族溯源》,重庆出版社,2012年7月。

②《青州回族志》编纂委员会编《青州回族志》,黄河出版社,2015年1月。

③郭敏磐,清代书画家,字小华,号云门外史,历城(今济南)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益都教谕。善隶书,为桂馥弟子。

④[明]嘉靖《青州府志》。

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

⑥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文物志》,王丽媛撰,文物出版社,2020年。

⑦同上。

⑧青州博物馆编《青州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

猜你喜欢

青州市青州博物馆
山东省青州市通联站展示
博物馆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青州市园林绿化可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青州市特色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
青州市近40a(1971—2010年)的降水特征分析
博物馆
史籍正误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