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之景”的南宋奇观
——论马远山水小品画的变革
2021-04-22□张蕊
□ 张 蕊
南宋时期,绘画领域涌现出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家,他们在创作理念、画面构图、笔法造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马远就是这样的一位先行者。他大胆变革绘画语言,通过“边角之景”及画面奇、绝、险、逸的营造,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而独步画院,成就了南宋山水绘画艺术的辉煌。
一、马远的“边角之景”
明朝曹昭在论及马远作品时说:“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①《曝书亭集》亦云:“马远水墨西湖,画不满幅,人号‘马一角’。姚云东诗:‘宋家内院马一角’是也。”②由此可见,马远独特的“边角之景”自成面貌,并被后世评论家认可。然而对于马远“边角之景”的独特画法并非人皆共赏,如:“明郭文通,永嘉人,善山水,布置茂密,长陵最爱之。有言马远、夏圭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也。’”③
马远一家五代七人效力于皇族,在历史上不多见,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岂能尽享皇恩。远任光、宁两朝画院待诏,其画曾被杨皇后多次题诗,可谓恩宠有加,署款中常常落有“臣”字款。马远如此效忠于朝廷,其内心怎会有意表现残山剩水?南宋虽然由于战乱偏安一隅,但人民相对富足,生活安乐,表现耕获、牧牛、渔乐、烟霭、读书等生活场景的作品日渐增多,马远的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提炼,更是意境的升华。
[南宋]马远 山径春行图 27.4×43.1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 高士观瀑图 25.1×26cm 绢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 26.7×28.6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 松荫观鹿图 绢本设色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远 举杯邀月图 绢本设色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山水家法》提及:“然人谓马远全事边角,乃见未多也。江浙间有其峭壁大障,则主山屹立,浦溆萦回,长林瀑布,互相掩映。且如远山外,低平处略见水口,苍茫外微露塔尖,此全境也。”④可见马远的“边角”亦表达了全境的内容,也涵盖了全景的意境。
同时,南宋时期扇面、册页的盛行达到了顶峰。由于册页、扇面形制的普及,需要画家将艺术视角由宏观的全景向微观的小品艺术形式转变,由“远观”转向“近赏”,绘画媒介变小了,但也更要求画家在方寸之间表现咫尺千里的气象,反而有了不一样的难度,小中见大意境更为不同。
马远绘画的“边角之景”是迎合小品画形制的一种新的尝试,他用笔肯定简洁,构图、笔法推陈出新,布局严谨精妙,意境深邃,将南宋山水小品画艺术的时代特色推向高峰。
二、“边角之景”的变革成就
1.严谨而多变的构图设计
据《续画品》记载:南朝梁画家萧贲“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⑤。虽然南朝时期画家就已意识到尺幅之中需要以小观大,但至南宋马远,其又对册页构图做出了大胆的变革和精心设计。为了营造画面超凡的意境,他要么留白,要么夸张地把画面主体场景压缩至边角局部,从而达到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由此,在马远的画面中便出现了对角线构图、半包围式构图、“之”字形构图、平行线构图和“U”形构图等,丰富多样,别具一格。
[南宋]马远 月下赏梅图 25.1×26.7cm 绢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远 石壁看云图 23.7×24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1)对角线构图
画面大结构从对角线斜分为二,主要形象聚集在一分为二的三角构图里,另外一角多为留白或以烟岚雾霭笼罩,或有枝头探出,形成大实大虚的强烈对比,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如《月下赏梅图》《高士观瀑图》等。
(2)半包围构图
马远的画大多在构图上有装饰性的设计成分,例如,他利用树枝方向的延伸或山石结构的环绕,将画面四周三分之二虚化,形成半包围式构图,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向画面中心聚拢,从而更好地点题入境。如《梅石溪凫图》《石壁看云图》。
(3)“之”字线构图
此类构图往往从画面一边起势,向对面方向延展到一半或三分之二处再折返,之后再从起势方向向对面前行。如同“之”字的形态,曲折往返,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另外,此类构图也常与其它构图相结合,不但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也使画面不失均衡,如《松荫观鹿图》《山径春行图》。
(4)平行线构图
由于画面上下(或左右或对角)两条或三条结构线处于相对水平方向,所以画面会显得稳定严整。如《柳岸远山图》,近处水岸和小桥构成前景的一条横向延展的结构线;中景的房屋和堤岸亦成水平趋势;而远山的山顶仍是一条横向的平行结构线。近景、中景与远景形成了平行式构图。元代倪瓒多用此类构图法,表现层层水岸、渐行渐远的意境。
(5)U型构图
马远的山水画中,还有一类“U”型构图。如《岭台观云图》⑥,所画主要景象占据画面下方的一半位置,而在处理远山的造型时,有意将左右远山、树木相隔,形成一处可以远望无尽的山谷,看起来如同“U”型,此构图可以拓展画面的纵深感,使方寸小品显现咫尺千里的全景气象。
马远的山水画中,常常不把画面画满,对景物的取舍进行概括和提炼,有意只画一角,而留下大片的空白,这种追求简洁的构图和北宋范宽、郭熙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种留白的处理手法,形成了马远独特的“边角”山水的特征之一。虽然留白,但画面不显得空洞,而是利用渲染和特殊处理,使画面产生虚实对比,更突显空灵、幽静的气息,真正是“无中生有”“无胜于有”,给观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2.个性化的笔墨技法
(1)拖枝勾勒法
为了与坚硬的山崖形成对比,马远为松梅的造型有意设计成“拖枝”风格的一种笔墨程式。这种拖枝而成的画梅风格,时人称之为“宫梅”。马远秉承“外师造化”,以生活为蓝本,并发挥了大胆的想象。中锋入纸,侧锋行笔,在拖拉行拽中,将虬劲老枝,曲折翻转,使线条概括而富有弹性变化,使枝干新奇而灵秀自然,世称“拖枝马远”⑦。此拖枝法是其在李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用笔更加简练富于变化。其中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树枝以浓墨勾勒,更显线条凝练飞动、活泼有致,使本来源于生活的松梅形象融入了画家本人的灵感和性情,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许多装饰性成分。
(2)“车轮蝴蝶”勾勒法
这类画法主要表现在松针的刻画上。《七修类稿》称马远画松是“车轮蝴蝶”⑧。意谓马远所画松针好像车轮,围绕轴心环绕一周成圆盘状;又似蝴蝶的翅膀向四方张开,轮廓成圆形。如此比喻只是为取聚集、灵动之意。说明画家观察生活,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形态的不凡能力。另外,马远画松用笔极其有力,《画传》有言:“马远松多作瘦硬如屈铁状,间作破笔,最有丰致,古气蔚然。”⑨可见马远画松笔力遒劲,且不拘泥于松的具体形貌,以意取之,才能有画面上的丰茂之境。
(3)水纹勾勒法
北宋之前的画家,常用鱼鳞纹表现水流姿态,至李唐时有所变法,将水流样式改为“之”字形表现,并取盘涡动荡之势,将远近景物拉开,使画面出现一种纵深的空间感,马远借鉴了此法并有所变化,作了装饰性处理。如《松荫观鹿图》利用笔断意连的勾勒,将潺潺溪水表现得如同身临其境、动静相宜。
(4)战笔勾勒法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拉丁舞教育是改革开放40年美好的产物,亦是文化大开发,文化交流无国界的丰硕果实。本文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同高校拉丁舞教育独特的专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借鉴其他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所运用的先进模式,而提出适应高校拉丁舞教育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
马远《十二水图》册页中,每一幅画,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以颤抖的描法勾勒流水惊波的各种姿态,它们或动或静,风生水起,涟漪层层,使观者可以联想到不同水姿的动感和浩瀚,以水言志,情景交融。
(5)大小斧劈皴法
[南宋]马远 柳岸远山图 23.8×24.2cm 绢本设色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佚名 仿马远洞天论道图 24.8×25.2cm 绢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远 高士观瀑图(局部)
[南宋]马远 水图(局部)
[南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局部)
“马远师李唐,下笔严整,用焦墨做树石,枝叶夹笔,石皆方硬,以大劈斧带水墨皴甚古”⑩。马远山水画,虽有取法李唐,但最终自出新意,不落窠臼。其大斧劈皴法不像李唐笔墨层层叠压,密密麻麻;而是下笔严整有序,笔笔相生,多有空白,棱角分明,特别是远山的斧劈法灵动精严,虽居远处,不失皴法律仪,将观者的视线推向远处,画面的空间得以拓展。
(6)渲染法
一幅画的染法是否得当,关系到画面的整体感和意境的营造。画家通过不同遍数的层层积染,展现一片浑然一体、墨气淋漓、雨雾朦胧的绝世之境,这便是马远的画技之绝。如《石壁看云图》的云断山腰,《松荫观鹿图》中隐入雾气的远林,《十二水图》中的浩瀚缥缈,无一不是通过精湛的染法而实现的。正如后人评马远《独酌吟秋图》时说:“……观此作墨气淡荡,洒然出尘,足徵家学之妙。”
(7)设色法
马远的山水画处理多设计成黑白对比的效果,或山石的暗处挤出一道亮色的树干,或一片空蒙的山石处出现一枝墨色浓重的漆黑树枝,亦或掩藏在灰暗的土坡上透出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者,皆在对比中烘托出主体。马远又以水墨渲染之上,罩以花青、赭石,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其间或石青点苔,染人物衣领袖边,或以胭脂淡白点梅,再以蛤粉罩衣。总是在浓浓的墨气中隐约透出几点亮丽的色彩,使空灵静寂的画面彰显出无限的生气、华贵与精致。如此不与人同的绘画语言形成了马远个性化的艺术符号。
三、意境的营造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画面形象,缥缈的烟霭、缓缓的瀑溪、隐没的远山、孤寂的奇石与傲立的松梅竹柳等都是马远笔下设计的奇境,并在一角、半边的构图形式里展现无穷之境。而冷月、仙鹿、白鹤、隐逸的高士、侧立携琴的童仆等,又是画面着意点题之景。马远有意在画面题材取景上安排一位士人携童仆,或引鹤带鹿,或坐或行于山涧瀑石、松梅古树中,远景佐以远山古寺、林树飞鸢,皆半隐入灵动静谧的云烟之中,这种有心于山边巨石旁,得意在古梅苍松间的坐忘,使画面顿生超凡脱俗之感,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汇聚成马远自然写照与生活情趣相结合的诗意山水,带领我们进入一幅幅深具诗意的艺术境界。
所谓“诗情画意”,其在情感表达的艺术语言上虽然不同,但精神层面没有区别,都可以展现独特的内心世界。如《举杯邀月图》《月下赏梅图》,画中加入一轮清冷的满月,月光静静地洒向梅树,梅树更显得俊俏清晰如出画面,高士独自望月,突出孤寂惆怅之情。
[南宋]佚名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 25.4×25.4cm 绢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马远 踏歌图 192.5×111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馆藏
马远的山水小品画,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清旷高远无尽的时空,亦是激流飞扬与人文关怀的思考。画面中的静谧、清逸、空灵虽苍远却不虚幻,直接打造了人们心中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和精神家园,令人驻足停思而又遐想神往。
除了留给人清凉的诗意外,马远小品画中那些坚险山石和奇梅怪松亦给人不可消失的印记。尽情伸展的松梅犹如蛟龙,似舞动一般,在冰冷的岩石缝隙中顺势延展前行,而后又回折逆行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由,似乎折射出画家本人内心的矛盾及坚韧不拔的品格,宛若将自己化作松梅,为探寻艺术之道而历尽艰险在逆境中生长。这抑或是马远小品画要着意表达的情怀吧!
四、影响
马远在绘画上变革山水布局、打造诗意画境的成就在当时宫廷内外已名声斐然,自然使同时代的绘画爱好者对其作品临仿不断,伪作也层出不穷。从现存许多仿马远山水的小品画中也能够多少感受到这样的迹象。如《松荫玩月图》《洞天论道图》等,虽画面构图皆取“马一角”形式,但其用笔明显缺少马远的从容沉厚,且松针的造型也和马远风格有很大差别。
除了在南宋画坛造就了不朽的经典之外,马远的诗意山水也直接影响了元代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元代建立,中原文人画家初以赵孟頫,后以元四家为代表,借助文学,以绘画自娱,寄寓了画家们远离政治和尘世的心态,表达了淡泊出尘的隐逸之志。随着文人画提倡回归唐宋传统,重气韵、轻格律,以寄兴托志为旨的逸情山水渐渐盛行起来。
马远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及构图也同样影响了明代的一些画家。如林良、吕纪的花鸟画构图和造型无不透露出马远“边角构图”的风貌。山水画家戴进的作品也能看到马远的遗风,如《春游晚归图》,从奇崛的山石到松树的造型,以及高士的服饰形象、用笔特点,都与马远的风格颇为相似,可见马远一派画风对后世画坛的影响之深。再如王谔,由于其画风与马远十分接近,曾被孝宗朱佑樘誉为“今之马远”,其所画《江阁远眺图》,有沿袭马远的风格,但画面多繁茂、细腻。
作为宫廷画院待诏的马远,其画面中自然透露出的皇家富贵与严谨,亦展现了从容的气度和非凡的格局,承载了一个文人所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状态及洁身自好的人格理想和生命品质,而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又使其画面更多一分清凉悠远的阔达之气。■
注释:
①[明]曹昭、王佐著《格古要论》,金城出版社,2012年,第184页。
②[清]厉鹗著《南宋院画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67页。
③韩格平主编《元代古籍集成》,明·韩昂著《图绘宝鉴续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2页。
④[清]厉鹗著《南宋院画录》,第167页。
⑤潘运告主编《汉魏六朝书画论》,姚最《续画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⑥是《宋帝命题册马远绘山水册页》其中一页,总共十页,私人收藏。启功认为:“其画意与宋帝所题诗意相合,则证明此册可能是仅存的尚保持南宋时原序的书画合璧册,举世无双。”
⑦⑧⑨[清]厉鹗著《南宋院画录》,第167页。
⑩[明]曹昭、王佐著《格古要论》,第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