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燕燕做媒》的作品分析

2021-04-22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燕燕沪剧婶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燕燕做媒》的创作背景

(一)《罗汉钱》的剧情简述

罗汉钱是宗华、文牧和幸之根根据1905年赵树理先生的小说《登记》改编而成的沪剧,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思想尚存,青年人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也欲冲破父母包办婚姻的“牢笼”,同村的青年人李小晚张艾艾自由恋爱,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作为爱的信物,却遭到村长的反对,村里人也议论纷纷。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有喜爱的人,但是却没有追求真爱,无奈与父母介绍的张木匠在一起,对艾艾也颇为同情但又无奈于流言蜚语,陷入了自责于无奈。为了让女儿不再饱受村里相亲的冷言冷语,于是她请求媒婆五婶来帮燕燕说媒,却没想到媒婆对燕燕的做法也颇有意见,背后对燕燕恶语相加。这时村里出现一名思想先进的女青年燕燕,作为艾艾的朋友燕燕耐心的劝导小飞娥,并热心的为燕燕说媒,随着《婚姻法》的颁布最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罗汉钱》的剧情贴近当时大众的所思所想这体现了沪剧的大众性与生活性的特点。

(二)《燕燕做媒》的曲式结构

《燕燕做媒》为二部曲式结构,由A段和B段两个段落组成。A段为1—84小节,B段为89—120小节,中间连接部分为85—88小节,在连接部分调性也发生改编由F大调转到G大调。

二、《燕燕做媒》的风格特点

(一)江苏民歌《紫竹调》的运用

燕燕做媒在音乐旋律上选用了江苏民歌《紫竹调》为曲牌,具有浓烈的江南韵味,在旋律上易于听者产生联动共鸣,使这部作品更加朗朗上口。旋律的反复出现也使其更具有传唱性。借助地方民歌的旋律以达到歌唱性与传唱性的目的,这是沪剧常用的创作手法。而这种选用地方民歌作为旋律动机的音乐作品在当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也不胜枚举,例如湖南民歌《浏阳河》在民族声乐作品《又见浏阳河》中的出现、传统“鲜花调”《茉莉花》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运用。

(二)语言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语言的土壤,歌唱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的生命,还是歌唱的条件和依据。由于这部作品选自沪剧所以“吴侬软语”贯穿整部作品。在新版的《燕燕做媒》中也延续了上海话的使用。上海话的咬字发声位置更靠前,口齿音多,短促、快捷。演唱者在学唱阶段除了了解歌曲背景,学好方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不难发现上海话的“i”,“ei”母音较多,如“燕”字普通话读作“yan”,而上海话读作“yi”。“太”字读作“tei”,“对”字读成“dei”。而“i”,“ei”等字的不进行归韵又很容易造成声音上的“挤”与“压”,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予演唱者演唱上的困难。

三、新版《燕燕做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技巧

(一)演唱技巧及作品分析

新编《燕燕做媒》共分为四个小部分,分别是燕燕自荐、艾艾母亲对燕燕的自荐表示不妥存疑、燕燕说明具体情况以及最后一部分对燕燕的热心以及对自由恋爱的歌颂。

新编《燕燕做媒》通过三小节简短的前奏迅速进入主题,第一部分的燕燕自荐也随之展开。正值解放初期,燕燕作为一名年轻的具有超前思想的新时代农村女性,自愿做起媒人,从唱词中可以看出燕燕虽顶着年龄的压力,但是人小鬼大,自己的话虽然过于鲁莽,但对于艾艾的婚姻幸福,自己也甘愿一试。在演唱表演中,要有叙事性并将燕燕灵动、热心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要表现的自信,细腻地唱出每一个字。

第二部分开头的第一句,小飞娥听到燕燕的自推自荐就对燕燕的说媒表示存疑,由于年龄还是小姑娘,觉得燕燕的做媒属于无稽之谈,燕燕则认为说媒与年龄无关,用即使说不成也没关系的态度请求婶婶来听自己讲一讲,二人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结束这一部分的演唱。这一唱段由于两个人物的每一句唱词基本上只有几个小节,所以需要演唱者迅速的从上个角色中抽离出来,快速地进行人物转换,在声音特点上、人物体态上都要有明显的改变,区分开小姑娘燕燕与婶婶音色之间、形体之间的不同。

第三部分燕燕开始向婶婶具体说明这门婚事,自己就是给艾艾和李小晚来说媒,小飞娥听闻是李小晚立马觉得燕燕是在胡乱做媒觉得有失妥当,怕村里人说三道四于是觉得燕燕的做媒“太荒唐”,而燕燕却觉得只要二人相爱,“婚姻只要配相当”就无所谓村里人的流言蜚语。在演唱这一唱段时应注意气息的流动,由于每一部分的曲调类似相近,并且大部分音域都停留在女高音的换声点位置上,再加上上海话的语言特点,这些都提高了这一部分的演唱难度。

最后一部分在沪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结尾,也是正是因为这一部分的加入才与戏剧版的《燕燕做媒》产生区别。

调性从F大调转换至G大调,语言的运用也从上海方言转换成普通话,以旁白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歌颂婚姻自由、姻缘天注定的主题。在这一部分中旋律线条更加舒展,要注重气息的把控。“人间姻缘天注定”,以及最后一句的“美名扬”由于旋律跨度大导致了在演唱时咬字、气息支撑上的困难,所以在演唱中也要尤为注意。

在分析新编《燕燕做媒》的谱例中不难发现,其保留了戏剧版唱腔中的许多装饰音与倚音,在“管啥像不像”中也运用了戏曲中的甩腔,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保留了戏曲演唱的原汁原味。掌握好倚音的韵味,注意字头与字尾轻重的均衡,装饰音演绎得恰到好处,可以丰富旋律的光彩,也加强了节奏的活力。

(二)肢体刻画与情感表达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不仅需要精湛的声乐技术加以支撑,也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其丰满,更要用肢体语言与之辅佐。《燕燕做媒》是一首地域性风格性强、鲜明故事线的作品,曲风活泼灵动,俏皮。在表演中需要演唱者运用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灵动的面目表情进行演唱。由于改编版的《燕燕做媒》需要演唱者分饰艾艾母亲与燕燕两个角色,所以在肢体形态中也要有所区分。

首先在体态方面,燕燕作为一名20多岁的青年人,在动作上可放快速度,身体站的直些,表现出燕燕灵动热情、果敢、风风火火的性格特点。由于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讲述的也是小人物的故事,唱词上也偏向口语,所以在动作设计上可以偏生活化、日常话。在与婶婶讲话时可配合身体前倾,“拉住婶婶衣袖”等动作。在站位上不用正面面向观众,可偏左方向站位,艾艾母亲唱词时,身向右侧,从视觉上区分二人的人物角色。小飞娥作为燕燕的母亲在人物塑造上一定是一位年龄偏大的形象,其动作要缓慢,稳重。由于燕燕这位小姑娘来做媒,婶婶的表演动作也可加入摇头,摆手等来表现出对燕燕的说媒并不认可的态度,这要与燕燕的人物形象明显区分开来。其次在眼神以及面部表情上,由于《燕燕做媒》选自戏剧,而戏剧对眼神面部表情要求很高,就需要更为夸张的表达。最后在进入总结式的最后一乐段时,由于角色进入演唱者本身,所以表情动作要更为舒展,更为大气自如的表现一种歌颂的状态。

(三)演唱心得

在实践与研究中笔者发现,由于这首作品运用了上海话作为主要的演唱语言,而“吴侬软语”又是对咬字发音要求极为考究的语言,所以这首作品在北方地区的演唱、演出的出现率并不高。作为一名哈尔滨人,在学唱这首作品时,发现语言方面也的确是最难攻克的一个方面。为此笔者请教了许多生活在上海的青年人与久居弄堂的阿姨、奶奶。在学习上海话期间也发现了浦东地区与浦西地区的咬字方法也存在不同,为此感叹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反复观看茅善玉老师演唱的《燕燕做媒》,并结合笔者自身学习的略微浅薄的歌词读法后,才将此部作品搬上了演唱的舞台。

其次在表演方面,《燕燕做媒》需要迅速地进行角色转换,而又因为燕燕与小飞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年龄差距,所以表演方面也对演唱者有着很大的考验。如何从上一角色中迅速抽离进行角色转换,表情动作的设计与构思等等,这些也都是演唱者在平时练习时需要反复琢磨的部分。

最后在演唱方面,除了上海方言咬字的难关,在这部作品中也出现了念白部分,“婶婶”“婶婶侬听好”“哎呀”,虽然只有三句但是它们都穿插在唱段中,在念白结束后要迅速地进行演唱。其次,在《燕燕说媒》的旋律中小字二组的re和fa反复出现,由于这个音区在女高音的换声点,再加上上海话咬字靠前,这些都让这部作品的难度加强。在演唱时我们应避免声音的“挤、压”,以及气息的流动,控制下巴的松度,通道的打开与统一。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沪剧《罗汉钱》选段《燕燕做媒》的研究与实践,在创作背景,人物的性格刻画,作品分析,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上做了较为浅显的分析。新编《燕燕说媒》是将民族声乐与民间戏曲大胆融合的一部优秀声乐作品,在民族声乐的舞台上这样的歌曲还需源源不断的涌现。笔者希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戏曲能不被后辈所遗忘,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与重视。

猜你喜欢

燕燕沪剧婶婶
红包
傻 给 你 看
至少你拥有最好的年华
五只蚕豆耳朵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
去婶婶家作客
神奇的“控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