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1庄白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值夜班人格化职业倦怠

庄白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再加上医疗改革的深入,对临床医疗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面临压力逐步增加。医护群体的工作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其自身职业认知及感受不断发生变化。职业倦怠就是一种个体在持续工作状态下产生的复杂化、个性化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丧失等[1-2]。在儿科医护工作中,因患儿无法有效沟通等问题,再加上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儿科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生理、心理压力,久之对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降低,严重的离职,影响医护团队的稳定性。因而,医院管理层必须认识和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做好相关管理工作[3-4]。基于此,有必要了解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对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3—5 月对我院4 个院区的儿科192 名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其中,医生90 名,护士102 名;男44 名,女148 名,年龄26 ~53 岁,平均(37.5±3.1)岁;大专81 名,本科93 名,硕士及以上18 名;工作年限2 ~30 年,平均(6.7±1.9)年;用工性质:合同制100 名,正式编制92 名;已婚144 名,未婚或离异48 名;所在科室:内科75 名,NICU 65 名,PICU 52 名。纳入标准:(1)均持有执业证书;(2)从事临床医护工作时间≥2 年;(3)对调查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正常休假;(2)外来进修或者实习期医护人员;(3)心理疾病。(4)中途退出者。本调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 通过基本信息调查表掌握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科室、用工性质及是否值夜班等。

1.2.2 职业倦怠评测 应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评测,采用Likert 7 级法,每个条目赋值0 ~6 分,从低至高分别为“无”“1 年偶尔几次”“1 月1 次”“每月数次”“1 周1 次”“1 周数次”“每天都有”。共22 个条目,包括情感衰竭(9 个条目)、去人格化(5 个条目)、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等三个维度[5]。依MBI 结果判定职业倦怠程度:情感衰竭得分≥27 分阳性、去人格化得分≥8 分阳性、个人成就感得分≤24 分阳性[6]。同时进行分级:(1)无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2)轻度倦怠,任意1 个维度得分高于临界值;(3)中度倦怠,任意2 个维度得分高于临界值;(4)高度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临界值[7]。本研究将轻度、中度及高度分级归入职业倦怠阳性。所有问卷均有接受过培训的研究人员负责发放,应用统一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和方法,调查医护人员均独立完成,问卷收回,共发放192 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 软件包统计学处理,呈正态计量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名数(%)表示,以χ2检验,对职业倦怠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192 名医护人员中职业倦怠感中情感衰竭平均为(28.75±8.13)分,去人格化平均为(9.17±5.22)分,个人成就感平均为(26.12±4.18)分,依照判定标准,83 名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2.23%,其中,轻度倦怠42 名(50.60%),中度倦怠25 名(30.12%),高度倦怠16 名(19.28%)。

2.2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单因素分析

对本研究有无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情况分析表明,学历、值夜班、工作科室、用工性质及工作年限与职业倦怠有关(P<0.05),如表1。

2.3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存在统计学意义单因素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值夜班、用工性质及工作年限是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如表2。

3 讨论

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日常工作量大而繁琐、生活缺乏规律性,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均会让一线医护人员长时间处在不良工作环境下,易出现职业倦怠,特别一线医护人员最为突出[8-9]。而职业倦怠不仅会对医护人员的生理、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间接性影响到临床医疗效果,基于此,需要重视儿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的研究。

从本调查研究结果看,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中情感衰竭平均为(28.75±8.13)分,去人格化平均为(9.17±5.22)分,个人成就感平均为(26.12±4.18)分,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2.23%,以轻度为主,占比为50.60%。同时结果表明,学历、值夜班、工作科室、用工性质及工作年限与职业倦怠有关(P<0.05),经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值夜班、用工性质及工作年限是独立风险因素(P<0.05)。具体而言,值夜班医护人员的情绪耗竭高,与频繁值夜班致生活不规律、生物钟紊乱有关,易导致失眠、生活质量下降、陪家人时间少等,而易出现职业倦怠。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院逐步实施聘用制,医护人员非编人员往往会感到工作不稳定,晋升、福利待遇有别,再加上工作繁琐,且直接面对患儿家长不满,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10-11]。另外,临床工作重复性强,长时间处在相同环境,时间越长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与相关研究报道结论类似[12]。值夜班多也是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重要因素,频繁值夜班,致个人生活不规律,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而易导致身必疲念,体力和精力负荷加重;同时,夜班的医护人员相对白班少,而各种危、急、重症患儿相对较多,风险大,压力大,进而易致职业倦怠发生。

综上而言,儿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有着较高发生率,医院管理者应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从值班安排、用工及工作年限激励等方面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儿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感。

表1 有无职业倦怠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比较[例(%)]

表2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多因素回归分析

猜你喜欢

值夜班人格化职业倦怠
路灯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古代官员也值夜班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影响值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