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2021-04-21柯李菲郑海萍宋鑫玲李成靖徐凎杰孙雪春卓水生
柯李菲 郑海萍 宋鑫玲 李成靖 徐凎杰 孙雪春 卓水生
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遭受各种意外伤害的威胁。伤害已成为21 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1]。新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医疗方面,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广人多却医疗资源匮乏[2]。意外伤害事故,大多数发生在院外,由于救援不及时,常常延误最佳施救时机,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甚至危及生命[3]。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意外死亡均为0 ~14 岁儿童第一死因[4]。意外伤害除了直接导致死亡,很大一部分伤害可致儿童伤残,根据我国疾病监测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测算,全国每年伤害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5]。目前对农村居民急救医疗知识普及的关注还处在初级阶段,更缺乏规范的应急救护机制,因此农村居民急救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刻不容缓[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项目组从2020 年9 月11 日—11 月25 日对宁德地区周宁县咸村镇和玛坑乡两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及中学部分教师210人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通过对210 农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急救技能体验式测示,了解其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被调查对像210 人,其中男性教师92 人,女性教师118 人,年龄20 ~59 岁,学历高中至大学本科,其中高中学历3人,专科学历94 人,本科学历113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图书相应资料查阅急救知识与技能在农村的普及相关文献,了解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对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及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展状况,为本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 参考相关资料,咨询相关急救专家,自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获取途径与方式、常见应急救护知识的需求等。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10 份,回收问卷210 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10 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以纸质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相关救护技能进行体验式测示,了解调查对象最基本最重要的急救技能掌握现状。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问卷和心肺复苏技能检测数据,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项指标的性别差异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教师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
研究结果如表1 显示,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前五位的依次是:拨打急救电话,占96.19%;中暑的急救,占80.48%;判断意识的方法,占62.38%;烫伤的应急处理,占59.52%;判断呼吸的方法,占57.14%。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情况前五位的依次是拨打急救电话,占91.90%;中暑的急救,占78.52%;判断意识的方法,占57.14%;判断呼吸的方法,占50.48%;触电的现场急救,占48.10%。急救知识知晓率最低的是心肺复苏流程,占37.14%;急救技能掌握正确率最低的也是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仅占18.10%。
由表1 可见,对于“胸外按压的位置”无论是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技能掌握的正确率,男性都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χ2=7.39,P<0.01)。其余各项应急救护知识知晓情况和技能掌握正确情况男女教师对比分别是:“急救电话”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P>0.05;χ2=0.05,P>0.05);“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率”知识知晓与技能操作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4,P<0.05;χ2=5.71,P<0.05);“心肺复苏流程”知晓率和技能操作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χ2=0.12,P>0.05);“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男性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判断意识的方法”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χ2=0.47,P>0.05);“判断呼吸的方法”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χ2=2.39,P>0.05);“中暑的急救”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χ2=0.00,P>0.05);“溺水的急救”知识知晓与技能操作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χ2=4.84,P<0.05);“气管异物的急救”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χ2=0.00,P>0.05);“烫伤的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χ2=0.00,P>0.05);“触电的急救”知识知晓与技能操作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P<0.05;χ2=8.96,P<0.01);“止血包扎”知识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χ2=0.01,P>0.05);“骨折的固定”知识知晓率和技能掌握正确率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χ2=0.00,P>0.05)。
2.2 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获得途径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见表2),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占比66.19%;其次是电视,占比62.86%;来源于书籍与讲座的比例分别是55.71%和19.05%。本次调查主动参加相关培训的人员非常少,仅占6.19%。
2.3 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需求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见表3),农村教师对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需求度很高,普遍认为很需要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即97.62%的农村教师有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强烈愿望,只有2.38%的教师认为无所谓。
表1 农村教师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例(%)]
表2 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获取途径(多选)
表3 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的需求情
3 讨论
(1)从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应急救护技能欠佳。现代社会的急救现场已从医院快速扩展到院外事故现场或患者家中,因为在我国急救应急的时间城市平均需要15 分钟以上,而农村一般是需要30 分钟以上,等救护车到达时早已错过黄金急救的时间,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现场的应急救护才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伤残率的关键。本次调查中显示农村教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只有“拨打急救电话”和“中暑急救”掌握比较好,分别是知识知晓率为96.19%、80.48%;技能掌握正确率分别是91.90%、79.52%,知晓率高于陆婉湘等[7]对上海崇明区居民的调查结果。而像“心肺复苏”技能中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率”“心肺复苏流程”掌握的正确率只有29.52%和18.10%,可见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不能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技术”。而莫云欢等[8]对广西中医院学生的“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中也指出能够熟悉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仅占15.4%,一般掌握的占57.4%。医学生尚且掌握的不理解,可见“心肺复苏”技能需要在高校、公众中加大普及力度。另外像创伤急救中的“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技能,掌握的正确率也很低,分别是34.29%和33.33%。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2)从表2 显示,农村教师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途径,大多数都是由电视、网络、书籍中获得,这与朱丽莉等[9]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而与徐志丽等[10]的研究有所不同,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急救知识获得比重较大的是由网络、宣传册和报纸等。本研究还显示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只占6.19%从参加相关培训中获得。说明大部分农村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应急救护知识学习,缺乏应急救护技能培训。
(3)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对获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度很高,认为很需要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教师占了97.62%,说明绝大部分农村教师意识到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这与郭斌[11]的研究结果不相同,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度很需要的占28.4%,需要的占60.6%。而罗富苹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认为参与急救培训意愿不大的占38.2%。可见,不同人群对获得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度是不同的。
4 建议
(1)加大农村教师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方式,提高教师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在校园意外伤害发生时,就能积极正确应对,减少意外伤害的损害程度,促进安全教育。
(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关注,应发动高校的力量,整合资源,规范普及模式,包括利用普及视频,开设意外伤害讲座,应急救护技能实践培训等,同时增加模拟演练,提高普及成效。并将普及范围扩大到农村村民,将急救知识与技能不断在公众中传播,促进健康中国进程。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但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热情很高。应整合资源,加大有效普及力度,完善普及机制,提高普及成效,有效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促进安全教育,助力健康中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