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有”体育课堂视角下“体能发展”的常见问题与策略探讨

2021-04-21颜令人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9期
关键词:四有实施方法体育课堂

摘要:依托对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提出的“四有”体育课堂进入深层学习和实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在构建“四有”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玩、学、赛、练)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玩、学、赛、练”的视角(“玩”指的是用轻松的状态去解决难点问题,“学”是掌握新知、新技能的唯一途径,“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策略,“练”是完成能力跃升的必由之路),来审视中小学生体能发展的常见问题并梳理解决策略。

关键词:“四有”体育课堂;体能发展;常见问题;实施方法

为提高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河南基础教育教研室提出并实施“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四有”的内涵是指体育课要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有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有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和有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1]我们课题组老师在构建“四有”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玩、学、赛、练)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玩、学、赛、练”的视角(“玩”指的是用轻松的状态去解决难点问题,“学”是掌握新知、新技能的唯一途径,“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策略,“练”是完成能力跃升的必由之路),来审视中小学生体能发展的常见问题并梳理解决策略。

一、"四有"体育课堂视角下"体能发展"的常见问题

(一)内容上的单一,形式上的落后

在发展学生体能的过程里,一些教师只强调体能练习的时间,采取和运用单一化的动作训练,乏味且往复性的内容练习。比如三十米的蛙跳,三百米的循环接力跑,原地跳远十组等等,方式也相对落后,学生会对其产生厌恶情绪,练习出的成效,就相对较差[2]。

(二)技能和体能没有得到有效性的结合

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味地倾向生理层面的锻炼,主体性的课堂练习,只位于浅层的部分,练习的次数和质量不成正比。而重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简易化的将其定义为教材主体层面的体能练习。比如上篮练习、踢球练习、跑步练习等等,这种叠加式的设计,通常运动负荷较高,练习的次数较少,学生的体能无法较好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忽视了技能传输需要体能践行的基础,阻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三)偏向成果的达标,忽视科学化的练习设计

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往往会过度偏向“成果”的达标,忽视科学化的、有效性的练习设计,这些教师设计的体能练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没有针对具体的教材内容,设计弥补性的体能练习。比如蛙跳、蹲起,跳楼梯等等。其二是对学生技能完成效果的忽视。比如对女生设计俯卧撑开合跳等等。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无法确保真实性的练习成效。

二、"四有"体育课堂视角下"体能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家庭训练”,锻炼学生体能

开展体能锻炼的一个实施难点就是难以坚持、难于持久,通过开展“家庭训练”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能锻炼习惯。具体做法是让中小学生以家庭为单位,每周周末学生由家长陪同,共同参与家庭体能锻炼活动。家长可以通过体育教师在班级群内发布的训练任务,带领学生进行打卡锻炼,锻炼内容包括有氧跑、爬山、游泳、打球、轮滑等等,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能发展,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习惯。

(二)重视体能学练,深化学生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不断推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和全面发展性。基于此,学生在进行体能练习的时候,就要跟随教师的引导,重点提高自身的力量水平、耐力水平,加强自身的速度能力和身体柔韧能力以及灵敏能力。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依托教材内容,设计跑步環节、游戏环节、技能学练过程、专项体能练习以及弥补性体能练习,以此强化学生耐力体能的发展,用准备活动和关节活动的践行,提高学生的柔韧体能。结合竞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灵敏体能,用专项和补偿性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

而在课堂体能练习活动的开展过程里,技能学练也十分的重要,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整节课中,提炼出六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体能学练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教师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能学练内容。像是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体能练习,即“体操练习”、“篮球练习”等等;以趣味引导下的音乐带领练习等等。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带领下,快速感知到体能训练的趣味性,并依托尊巴、HIT、CrossFit、Tabata、AMRAP、EMOM等的音乐体能练习,强化一定的体育素养。

(三)利用竞赛活动,强化学生体能

竞技活动本体就在于让学生在疲惫的锻炼过程中,放松自己的身心。因此,竞技活动的起始是在玩乐的基础上延展出来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里,教师能够用创新性地体育活动形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训练,把体能练习当作一种游戏进程。让学生在得到切实利益的基础上,获取心理上的满足。与此同时,教师能够依靠竞赛活动所呈现出的趣味性、公平性、团队性和竞技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可以每个月进行一场体能类的小型竞赛,如跳绳、一分钟平板撑等,或是由几个体能单项组合成游戏的形式,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展现运动能力的舞台。

(四)结合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体能

学校开展体能锻炼不仅仅只有体育课堂层面,大课间活动也是重要的体能锻炼平台。利用上午三十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开展“TABATA+尊巴健身操”,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和节奏感知能力;利用下午三十分钟的大课间,进行八百米到一千五百米的定距跑,来加强学生的速度体能和耐力体能[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教育部倡导的“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教育的本质任务与其学科特性相关,即“强化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身体”的任务。而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就是学生的体能彰显。而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体能是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建立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的根据。所以,对学生体能的发展,就逐步成了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其中一个教学任务。在学校体育实施的层面,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不断提高,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凯.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9.(2):30-32.

[2]王长江.构建“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漫谈[J].新课程导学,2020(23):68-69.

[3]高超群.研析体能练习适切性探讨课堂教学实效性——例谈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形式的若干思考[J].体育教学,2021,41(08):74-76.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四有”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研究》(JCJYB2013038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令人(1972.7),男,汉族,河南洛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四有实施方法体育课堂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