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与改革初探

2021-04-21李亚男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9期

摘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学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系统的阐述了大创项目从项目立项、经费分配与管理、项目执行、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各环节的实施过程,深入分析了大创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影响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大创项目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其他高校创新教育环节实施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育人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项目立项、执行、中期检查、结题方面由本科生独立负责并完成的科研训练;是学生为主体,直接参与的教学活动,对引导学生理论转化实践、激发科研兴趣、开拓科研视野、激发创新潜力起到重要作用[1-4]。大创项目旨在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闯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5-7]。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指出[8]: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我院自2013年起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八年时间不断探索大创项目教育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管理办法,为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路径。

1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院于2013年起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整个“大创项目”流程包括选题训练、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中期考核和项目结题几个环节。项目实施期在第4-6学期,共1.5年。根据资助来源不同,分为规划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北京市)、一般项目(学校),资助额度0.8-1.2万之间。项目组由一位指导教师、一位项目负責人(本科生)、2-5名组员构成,项目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选题,日常指导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实验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总结,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在教师指导下负责项目日常实施管理、组织协调、经费使用等工作。

1.1选题阶段

科研选题开始于第4学期,组队方式分为两种:①学生自主提出题目——进行组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②导师提供选题和项目人数上限,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直到组内人满为止;若人数未达到上限,超过2人即组队成功,未满2人需学生重新选择。这种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大创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对大创项目取得预期成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项目实施阶段

“大创项目”在科研选题结束、批准立项后正式实施,实施期为第5-6学期。指导教师根据项目设置,对每个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定期组织组内交流。学生根据任务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数据整理、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工作。对于部分重点培育项目可入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经费、平台保障,对入驻的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优秀项目予以滚动支持。

为了督促项目执行,我院进行大创项目中期考核。各项目组围绕前期准备情况、项目进展情况、成果取得情况、经费执行情况进行汇报,由专业教师组成成绩评定小组进行打分,对于实施缓慢的项目,结合学生意愿,予以终止或个别学生退出。

1.3项目结题阶段

项目结题在第六学期,通过采用小组答辩+评审会议的形式进行。各项目组对项目实施以来的分工情况、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取得情况、后续研究重点等方面展开汇报,由专业教师和院校两级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评审小组,召开评审会议,确定项目最终成绩,并且推荐优秀项目。根据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规划项目、重点项目必须取得标志性成果(依托项目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获准专利等)才可以结题。

2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现状

自2013年以来,我院本科生全员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EI检索、核心论文近100篇,获授权专利60项,设计实物作品40余件,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近400项,学生课堂表现和科研创新能力确有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等,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1)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第4-6学期正处于通识课和专业课相交叉的阶段,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是个长期过程,短期来看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多数学生更注重校内活动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或者企业实习的实战经验,对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项目从第4学期开始,此时专业课学习尚未开展或者刚刚开始,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学生对于试验所用到的材料、仪器、设备不熟悉,甚至大部分学生缺乏文献检索阅读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试验结果总结能力。

(3)学生时间不充裕。第4-6学期,学生刚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每学期8-9门新开设的专业课带来繁重的课业压力,业余时间除复习、预习、完成作业、学校活动以外,几乎没有剩余时间,更缺乏整体时间来进行大创项目的研究;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完成规定的课业已属不易,更无暇顾及创新训练。而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大创项目需要完成复杂的试验过程和数据分析,投入足够的时间是大创项目取得预期成果的必备条件之一[9]。

(4)经费资助不均衡。每项大创项目资助额度在0.8-1.2万元之间,全院共有70余万元,总额相对充足。但对于进度较快的项目组,尤其是工科专业,需要经过复杂的试验、测试、表征等环节,项目资助金额远远不够;而对于进度较缓或积极性差的项目组来说,经费执行率低,甚至在项目结题时仍有一半以上经费未使用。因此,经费资助不均衡极大的限制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5)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学生来说,我校创新训练项目是创新育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项目结题要求低,而对于未结题项目,只需要暂时延期,待取得成果后结题即可,对学生后续奖学金评定、毕业、升学等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少数完成度高、成果丰富的项目,可以获得校级优秀项目,发放证书和奖金,占比10%。对教师来说,除平日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每人还担任近30人的本科生导师,此外还有硕士、博士需指导。在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激励措施的不足,导致教师对于大创项目的投入也十分有限,部分项目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3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改革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基础培训、经费分配、实施路径、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具体如下:

3.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创新意识

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全面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必须使学生明晰大创项目设置目的和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10-1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为本,成果导向”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另一方面,学校须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作为创新教学的必修环节,同其他必修课程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一环,在日常管理和成绩核定中,按照必修课程管理。

3.2加强基础培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对学生开展基础培训,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建立“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指导体系,减少教师指导压力,提升教师指导效率。②导师方面,大创项目与本科生导师制联动。在学生入校后,导师不仅对学习、生活、专业发展方向上有一定的指导,同时加入学生基本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在进入大创项目前,指定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操作、提升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指导。③专业方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之前,开设“科研导论课”形式的相关辅导,对文献查阅、数据分析、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予以集中培训。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技能[13]。

3.3灵活打通课业时间,保证时间投入

在排课时,开辟专门的时间将大学生创新训练排入课表,可与晚间、周末、假期打通,采取“固定+自由”模式,即一方面固定在课表一定学时,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任务量和需求,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完成工作。这样既保证学生充足的时间投入,又能提高学生科研积极主动型性,为大创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时间保障。

3.4建立经费调整制度,确保大创项目顺利开展

盘活经费池,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大创项目经费动态调整制度。项目资助经费专款专用,分两期拨付,项目立项通过后拨付一部分启动经费,中期检查后,依据项目进展情况、经费执行情况和已取得成果,动态调整各项目组经费。对进展较快,成果丰富的项目可考虑拨付剩余全部经费,必要时可持续资助;对于进展缓慢的项目,引入退出机制,结合学生意愿,整组退出或个别成员退出,学院重新整合项目或作出人员调整方案,退出的项目经费收回,形成资金池,用于持续资助。

3.5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教学良性循环

指导教师完成项目指导后,根据结题成绩由高到低记入不同工作量,发放工作量补贴;根据生均取得成果情况,确定下一年度规划、重点项目数量和教师绩效补贴;将定量指导大创项目作为职称评审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度;将取得“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以保证教学效果。

将每学期学生项目成绩作为必修课,在奖学金评定中占一定比重;项目顺利结题后,组织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放证书和奖金;对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项目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等。

4小结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学院的平台保障、合理的经费支持,激励机制的完善,教师和学生较高的参与积极性,都是创新育人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徐燕,桑晓光,吴俊标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教师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0(34):150-151.

[2]柴莹,肖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8(2):70-73.

[3]朱泓.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5(1):75-78.

[4]陈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29-31.

[5]殷玥琪,杨立刚,马婷婷,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38-139.

[6]腾智源.“互联网”+视角下“三个整合”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7):86-88.

[7]巫光宏,陈永晴,何平,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教学,2018(21):238-240.

[8]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Z].2012.

[9]刘瑞平,王琪,马峰,等.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5):208-210.

[10]沈彦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03):52-57.

[11]王晓杰.“双一流”建设新举措——积极引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39-40.

[12]李波,覃俊,帖军.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3):18-22.

[13]张争艳,戴士杰,张建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科竞赛”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86-8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104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亚男(1989.03-),女,汉,黑龙江省龙江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