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天性,绽放童趣,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2021-04-21肖韵
肖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普遍提高。音乐,作为能够抒发人类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小学音乐教学,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个人学习和生活压力,有助于音乐在情绪引导和审美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游戏;天性;兴趣;活动
前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艺术学科,也受到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利用音乐教学创新,满足小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是肯定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建立正确音乐学习观念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音乐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而在游戏音乐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普遍喜欢参与游戏活动,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郁。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性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许多问题的答案都具有开放性,不同孩子对于音乐学习的感受和理解不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开放性的视角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评价活动,进一步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知识。
一、小学音乐游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来说,音乐教师在面对小学生群体开展教学的时候,其专业素养还是不够的,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有那么一小部分教师认为,针对小学生开展音乐课,就是带领孩子们听歌,唱歌,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讲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自己在教学当中起到的作用。要想教好学生音乐知识,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基本功,能够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讲解出来,而不是强制灌输,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2.音乐游戏的目的性不强
部分音乐教师在开展游戏性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为了开展游戏教学而教学,这主要是教师没有完全深刻的理解教学的目标。开展游戏教学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学生在游戏氛围中无法准确掌握学习的音乐知识,教师课堂的价值没有达到。有那么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追求活跃的教学氛围,认为在游戏性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这样开展教学,就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游戏活动和音乐教学脱节
在音乐教学中,要想用游戏来帮助课堂教学更高效,就要把音乐和游戏良好的结合起来,游戏不能脱离音乐,音乐也不能脱离游戏。二者之间的整合,要符合音乐的节奏以及韵律,教师要突出音乐,用游戏来加以辅助,但是并不是指游戏不重要。在进行游戏性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如果弱化了音乐,而过于强调游戏,那么就与最初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教学效果得不到优化,课堂也失去了灵魂。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的策略
1.應用课堂导入游戏,释放天性,绽放童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游戏的合理设置和实施,引导小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融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这能够大大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游戏形式,设置多元化的游戏内容。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让学生以自然而然的状态融入到游戏中,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深入了解音乐知识。
如,《十二生肖歌》这一课,在课前,教师要设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自然地表达出来这首歌,并且要有表情、有感情,掌握好休止符和浮点音符的作用,把这首歌的特点用自己的情绪演唱出来。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十二生肖知识竞赛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用知识竞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与十二生肖内容的积极互动。教师可以设置“十二生肖都有哪些?你能正确背诵十二生肖的顺序吗?”等问题。如果学生会背十二生肖的顺序,教师可以鼓励其中一位学生将正确的顺序写在黑板上,并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记忆。接下来,通过教师出示数字,学生快速反应生肖的游戏,加快课堂节奏,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逐渐高涨起来。以这样的游戏为前提,接下来的音乐作品学习会更加简单。
2.应用歌词接龙游戏,释放天性,绽放童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词语接龙游戏的灵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记忆音乐作品的歌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发现小学生的歌词记忆能力差。他们最先记住的是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跟着哼唱,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准确的歌词记忆下来。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歌词接龙游戏,让全体同学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歌词接龙游戏,适合大多数小学阶段的歌曲。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歌词接龙游戏,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让小学生在课堂中释放天性,绽放童趣。
首先,教师可以以列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歌词接龙游戏。让靠在墙边的一列同学,共同唱出第一句歌词。按照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由第二列同学共同演唱第二句歌词,以此类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歌词记忆能力,更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有的同学很难一起唱出歌词,有的同学声大,有的同学声小。诸多个性化因素,提高了歌词接龙活动的随机性和趣味性。学生会因为某一个失误而哈哈大笑,更会因为失误而修正自己的游戏参与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到歌词接龙游戏中。将比拼融入到接龙游戏过程里,促进小学生端正歌词接龙游戏的参与态度,积极记忆歌词。在歌词接龙活动中,学生一旦产生错误就需要从头再来。这样反复磨合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了解其思想内涵。像在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一首歌时,学生在歌词接龙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国旗信息,了解作者传递出的爱国热情。在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得到激发。
3.应用情境参与游戏,释放天性,绽放童趣
情境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涉及到学生表演和情境创设等不同的环节。情境游戏,能够优化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氛围,促进课堂学习环境的真实化。在利用此游戏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给课堂带去丰富的趣味化因素,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律动组织教学。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教师鼓励小学生从自己的座位中走出来,迎合歌曲独特的节奏律动起来,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音乐看法。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课堂情境具有音乐化特色,学生真正与音乐学习内容融为一体。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作品组织音乐剧表演活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播音乐专业知识,还要关注音乐内容的开发,促进价值观内涵的渗透,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收获多多。像在欣赏《粉刷匠》这样的歌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报纸道具。让学生们制作粉刷匠的小帽子,戴上帽子,在音乐作品的播放过程中表演粉刷动作。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音乐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还能让小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不同的劳动形式。
4.自制乐器游戏,激励动手创编乐器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知识,深化学生对音乐律动、节奏的感受能力。为了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感知能力以及音乐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自制的乐器来开展游戏。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自主寻找一些适合的材料,能够发出声响,来自己动手制作乐器,作为下节课游戏的素材。同时,自己动手制作乐器,还能优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制作趣味化的乐器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了解乐器的发音原因,更好地爱上音乐。而且,在制作乐器的同时,能调动全身的器官,提高音乐表现力。丰富学生课堂上进行游戏学习的方式,课堂能够更加有趣味,学生也会更加投入。如,在学习《小花猫和小老鼠》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制游戏素材,从而更沉浸的感受音乐。有的学生会用竹子和橡皮泥搭配,制作成笛子,还有的学生会拿一些酒杯装上不同高度的水,通过敲打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自制乐器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其美妙的旋律,激发游戏体验和音乐体验,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效果。
5.角色扮演游戏,激励音乐体验感受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在课堂上难以专注的学习理论知识,喜欢在课堂上进行节目的表演,展示自己,学生也乐于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在音乐学习中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在开展音乐知识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角色来感受不同的音乐。角色扮演,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还能开展互动交流,带给学生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中,進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竞争表演,并且选取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别扮演歌曲中呈现的不同角色,学生通过对交响童话的反复聆听、观看,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想法,开始自己的表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音乐当中添加一些语言和动作,更好地把不同角色的魅力展示出来。学生这样自主的创作表达,能够把音乐中角色的特点更好的凸显出来,有效激活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用游戏活动组织教学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与机会。音乐作品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也正是因为抽象性,小学生有了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借助音乐游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才能让小学音乐教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妮.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音乐游戏[J].中外交流,2021,28(4):254-255.
[2]单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分析[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