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研究
2021-04-19陈江豪
陈江豪
摘 要:本文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数据为基础,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模式,女性比男性更愿意选择养老责任由子女来承担。此外,年龄、家庭中儿子的数量、家庭经济平均水平等也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养老观念;养老责任;养老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养老已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难题。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 388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 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相较于2018年年底,老年人口增加约439万。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总数过亿的国家。说明无论在城市或农村,养老都是头等问题,但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面对城乡养老问题“对症下药”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數据为基础,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探索有效路径。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养老观念,是指人们对养老问题所持有的看法。在学术上,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者对养老观念的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例如,有学者对养老观念的研究内容侧重于养老内容(如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赡养),有的侧重于养老主体(如个人、子代、政府),还有的侧重于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或养老方式(居家、社区、机构)等。何兰萍等人认为养老观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用语,概括起来主要涵盖养老主体、养老方式、养老内容这几个方面[1]。李建新等人在对中国中西部农村的养老观念、养老意愿的研究中,将养老观念、养老意愿和态度具体化为是否同意“养老靠子女”“养老靠自己(配偶)”“养老靠政府(集体)”等问题的回答上[2]。综合学者对于养老观念的理解,本文对养老观念的研究侧重于对养老责任主体的界定上,即养老是由政府负责、子女负责、老人自己负责,还是政府、子女、老人均摊。
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该领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大多数学者从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宏观因素(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传统)、中观因素(社区、村落)和微观因素(个体特征与家庭资源)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3]。郭丽花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传统的养老方式,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逐渐淡化。城市居民的养老选择更趋多元化,机构养老和分而不离的养老模式进一步增加。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市场经济欠发达,“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观念仍存在着深厚的基础[4]。吕婷茹等人从中观角度出发,发现城市社区中各方面的建设在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社区中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与此相比,农村中村落的建设则稍显滞后,加之城市中存在的养老院数量远多于农村,致使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因此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更加多元,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选择[5-6]。在微观方面,范丛利用CGSS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来估计个人特征要素和家庭特征要素等自变量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影响。对比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城市居民主要受个人特征要素的影响,而农村居民受家庭特征要素的影响更多[7]。
二、研究假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城乡居民在工作状况和个人收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其次,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个人养老保障状况有所不同。再次,城乡居民的文化观念也存在差异。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而城市受到工业文明的日益冲击,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所以在养老观念上,与城市相比,农村趋于保守。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性别对于养老责任由谁来承担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基于对男性和女性固有的认知,大多数人认为女性对家庭有着更浓厚的情怀,比男性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年轻人与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差距,往往所持有的养老观念不一样,所以性别和年龄应被纳入影响因素中。即性别和年龄构成了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个体特征要素。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a1.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
a2.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
家庭中儿子的数量关系到养老责任的分配,经济平均水平则反映了一个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所以家庭中儿子的数量和经济平均水平构成了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家庭特征要素。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b1.家庭中儿子数量越多越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
b2.家庭经济平均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
在不同的区域,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和农村这方面也是如此,所以将城乡作为社会特征要素纳入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分析之中。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
c1.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
三、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在2015年进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CGSS项目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村居。经统计,共完成有效问卷10 968份。通过分析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社会特征等变量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的影响,主要应用的变量统计如下:
1.因变量
养老责任是本文因变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养老责任主体的不同来指代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在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含有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方面的问题,对于养老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选择项分别为政府、子女、老人自己及三者均摊。
2.自变量
自变量分为三个要素:个体特征要素、家庭特征要素和社会特征要素。
(1)个体特征要素包括性别、年龄,如表1所示:
(2)家庭特征要素包括家庭中儿子数量、家庭经济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3)社会特征要素包括城乡、区域,如表3所示:
(二)研究发现
通过对养老责任与个体特征的交叉分析(见表4)可知,对于养老责任由谁承担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选择养老责任由子女承担或三者均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三者均摊。
通过对养老责任与家庭特征的交叉分析(见表5)可知,对于养老责任由谁承担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的经济平均水平和儿子数量的差异。不高于经济平均水平的家庭更愿意选择养老责任由子女或三者均摊;儿子数量越多越期待子女养老。
通过对养老责任与社会特征的交叉分析(见表6)可知,对于养老责任由谁承担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的区域与城乡差异。与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更愿意选择养老责任由政府、子女与老人自己三者均摊;与农村相比,城镇居民更愿意选择养老责任由政府、子女与老人自己三者均摊。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2015 CGSS的数据,本文对于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老模式的多元化,但是传统子女养老的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城乡居民的养老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
第二,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与城乡地域和性别特征密切相关。从城乡地域特征来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的方式,城镇对于养老责任的承担更加多元化,对于政府、老人以及三者均摊方式有着更多的选择。从性别来看,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的方式。从城乡与性别变量交互分析来看,农村女性居民最愿意选择子女养老,农村男性居民与城镇女性居民分别次之,城镇男性居民选择子女养老的意愿相比最低。
第三,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受年龄特征的影响显著。从年龄来看,60岁以下的居民与60岁及其以上的居民相比,在四种养老模式中,更愿意选择由子女来承担养老责任。
第四,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儿子数量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客观来看,家庭经济实力一般,居民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和三者均摊的模式,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家庭中儿子数量来看,儿子数量越多,越期待子女养老。
(二)对策与建议
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善养老实践与转变养老观念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政府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政府的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有显著影响。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越完善,居民在养老责任主体的选择上也就更加信任政府,政府的社会保障会减轻老人选择独立养老或子女养老的负担。此外,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也使得城乡居民养老观念表现出差异,在养老方面,农村居民对于养老责任主体选择范围更小,加之经济实力的差距,农村居民在养老方面有着更重的负担。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给予低收入群体帮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注重推动居民养老观念转型,使养老观念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摒弃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及家庭或子女养老的一元认知,促使养老观念朝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改善养老实践
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其差异深受现实中养老实践的影响。虽然政府在改善养老实践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在一些方面工作效率较低,这就给社会力量介入养老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社会力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在改善养老实践领域大有可为。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力量、专业价值、专业理念及专业方法,在优化养老观念与改善养老实践中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在经济实力与文化观念方面处于劣势,迫于现实压力而更倾向于把子女养老看成赡养老人唯一的主体,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与职业,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与人打交道,尤其是处于弱势与困境中的人群,其服务的重点对象包括老年群体,通过提供社会救助,在帮扶过程中传播“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使其摆脱危机,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社会工作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巧,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担负着实施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责任。为了缩小城乡居民养老观念及养老实践的差距,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设立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营,同时要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工作,实现规范运作,为职工的养老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3.发展新时代家庭养老的文化内涵
居家养老仍然是现阶段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其形式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分而不离的新的家庭养老模式。家作为传统的养老单位,其包含的道德约束与规范世世代代扎根在人们心中。弘扬以“家”为核心的养老文化,个体应提高家庭养老的责任意识,遵从家庭养老的道德责任,遵守家庭养老的法律责任,此外還具有对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慰藉的责任。我们要破除“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摒弃片面固守家庭的思想,赋予家庭养老新的内涵,发展适合当下的以“家”为核心的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兰萍,杨林青,陈社英.养老责任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库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4):38-44.
[2]李建新.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7-12,39.
[3]孙畅.居民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67.
[4]郭丽花.城市居民代际间养老观念差异及对成年子女心理状况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14:42.
[5]吕婷茹.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化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路径:基于对洛阳市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81.
[6]张艳.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7]范丛.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