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021-04-19卢敏健

社会与公益 2021年3期

卢敏健

摘 要:基于对中国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理论的文献研究,分析专业社会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呈现出的多层次、多领域嵌入性进路的特点及其本土化面临的困境,发现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我国本土实践情境,其发展思路是向深度合作-互构的嵌入递进过程。因此,本文从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阶段性研究视角切入,总结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在理论思辨与实践应用中的特征。最后提出,在进一步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中,嵌入性发展探讨要回溯原初嵌入概念意涵,进而创新出多层次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视角。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深度嵌入;嵌入概念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及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迎来了巨大的社会转型。在复杂社会境况下,我国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良性社会运行秩序产生了冲击。基于此,专业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的工作理念与科学化的专业助人方法进入中国社会建设的体系当中,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1],以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使社会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教育、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也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不得不直面的重要议题是,专业社会工作纳入中国社会服务体系,其后继发展何以适应本国国情。初期对专业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中,许多学者提出尝试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内省与专业自觉等理念。随着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在大学等科研院所不断确立,社会工作的学科化、专业化、职业化等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中国社会工作依旧缺乏具有重大本土意义的理论创新与讨论。中国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理论作为一种“转型”理论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中具有影响力的观点。运用嵌入性发展理论对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格局的分析极具创造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反响。国内众多学者围绕专业社会工作如何实现本土化发展等相关议题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从早期的学科“理论自觉”到“嵌入性”概念提出,逐渐探讨出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框架,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嵌入性理论核心要点和脉络。本文尝试对早期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以厘清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脉络,探寻嵌入性发展理论更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一、嵌入性发展理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和职业性助人活动,拥有适应自身发展的理论与话语体系。随着我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发展需要,社会工作逐渐纳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但是,作为舶来品的专业社会工作在理论与实务面临着许多困境。首先,学科层面的理论创新问题。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体系,其理论和伦理价值是基于自身社会实践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生搬硬套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存在诸多不适,这种不适不仅体现在实务工作指导方面,更是制约了整个社会工作学科纵深发展。其次,从功能论视角上看,专业社会工作为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功能性社会科学,势必要融入我国社会服务框架体系,并有所作为。我国虽然目前不具备专业化助人体系,但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以行政性力量为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专业社会工作的引进及其后继功能的发挥,必须处理其与原有社会服务框架的融合问题。再次,专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一整套专业化工作方式和伦理价值是其核心,在實务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专业化的工作价值,这些伦理价值不仅需要考虑其与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相融合的问题,更需要融入本土传统文化情境,充分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这些正是专业社会工作进入我国社会服务领域所面临的本土文化情景难题。

目前,专业化社会工作已经进入中国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视野,如何将其融入中国社会,充分展现其专业特色,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而嵌入式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似乎更加契合中国实际情况,这一理论范式和发展路径逐渐成为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探讨的主流,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式理论创新与发展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变革。

(二)嵌入性概念界定

在社会科学中,嵌入概念最早是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中阐发,并纳入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社会工作学者创造性地将嵌入性概念运用到社会工作发展探讨中。例如,熊跃根较早将嵌入概念运用于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发展路径的探讨,从学科发展与外部宏观体制调试的关系视角出发,提出了体制嵌入的思想,即从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行动者与政府组织领域这两个主体的互动关系,看待这两个主体的主动联结或者被动接纳的嵌入性关系[3]。王思斌最早将嵌入概念引入社会工作领域进行系统探讨,指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种嵌入性发展,并以嵌入性概念为核心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框架作出系统辨析,以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同时,他还指出,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即将现有的专业力量嵌入原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力量与社会工作服务二者的互动发展过程,证明了嵌入性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特征;围绕嵌入性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嵌入性理论的意涵,如嵌入主题、嵌入机制、嵌入状态、嵌入后果等,总结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分析视角[4]。总的来说,王思斌阐述的嵌入性理论是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的。嵌入性概念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体制转型环境下寻找到的一种能动性、策略性的发展方式,即通过嵌入中国的制度环境谋求自身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这种嵌入模式并非简单的进入,而是在嵌入过程中与结构制度实现双向互动,既能够通过嵌入实现自身的建构性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原有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更深层次变革,达成一种双向促进的发展结果。

嵌入性理论还用于专业社会工作与我国原生社会服务间的关系辨析。作为舶来品的专业社会工作,必须另辟蹊径,以“合作式”的嵌入路径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从发展的进路看,前期的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弱自主性嵌入,而后期则会是合作类型的深度嵌入及原生社会服务领域的专业化改革,这一独特的路径也为探讨深度嵌入与脱嵌等组织与制度理论提供了启发。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系统阐述为后面学者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视角,嵌入性发展理论也不断与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了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新趋势。

二、嵌入性理论深化探讨

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状况实质上是一种嵌入性发展,这一思想已经作为嵌入发展理论的既定观点。这种嵌入性发展理论框架已经非常成熟,许多学者将嵌入性发展理论引入社会工作研究,注重探讨嵌入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继而对主客体间的嵌入环境与后果作出深刻探讨。在社会制度环境意义上,学界将主-客体置于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下展开讨论,把政府(国家)视作嵌入的客体,专业社会工作作为嵌入的主体,进而探讨专业化社会工作伦理与实践嵌入客体领域后的状况[5]。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嵌入性发展理论讨论呈现出更加深化的发展趋势。

专业化社会工作的引进不仅意味着其专业性价值在社会服务体系中获得肯定,同时也符合我国社会服务体系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关于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的思考,除了从宏观上对主客体间互动关系的讨论,更是要明确辨析专业社会工作与原有体制内且具有行政性质的本土社会工作的关系。王思斌、阮曾媛琪总结了本土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分析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原生本土社会工作的困境,认为自专业社会工作引进以来,最初的意愿是置于原有社会服务框架中用于“查漏补缺”,随后才慢慢呈现出“协同性发展”的特点。“协同性发展”概念是单向嵌入概念的扩展,不仅需要把握好其发展的主体,还要注重本土社會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互构。长期以来,本土社会工作在我国具有行政性质的社会服务领域占主导地位,专业社会工作于社会服务领域来说,虽是“外来力量”,却是推进本土社会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6]。徐永祥基于对我国传统社会受助关系网的考察,认为社会工作的嵌入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受助对象时,自觉进入受助对象的关系网络,从专业伦理角度争取最大限度获得受助对象的理解和支持,以实现嵌入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合理运用[7]。嵌入性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探讨社会工作的发展现实,如张昱研究了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增量嵌入”的生成方式,即社会工作实务不是在其相关性最大的部门中规模、系统地生成和发展,而是产生和成长于其他部门[8]。周沛对专业社会工作学理与实务的嵌入作了明确辨析,社会工作介入实务存在嵌入性特征,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实务层面的嵌入性,是指把社会工作和某一核心工作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核心工作展开专业社会工作[9]。嵌入性发展理论在解释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态势,但专业社会工作在嵌入中会呈现出有效嵌入或无效嵌入的结果。徐选国对嵌入主体和客体、嵌入路径、嵌入过程、嵌入状态这四个嵌入维度进行了比较,按照本体论嵌入观和方法论嵌入观的划分准则,分别呈现社会工作嵌入中出现有效嵌入或无效嵌入的运作机制,从而重新审视了嵌入性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性解释框架与核心维度[10]。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环境的讨论上,宏观上有资源的嵌入、组织的嵌入、制度的嵌入等,讨论的比较宽泛;而于微观实务操作上则呈现出兼具理论与专业性的特点,并带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李明从中国传统的家-国理想、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社会工作理想、行动策略及其资源的支持性问题,指出嵌入式发展将是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文化兼容及其本土化发展的良好路径[11]。

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借用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概念,将其运用到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化。学界基于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理论,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体分析,阐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道路。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研究中,学者过多关注理论层面学科发展框架的研究,缺乏中、微观层次嵌入主体互动的思考,并且初期的嵌入性理论与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向度是一种单维度的思考,即单向的嵌入(进入)模式。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专业社会工作将会在政府购买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嵌入机会,其初期的弱自主嵌入状态终将被打破,政府-专业合作下的深度嵌入成为业界发展态势,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与政府合作的嵌入深度研究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检验与反思的必经之路。

三、嵌入理论的实践应用

专业化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基于现今制度环境与社会转型的深刻思考。而随着国家转变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逐渐在社会层面推行,专业化社会工作有更广泛的机会深度参与同政府社会治理部门的合作。专业化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的应用,催生了一系列的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理论应用到实际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比较常见的有学校社会工作[12]、妇女社会工作[13]、灾害社会工作[14]、医务社会工作[15]等,社会

工作嵌入性理论为专业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如嵌入内容、嵌入方式、嵌入效果等,而非简单的专业工作方法介入和工作伦理实践的经验之谈。对于嵌入性理论与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的研究,学者从理论探讨到迈入实践应用提出了很多研究思路,但由于一开始就未从嵌入性的原初意涵对该概念的本质进行把握,尤其是未回到波兰尼提出嵌入性的本原论含义,使得后续学者在直接使用嵌入性发展理论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单一借用概念而忽视主体互动关系,更多停留在嵌入概念所具有的字面含义,而忽略了嵌入性概念的深层原理问题——各主体的互动关系。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理论在应用层面的不断成熟,朱健刚、陈安娜在嵌入性理论的指导下,对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在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研究中发现,面对具有复杂权力关系的街区,专业社工嵌入社区治理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具有专业性服务特色的社会工作在治理中缺乏话语权,其对于街区权力体系的影响逐渐式微,无法处理行政与服务之间的关系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被吸纳到街道权力网络的过程中造成了外部服务行政化、内部治理官僚化和嵌入模式固定化[16]。当前,专业社会工作普遍呈现出的政府主导特征,很容易使人们忘记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原[17]。所以,一味强调专业社会工作嵌入行政社会工作可能使其面临异化的风险,成为当前社会制度的“功能性护手”,而非“制度变革的推手”[18]。初期的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理论与实践应用探讨中,郭伟和指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性条件和方式,不存在人们善良期望的互补关系,必须处理必要的制度性撞击和互相调适[19]。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如果未能深度发掘现实环境中嵌入性的深刻理论含义和运作机制,就不利于有效解读和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当前,许多社会工作实用主义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有自己一套较为成熟的助人技术和工作伦理,如果国家能够给社会工作更多资源和空间,社会工作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方法,发挥专业优势,这种实用主义更多是一种理想诉求,缺乏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综合以上关于嵌入性理论本土化实践研究的探讨,可以看出大多数社会工作研究者对宏观社会结构嵌入保持着极度乐观的态度,只注重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体制中所产生的预设性积极后果,缺乏反思嵌入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主体间的矛盾,没有对有效的嵌入主体互动策略作出深刻反思,忽略嵌入主体与被嵌入客体不适现象[18]。此外,在行政性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学者过多关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的行动策略,缺乏对专业社会工作实务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互动关系的探讨。部分学者甚至随意引用嵌入概念,以“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为主题的文献不计其数,这些学者把嵌入简单理解为一种介入或参与,严重忽视了嵌入性的本意及其深层理论。追溯原初的嵌入性理论意涵,核心在于把握主客体交互构建的关系,二者在嵌入过程中产生矛盾、融合、互构多级循环,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进程中,要处理两个甚至多个主体的嵌入关系,单向嵌入观不符合实践应用。

四、结语

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的嵌入已不再是格兰诺维特所认为的单向嵌入,而是主客体互构式的嵌入。因此,我國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的嵌入不仅需要嵌入相应的国家体制中,更要从外部社会环境中定位自身职能。嵌入性发展理论不能仅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更应该在实务操作层面创造更具实践意义的嵌入视角。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中,深刻提炼嵌入性发展理论的实践精髓,才能凸显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理论的本土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实践理论,如专业社会工作如何实现协作性的嵌入,社会工作实践的嵌入中政府权力的介入需要把握怎样的度,以及嵌入性理论如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辨析介入与嵌入,等等,都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如何实现专业服务落地的重大现实问题,亟待多领域学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3-1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2021-01-03].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3]熊跃根.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0年的经验反思[C]//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

[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222.

[5]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J].社会工作,2014(1):3-10,150.

[6]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28-140,207.

[7]徐永祥.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工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5.

[8]张昱.嵌入亦或转型: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2(3):54.

[9]周沛.谈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性”与“嵌入性”[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88-89,85.

[10]徐选国,罗茜.嵌入何以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嵌入观的流变与再构[J].新视野,2020(1):50-58.

[11]李明.嵌入式发展:文化兼容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6(3):83-85.

[12]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1):94-102.

[13]韩晓燕,罗臻.社会工作对妇女工作的嵌入与突破:来自“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的经验[J].中国社会工作,2013(1):50-51.

[14]史铁尔,王松.嵌入式灾变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16):21-23.

[15]郑玥.医务社会工作嵌入初期的“绞溢”现象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2.

[16]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1):43-64,242.

[17]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30-42,126.

[18]陈立周.“找回社会”:中国社会工作转型的关键议题[J].思想战线,2017(1):101-107.

[19]郭伟和.体制内演进与体制外发育的冲突: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制度性条件反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21.

[20]尹阿雳,赵环,徐选国.双向嵌入: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新视角[J].社会工作,2016(3):47-5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