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童谣诵读指导策略
2021-04-18李雪晶
李雪晶
摘 要:儿歌童谣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学形式。通过诵读传唱儿歌童谣,学生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有助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此外,儿歌童谣对学生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读,并采用多种形式诵读与创编儿歌童谣,在了解与熟悉儿歌童谣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让童谣进驻学生的心田,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让快乐与成长相伴。
关键词:儿歌童谣;诵读形式;指导策略
童谣,指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儿歌,指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
儿歌童谣题材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短、音节和谐,朗朗上口,是很好的诵读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由此可见,诵读儿歌童谣的重要性以及指导诵读的必要性。开展儿歌童谣策略有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浅谈几点。
一、教师、学生、家长共读,传递友爱与亲情
对于阅读,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需要有人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诵读童谣,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读。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来自长辈的疼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也能重温流淌的童年,生出无限的柔情;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读,能让孩子感受手足情深,学会兄友弟恭;和周围伙伴一起读,可以在不断接触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感受融入社会的快乐。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孩子阅读,也缺乏亲子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因此,指导陪读和共读儿歌童谣十分重要。
(一)小手牵大手
教师不仅要“授鱼”,还要“授渔”。大部分学生只会向父母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而非掌握的方法。因此,教师上诵读课时除了扮演“大人角色”外,还要强调:“老师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父母。”并且积极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并提醒学生回到家之后和家人也可以这样读,让学生回去后和家长一起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在布置家庭诵读作业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一起读。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他们当一当“小老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还能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与家长共享诵读的快乐。
(二)借力导读表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导读是对读书给予引导;指导阅读(书籍)。”阅读活动中设计导读单,在于改革传统教法,以“导”代“牵”,指导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指导诵读儿歌童谣中,同样可以设计导读表。常言道:“文无定法,有规可循。”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家长的陪读能力,教师可以抓住儿歌童谣的体裁特点,制定几个诵读目标——1.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尽量背诵下来;2. 思考商量朗读方式,一起朗读儿歌;3. 谈收获:读完这首诗,你学到了什么?站在“导”的位置上,帮助家长尽快掌握这“可循”之“规”,可以闻一以知十,一起陪伴孩子在摸索中掌握方法,陪伴孩子诵读儿歌童谣,陪伴孩子找到诵读儿歌童谣的乐趣。
(三)家长进课堂
一般情况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偶有家长参与,也只是作为旁观者。指导家长共读儿歌童谣,教师就要转换观念:这时的课堂主角应该是家长与学生,教师不妨当旁观者,或者导演及其他幕后工作者。
课堂上,教师把“儿歌童谣诵读导读单”给家长,给予家长直接的引导和示范,放手让家长指导孩子开怀诵读,交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为家长与孩子的表现点赞,引导家长在亲子诵读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中,改进自己的陪读方法,以课堂亲子共读为例,带动家庭亲子共读,一起走进儿歌童谣,一起感受诵读的魅力。
教师、学生、家长一起读,学生在听读,或读给他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在活泼、生动的阅读互动中,对中国汉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多种形式读,感受文学魅力
很多儿歌童谣,都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人生中最早的啟蒙文学。这些儿歌童谣内容涵盖广泛,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各种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心态,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
我国童谣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读的形式:拍掌读、踏脚读,自拍读、互拍读,问答读、接龙读,轻轻读、快速读、变速读,玩着读、表演读,集体读、比赛读。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将单调乏味的字音变成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事物形象,从好听好玩的歌谣中领悟故事、哲理,使学生能够边读边欣赏,从而体会到儿歌童谣的韵律美、画面美、文学美。
三、指导仿编创作读,放飞思维翅膀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比较发达。很多儿歌童谣在创作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许多语言和情节都有规律可循,重复性或相似性的情节既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多想象、学语言。在童谣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仿编、改编以及创编童谣。因此,在诵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发现儿歌童谣语言的奥秘,在语言表达方面运用的句式,表达的内容,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枯燥的文字中提取简单的信息,不断加深记忆、增进了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同时结合学生的想象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编创故事情节的欲望。
创编活动可以以现有格式仿编,如内容替换、填空游戏,也可是留有悬念续编,即教师提供一首童谣,但把结尾隐藏,让学生自己来编一编结尾。或是提供主题创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词语、一个画面、一种形式,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进行迁移创作,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感情,体验创作儿歌童谣的乐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歌童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对儿童开朗乐观的性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心灵的雨露和精神的家园。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古老、经典、传统的童谣被一代又一代人经久不衰地传唱。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学生诵读儿歌童谣,激发阅读兴趣,留心周围事物、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趣味与教育同行。
参考文献
[1]瞿卫华.让整本书阅读丰厚起来——小学高年级阅读单导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2(28).
[2]乔淑芳.童谣儿歌伴儿童成长[J].当代家庭教育,2018(0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