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2021-04-18张惠玲夏丽娜金荣疆李涓钟冬灵王晨阎红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养中医药养老

张惠玲,夏丽娜,金荣疆,李涓,钟冬灵,王晨△,阎红

(1.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由此带来的养老和医疗卫生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担忧。但是“医养分离”是我国的一大现状[1],阻碍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传统中医药讲究养生,讲究“治未病”等理念,因此在养老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医药与养老产业的融合[2]。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将医疗、康复、养生、健康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SWOT分析法又叫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系统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战略决策的方法。其中,SWOT是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英文缩写[3]。本文采用 SWOT分析法对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建议,旨在为推进我国医养融合提供参考。

1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实施背景

我国自20世纪末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比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6亿,占比12.6%[4]。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5]。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延长,但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却令人堪忧。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4%[6]。此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转型、人口观念转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空巢老人日渐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力独自应对老龄化的压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机构养老应运而生[7]。但由于我国社会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互不衔接,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求[8]。因此,如何有效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9]。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老年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0]。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方面的作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挖掘好中医药资源,将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2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概念与内涵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是指养老机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整合医疗、康复、养生和健康管理四大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长期护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和临终关怀等一系列专业化、连续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求,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的内涵是指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发挥中医药在养老方面的独特优势,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将疾病诊治、护理、康复、养生、健康管理等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身体健康、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慰藉等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全面、适宜的健康养老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3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理念,且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医家就已经认识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更是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此后,“治未病”理念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核心思想[11]。其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包括未病先防,还包括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理念是人们长期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积累了大量预防保健的方法与手段,其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各个方面,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12]。

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易被人们所接受,且具有较高的信任度[13]。有调查表明,民众普遍认为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治未病和以人为本等优势[14]。另有一项针对西安市社区的调查研究显示,88.56%的社区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中医药服务[15],表明中医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且老年人在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药[16]。

3.1.2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简称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等特点[17]。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有报告指出,全世界有近2/3的人死于NCD[18]。在我国,NCD的防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中国有超过80%的人死于NCD,且有近70%的疾病负担是由NCD造成的,NCD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健康威胁[19]。老年人群体中NCD的患病率比较高,达70%左右[20]。且由于老年人身体各脏器功能减退、系统功能下降,多种NCD同时存在十分普遍。多病共存导致了多重用药,显著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用药和死亡风险[21]。中医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生理病理信息,通过中药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整体调节机体,以达到阴平阳秘、脏腑协调和形神统一,形成了NCD管理的独特优势。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痴呆等常见NCD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且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22]。

3.1.3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将医、养资源有机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基于该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有机结合,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就能享有快捷的医疗服务,避免了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医院、家庭之间的来回奔波。养老机构通过与上级医院联合,为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专家会诊或远程会诊,缓解看病难的情况。除此之外,养老机构依托中医适宜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简便验廉”的疾病防治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保健与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该模式下养老机构中康复的主要对象为患有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的患者,或因各种急慢性损伤或其他原因出现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养老机构根据他们的功能障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计划,进行康复理疗,改善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与养老机构的融合还体现在养老院的设施布局设计上,尽可能“无障碍”“少尖角”,以满足有障碍的老年人想要独立自理的需求和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该模式下的养生方面,养老机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心身养护、体质养生等多个方面提供更为科学专业的服务,如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锻炼,根据四时变化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药膳,定期开展中医药养生讲座等,以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慰藉、健康养老与终其天年的需求。该模式下养老机构开展围绕“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管理及慢性病中医管理服务,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规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项目,创建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与实时跟踪管理。通过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及时干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23]。因此,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以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3.2 劣势分析

3.2.1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从21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对医养结合的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但是关于二者如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尚缺乏具体的实例和经验。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绝不是将中医药、医疗、康复、养生、健康管理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需求来进行整合。2016年以来,国家先后确立了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和单位,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也就医养结合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成功案例可供借鉴参考:如辽宁省的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24],江西上饶市信州区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的“五位一体”分区管理养老模式[25]。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各有所不同,因此一个地区的实践成功并不能推广到全国。关于中医药参与的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仍需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以打造成熟的“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

3.2.2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匮乏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老年病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医学知识,还需要熟悉中医养生康复学、老年健康管理学等与健康养老服务相关的知识,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因此入行门槛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存在年龄结构偏大(46~65岁是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入行门槛低(近90%无职称)、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高中以下学历占70%以上)等问题[26]。且按照国际惯例护理人员与中重度失能老人的比例应为1 ∶3[27],但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2015年开展的一项调研发现养老护理人员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比例高达1 ∶7[26]。另有研究[28]指出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医院进行就业,很少有人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再加上养老服务机构工资待遇福利差、劳动强度高、社会认可度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26]。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补齐。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人才培养输出的主要阵地,但是实际调查却发现相关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一项针对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养老与大健康相关专业的调查研究发现:院校开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少、人才规模小;且人才培养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格局[29]。另有研究表明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课程设置缺乏合理规划、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弱化等问题[30-31]。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短缺,制约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3.2.3 传统的养老观念制约着机构养老的发展

受传统文化孝道的影响,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养老模式——反哺模式,即子女在抚育下一代的同时也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义务[32]。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养老模式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等观念仍然深入人心,“父母在,不远游”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子女因为孝心还是更愿意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而不是送到养老机构中[33]。老年人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更深,难以接受新型养老模式,使他们不愿意前往机构养老,而是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并认为子女把他们送进机构养老是属于“不孝”的行为。因此,传统的养老观念仍然是制约养老机构产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3.3 机遇分析

3.3.1 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中的作用,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中医药融入养老产业的路径与方案提供政策引导,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2015年8月,我国发布首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6年2月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2017 年 2 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 号)文件中均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全国老龄办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中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

3.3.2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家庭结构的衍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使子女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父母送往养老院进行照顾。然而有数据显示,以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例,与发达国家(7%)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相比,中国的养老床位数量明显不足,仅占1.59%[34],表明养老机构市场需求量巨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步开始了解并逐渐意识到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养老机构仅提供的照顾服务,而是开始追求健康相关的服务,包括康复理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它能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全面、适宜的健康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有调查数据显示[35],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迫切且多样化。因此,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前景必然广阔。

3.4 威胁分析

3.4.1 高价格与低收入之间矛盾突出

有调查发现,辽宁省企业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为2200元,但是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月至少需花费2000元以上,仅包含床位费和伙食费(1000~1500元)、基本护理费(500~1800元)。由此可以看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超过了辽宁省大部分老年人可以承受的范围[36]。同样的,在广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每月至少需缴纳1550~2200元,而这些费用仅包括床位费、一般护理费和最低生活费,同年广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人均2043元/月,两者相比较,仍显得广西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支付能力不足[37]。过高的养老服务价格和过低的需方购买力,势必会导致过高的“空床率”和养老资源的浪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维持,供需失衡,不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4.2 监管部门过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对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我国不同的政府部门所管职能各有所不同,传统的养老机构由民政部管理,医疗机构又归属于卫生部门管理,而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目前是属于多部门协调管理,面对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责任划分不清,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协调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医养结合推进工作的难度。并且我国医保覆盖还不够全面,在养老机构发生的绝大部分服务并不能进行医保报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上的支出。除此之外,我国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尚未明确,养老院与医院开展合作的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保险政策等一些涉及长期养老服务的政策也尚未建立[38],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的政府优惠补贴制度还不够完善。

3.4.3 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

目前,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是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39],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较强,回报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医药服务具有见效慢、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以及老年人消费能力低、意愿差的现实,决定了中医药与养老实现“医养结合”的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这种投资情况无法满足社会资本逐利性的要求,导致社会资本投入动力不足[40]。除此之外,相比于公办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民营机构更是处境艰难,它们独自承担着投资的风险,资金压力比较大,再加上相关政策措施建设不够完善和政府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很难坚持运营[41]。政府向公立机构的倾斜抑制了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产业的积极性。另外,我国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市场尚未成熟,相关的投资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大部分投资者仍处于观望状态,参与度较低。

4 中医药特色“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机构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中医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师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挖掘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合理构建人才梯队,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设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服务相关新专业,确保新专业的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新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扩宽中医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多元化模式,以满足市场对中医药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建立临床实训、实习基地,出台配套考核标准。制定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严格把控中医药养老服务资格证书获取的规范化,提高服务人才的专业性。积极探索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成人教育、函授和远程教育,建立健全中医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4.2 加强中医药资源挖掘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系统整理并挖掘历代医家经典著作以及现代中医药文献中有关健康养老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加强中医药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中医药在防治老年病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其防治NCD的水平。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标准,如根据五脏虚衰理论,制定符合老年人饮食结构的食疗食养标准。中西医结合,做到疾病诊断与辨证论治并重,构建中医药特色老年诊疗标准等,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标准化、规范化[42]。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研究中心和创新产业孵化园,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智能、便捷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品,挖掘智能化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市场潜力。

4.3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

中医药医养结合体系的建设涉及中医药管理局、卫健委、民政部等诸多部门,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统筹联动,划分权责归属,明确各方责任,协调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各地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准入、准出制度,健全等级评估制度、完善养老机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出台服务项目质量及软硬件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良性化发展。

4.4 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将老年人在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到医保覆盖范围;推动医保政策向中医药倾斜,将医保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医药类药品;加快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老年人养老压力[43]。政府应将部分财政预算投入到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中,并逐渐加大预算比例[44],同时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专项扶持相关基金和资金管理制度;拓宽筹资、融资渠道,通过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建设;适当增加对社会兴建的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税费优惠力度,缩小公办、民办机构的政策倾斜差距,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和开发有关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商业保险,撬动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支持;积极引导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进行捐赠。

猜你喜欢

医养中医药养老
医养当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