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访谈情境与记者提问立足点之关联性

2021-04-18薛伟强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立足点

摘要:立足点乃互动者选择的呈现于他人面前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此方式包括“角色活动”及该角色选择的“立场”,两者共同建立说者与其话语间的关系及说者与听者间的谈话关系。文章试图联系立足点与语言的关系,阐明语用学中的语言行为正可表达立足点的功能意涵,了解互动者欲以何种言谈方式建立关系。

关键词:立足点;访谈情境;新闻提问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164-03

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工具,除了随社会生活变化外,还能反映社会变动的内涵。说者在谈话中会透过语言表现互动中的適当角色,即所谓的立足点,并借此表明个人的发言立场,以符合当下情境中需要建立的社会关系。故语言不仅能传达意旨,还能反映并调整谈话互动所欲展现的社会关系。在语言、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新闻工作具有处理语言符号的性质,记者的核心工作是掌握语言符号系统之结构及功能,如新闻写作,其将面临的新闻事件转换成大众可阅读的符号表征。在记者与消息来源间,记者会在人际互动中不断运用语言表现所欲扮演的角色,如传话者、提问者或评论者等,借此展现其人际知识以及与消息来源互动。

记者访问属于语言与社会互动的结合,是基于人们会为自己要进行的语言活动创造“状况情境”,并认知此状况情境想达到的目标,进而选择适当语言策略以完成该项语言活动。换言之,记者会运用适当的语言知识展现其角色及立场应该使用的语言策略,以传达意义及发挥人际功能,并提供适当角色及说话立场,以完成该次语言活动。

语言具有表意及适应互动关系的功能,因此新闻工作应是语言使用与人际互动关联性的重要研究对象。记者完成新闻工作须扮演好发言主体角色(即上述立足点),应随其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情境而不断变化其立场。鉴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语言表现、互动关系及角色活动的关联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同时,此关联性如何运用于广播新闻访谈互动实践中也是文章的起笔动机。文章以美国社会学者戈夫曼最早提出的“立足点”理论为基础,分析其由来、概念,以及如何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其内涵,并讨论新闻访谈与立足点间的关联性。

一、立足点之语用学观点

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志及语言学的研究者均曾以“框架”理论探讨人们定义事物的方式,并分别给出“脚本”“基模”“言说活动”等不同名称。如社会学者戈夫曼曾引用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框架”一词,意指其为“人们接受事物意义的认知结构”。戈夫曼介绍“立足点”理论时,亦曾说明观点的改变是因为选择了诠释事物的不同框架方式,因此所谓立足点乃是“框架事物的途径”。例如,人们判定话语究竟是一句玩笑话、讽刺语或赞美语等,都须先具备玩笑、讽刺、赞美等不同认知框架,如此方能使这些话语在说出后具备相应意义。

社会学者戈夫曼认为访谈的“立足点”是活动参与者如何把想表达的事件或想得知的事件给予框架,并以此框架改变说话方式,因此活动参与者将会在不同事件及情境中有着不同的立场。当互动对象改变时,言说框架的移动同时包含立场及立足点,两者将同时面对自我及他人[1]。由此可知,框架讨论的重点不仅在于参与者所持观点的内涵,更在于互动者选择何种立场及立足点互动,即互动者对于“现在正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提出的定义方式。因此,框架、立足点、角色及立场的关系是框架包含立足点的活动内涵,其中有角色和立场,角色决定说话者的说话方式,而立场决定说话者的说话位置,两者联结构成说话的立足点,而立足点又与框架联结。框架的变化影响立足点,立足点的变化进而影响角色及立场。

由此可知,立足点是随不同对话情境改变的框架化活动,其可呈现说者观看事件的位置,且能随谈话时机、互动对象的校准而形成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说者可以随互动情境变换立场,以改变与他人互动时对事件认知的框架设定,而框架仍是建立于参与者协商互动的基础。

二、新闻访谈情境之互动关系

一般而言,新闻访谈可定义为记者以交谈的方式向新闻事件关系人或当事人取得新闻信息的采访过程,亦是对某一新闻特定对象做个别专访,此过程涉及的人际互动即访问者与受访者的信息交流。

新闻访谈、医患沟通及学校师生互动等皆属于组织情境之互动,其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并以工作目标为导向的互动行为。根据新闻工作用语表现的差异,笔者将新闻记者的工作目标设定为三个。

第一,文本目标。指遵守文本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文脉具有连贯性,使人容易了解其意。

第二,人际目标。语言具有反映、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功能。根据英国社会科学家莱文森对语用学的研究,新闻工作中呈现的不同称谓(如“你”“您”“我”“我们”)皆在反映不同的人际关系,以便产生不同的互动效果。记者与消息源双方不仅会考虑以何种关系交换资源,还会考虑如何维持长久的互动关系。此种思虑亦会影响记者使用的语言符号,而使人际目标整体表现于符号表征的文本运用上。

第三,表意目标。指人们透过语言表现事物、感觉及状态的经过。文本目标、人际目标与表意目标三者在访谈提问间形成相互竞合的关系,大多数的互动场合皆须兼顾以上三个目标,只是比重不同而已。一般而言,新闻工作常以表意为主,但语言如何构成语意的掌握,需要顾及人际目标。

相关研究显示,记者应避免在新闻访谈的发问言词中责难受访者。在访问敏感问题语气要温和,如问“外界有一些传言,不知你想不想澄清……”等,以显示记者与受访者互动时会考虑语言的使用要符合人际目标。记者在新闻访谈中应兼顾文本目标与人际目标,使两者相互呼应。

此外,情境也包含角色,可因互动关系而改变表现内涵,以满足情境及目标的需要,如新闻访谈的总体目标在于撷取信息以完成报道。记者在此过程中应以客观立场面对受访者,多用提问撷取信息而少回答。笔者比对日常对话与广播、电视的政治性访谈,发现日常对话是以追求协同意见为主,而电视或广播的政治性访谈则期待访问者与受访者持不同意见,以话题的冲突性及耸动性吸引观众。一般而言,线上媒体允许访问者以较为偏颇的立场或激烈的措辞刺激人际关系,使得人际目标、文本目标与表意目标产生竞争关系。但实际情况则是访问者与受访者在“意见对立或相异”的情况下,多数仍以合作的方式针对议题维持一问一答的整体访谈架构[2]。因此,笔者认为在访谈情境中,访问者、受访者、讯息形式(如视听符号)、传输管道、社会角色、互动目标、访谈时空背景等都可列为影响访谈内容的要素,这些要素对于认识新闻情境有参考价值。

三、新闻提问与访谈立足点

语言行为应为社会传播范围的扩大发挥作用,而非仅是单纯的语言活动,其较一般语言活动更具社会互动意义。新闻提问以非语言形式表现且涉及传播参与者间的人际关系、心理态度等时,对话互动更应考虑参与者的身份、彼此的社会关系及所处的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访问者在目标竞合下会调整与受访者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言谈以亲自交谈的方式策略配合互动。此联结过程与立足点概念的讨论息息相关,即访问者可决定采用何种角色与受访者互动,以影响其语言,例如以提问或报道等方式为受访者提供回答情境。因此,记者在访谈中的立足点可决定与受访者的言谈互动策略,随后完成新闻访谈的目标。

一般來说,依照访问者的新闻访谈提问行为,可分为直接提问与间接提问。首先,直接提问通常是含有如“何时”“哪里”“什么”“如何”等开启性疑问词的问句或“对不对”等封闭性提问句。间接提问指以疑问句的前导句提问,如以“陈述”执行其他提问。间接提问的语用可分为四项。第一,访问者主要引述有关事实信息的报道,如“根据新闻报道”“某单位统计显示”。第二,访问者的“推测”,如“推测”“猜想”,有时辅以潜在副词“可能”“或许”。第三,访问者表达负面态度的“质疑”,如“质疑”,或副词“难道”等。第四,访问者认为受访者应做某事的“建议”,如“建议”等动词。

新闻访谈中,记者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访谈节目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方面问题。第一,针对新闻事件访问嘉宾时,通过多轮问答,努力挖掘嘉宾的真实想法。第二,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更多的人物故事、情感及细节。第三,在新闻事件不同观点的碰撞过程中,尽量还原事件的真实面目。

而要想成功地开展一次新闻访谈需要对提问设计进行优化,掌握问题设计的基本逻辑:封闭式问题优于开放式问题、指向性提问优于单纯提问、有逻辑的追问优于并列提问。同时,在编导策划阶段,要首先弄清节目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明确提问的逻辑要求。采访前期搜集好各类故事素材,整理出与节目主体相符的故事及主题,进而安排好问题的顺序。

首先,通过故事导入,如通过道具、电影片段、图片等回顾被采访对象的经历,引出节目主题。其次,深挖故事细节,借助道具、音乐等激发嘉宾的感性表达。最后,将故事升华,分析对国家、行业等产生的影响。

英国语言学教授菲尔克劳曾研究现场观众录像的新闻访谈,说明访问者(主持人)会运用修辞技巧周旋于受访者与观众间,而观众想看的就是访问者如何向受访者挑起冲突性或对比性议题,还要适时地与民众立场、专家学者(即受访者)抗衡,或利用语气、音调等,配合肢体动作产生戏剧效果。此即是访问者安排及控制受访者回答使用的言谈策略。

以往探讨记者访谈语言活动的相关文献,多数为提问疑问句型的研究。而新闻访谈的访问者如何表现立足点,应配合对疑问句型的探讨,以了解记者在提问中常使用的语言行动。新闻访谈的惯用方式基本上限制了访问者的语言活动,如记者须在对话中提出疑问而少回答,并以陈述句、询问句及命令句等分别进行陈述报道、提出疑问乃至命令回答等促使对方响应。

笔者认为,提问句型可分为无前导和前导句型疑问句。前者是以疑问词开头,如“什么”“怎么”“何时”等,后接主要命题;后者则常以“我想请教你/请你说明……”等,加上附属子句作为提问句型,并以附属子句的内容为主要命题。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省略了“我问你”的提问行事动词,代以疑问词行使提问,后者则以“说明”“请教”等行事动词令受访者回应,且真正执行提问命题的是附属子句。

新闻采访中常见的疑问句分为“开启性问题”与“了断性问题”两类。前者要求受访者表示看法或评论,如“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为何”,而受访者回答时可自由决定内容及长短,因此言谈是由受访者主动提供或控制。至于了断性问题,如“所以你不反对别人这么说”。相对于前述类型,了断性问题由记者以主控方式推动新闻来源者表示态度。但理想的访谈应是两类的混合使用,并视主题、时间及受访者的反应、态度使用。此外,如以“如果”设定假设状态提问,回答范围也要根据其假设的范围。至于其他的疑问句型,还有转述某人意见,或以陈述句作为间接提问等。因此,追问句型是以确定信息为命题,或限定问题范围,或引述受访者先前的回答。

由此可知,提问的目的虽然在于促使受访者响应,但在发生冲突时应考虑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即前述的“立足点”相关概念,如比较“开启性问题”与“了断性问题”,访问者意图以开放性命题提问,而非通过封闭性命题强制受访者回应;又如追问句型之“转述某人意见”则是访问者有意担任传话者,将他人话语传播出去。由此,笔者认为提问应将焦点置于记者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的语言策略,从中抽绎出记者发挥的立足点功能,疑问动词、句型,乃至间接提问、与受访者维系的关系,皆有助于记者立足点的分析。

整体而言,提问应掌握两个方法。第一,开场提问要轻松易答。开场提问,也被称为破冰之问,目的是打破访谈双方的陌生状态,所以问题要简单易答,便于采访对象回答,以闭合式提问为宜。第二,提问节奏要松紧有度。提问时要注意受访者的情绪、交流程度、节目节奏等,结合受访者的谈吐、神态、举止等细节,提出相应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提问节奏,访谈节目才能平实可信、真实生动。

四、结语

文章认为,立足点的理论探索必须联系语用学专业,以了解互动者想通过语言的使用表达扮演何种角色及处于何种说话位置。文章试图将此概念连接至语言行为理论,即理论表达说话者想通过何种说话行为展现自己的角色,其正可弥补立足点理论中有关语言概念的不足。在新闻访谈的提问立足点研究中,访问者虽以疑问句形式展开提问行动,但提问形式不见得都是在提问,有时是以“评论”“表达质疑”等语言达到提问目标,通过不同语言形式、不同行动展现与受访者互动时的提问立足点。

因此,新闻提问中的立足点应以提问的语用行为,即言谈意图与目的传递立足点意涵,通过非表意行为的做事命题和行动探讨提问立足点,进一步充实立足点的理论内涵。换言之,语言用户,例如访问者,其会运用适当语言知识来展现不同角色、立场的语言策略,以表达命题及发挥人际功能。因此,新闻访谈提问立足点应从表意命题、人际关系及语言符号分析展现立足点的提问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 李崟.当今新闻访谈提问的逻辑和指向:央视《对话》问题设计的理解与实践[J].声屏世界,2020(22):35-36.

[2] 付煜萍.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技巧[J].国际品牌观察(媒介),2019(5):76-78.

作者简介 薛伟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立足点
个性化阅读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点”
谈“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
小学孝德教育立足点的审视与模式构建
浅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立足点
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立足点”
站稳立足点,促进学生发展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谈学生本位的数学教学立足点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