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立足点”
2018-02-26黄万林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保证,需要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品质,掌握劳动技能。为了实现这些需要,南康区不断完善四个“立足”,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
一、立足课堂见实效
课堂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形成劳动能力的主渠道,是实现有效劳动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落实课程设置要求。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分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含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同时利用道德与法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观念和技术教育。二是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市情、区情的特点,结合区、校实际,组织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家具是南康的一张名片,家具的生产、制作等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元素,南康区幼儿园、太窝中心小学等就以此为基础,生成了家具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三是要积极加强课程管理。南康区将劳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一并纳入到学科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考核中,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等进行评估。
二、立足活动真体验
南康区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得提升”的目标,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一是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名家名人身上具备的勤奋上进、埋头苦干、坚毅不屈等品质,让学生理解今天的勤学苦读既是劳动,也是为将来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技能展示,通过搭建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平臺,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的兴趣和特长,为将来的人生规划作铺垫。三是组织志愿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力所能及地参加社区、公园、广场、公交站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秩序、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体验身边人的劳动艰辛,养成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质,提高服务他人、社会的能力。
三、立足教师促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南康区全体教职员工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发展。一是更新劳动观念。教师充分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者在社会化大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不断纠正重脑力、轻体力的劳动观念,积极策划并参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提升劳动技能。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技能大比拼、专题沙龙培训等活动,练就各学科、各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家长信赖、学生崇拜的劳动先锋人物。三是完善劳动考核。对教师的各类工作进行量化,纳入到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项目中去,把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精神体现在教师的收入分配上,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品质。
四、立足协同聚合力
南康区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合力实施劳动育人。一是与家庭劳动实践相结合。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如建立家庭服务计划,做好家庭劳动责任清单,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组织系统性、层次性的劳动,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乐趣,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高质量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构建起区域中小学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利用各类场馆、基地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习。如以“南康甜柚”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甜柚的栽种、护理、采摘、装箱等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研学课题来实践,让学生在研学中劳动、在劳动中研学。三是与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结合团队日活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乡土资源等,建立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尤其是以2018年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让学生体验一场劳动、丰收的喜悦。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时代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焕发出适应时代的生命力?我们将持续探索。
【黄万林,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谷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