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起源及临床意义*

2021-04-17周赛男喻斌张彧徐寅符佳

中医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周易黄帝内经素问

周赛男,喻斌,张彧,徐寅,符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21

“肝左肺右”理论是由《黄帝内经》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演变而来的。该理论极易从文字层面引起断章取义的认识,使人误认为肝脏在左边,肺脏在右边,从而出现与现代医学解剖学肝肺位置相悖的局面,成为引发“中医伪科学”争战的导火线。另一方面,由于历代医家对“肝左肺右”理论注解丰富,故对其内涵认识争议颇多,但要明晰“肝左肺右”理论内涵,还需在中医学整体观的指导下,将“肝左肺右”置于《黄帝内经》全文中探究深意。

1 “肝左肺右”之说由来

“肝左肺右”最早记载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肝生于左”中的生,《广雅》云:“生,出也。”出,《考工记》注:“向上谓之出”。 “肺藏于右”中的藏,《词源》云:“藏,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云:“潜,沈也”,“沈,下也。”匿,《中华大字典》云:“匿,避也”,“避,避席,下席也”。“避”与“匿”都有“下”的意思。《黄帝素问直解》对此句注云:“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部于表。肾为阴中之少阴,故肾治于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脾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 在封建王朝推崇的以南向为尊的皇权礼制影响下,在面南背北的前提下,左为东方,右为西方。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故肝生于左;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故肺藏于右。“心与肾言,心居上焦,属阳,肾位下焦,属阴;且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主表,肾为阴中之阴,故主里。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故为使;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故为之市”[1]。可见,“肝左肺右”全句并不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谈论各脏腑,“肝左”与“肺右”也不是解剖学的角度考察而得出的结果,而是指肝与肺的特点(阴阳)、功能(升降)而言。

2 医理源于易理,从《周易》到《黄帝内经》的阴阳观念演变

药王孙思邈对《周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纳入了先秦时期五行学说的精髓。《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也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因此,《周易》中的许多哲理、易理启蒙了中国古代医学与哲学,与《黄帝内经》存在着特殊“血缘”关系。

2.1 天地合气,阴阳升降交感在《周易》先天八卦中,乾象天,为万物之根蒂;坤象地,为万物生化之基础。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周易·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六十四别卦中的泰卦,呈现的就是乾坤阴阳二气相交相合之象,乾阳与坤阴之气相交,万物始能资生。《周易大传今注》云:“泰之下卦为乾,上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然则泰之卦象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天地相交,则万物各遂其生”。《周易》对阴阳升降运动的认识已存在,天地之气升降交感是万物生存的前提,即一切事物都因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和合而生成变化。《易经·干卦·文言》进一步提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明确地说明阴阳升降运动变化的动力乃源自天地之气互相吸引。《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说明天气之气有上下相合的关系,天地之气交感,产生变化,提供万物滋生的自然物质条件。《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又进一步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说明天地间存在着气的升降运动。《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所谓“上”,指天气;所谓“下”,指地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说明天气的运动形式是由右向下,地气运动形式是由左向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升一降。

2.2 天人相应,奠定了脏腑气机升降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向来尊崇天人一体观,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灵枢·岁露论》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人以天地为参照物,将天地自然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联系起来。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物体,无一不是由“形气相感”而化生,对于人体而言,天地阴阳清浊之气也是形成生命的本源物质。天之清气、地之谷气进入人体后,通过升降出入运动,互生互化、相互感应,产生生机。因此《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升降也遵循着自然天地之间的阴阳升降原则。《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可以认为是人体内气与大自然外气之间的联系;升降,可以认为是人体内脏气之间的衔接。可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保证,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素问·诊要经终论》指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体现了脏腑之气的升发与天地之气相应,而肝脏在人体中升发阳气。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陈”,肝属木,应春,也体现了肝脏升发的功能。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脏腑气机升降概念,但在对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有所体现。书中认为,人体的清阳、浊阴升降变化也遵循着天地间阴阳升降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将人体摄取、消化、吸收、排泄、输布的物质代谢过程,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环流升降运动规律来表述,简述为升、降、出、入。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阴阳升降运动,脏腑的阴阳升降运动则是人体阴阳升降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反映了组织脏腑的特性与共性[2]。

3 “肝左肺右”在临床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黄帝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理论,然而其各个章节都散在可见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后世医家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认识宗《黄帝内经》升降理论甚多,从汉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诸医家阐述,升降学说无不追溯《黄帝内经》的气机升降出入思想。但也有另有一些医家在钻研学习《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提出了发展创新,并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用于指导分析脏腑生理特性、疾病病机以及临床用药。

3.1 “肝左肺右”体现了肝肺气机升降特性清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曰生曰藏者。谓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曰:“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曰迟,肝横司升曰速。”肝左肺右代表了肝升肺降的功能特性,肝升于左,肺降于右,高度概括了肝肺两脏的功能特点。肝肺气机通过一升一降,使得肝肺二脏的生理功能得以实现。当肝肺气机失调,肝气升之不及,肺气肃降功能失职,则容易引发胁痛、咳嗽、胸闷、喘息等证。“肝气冲肺,左右升降失司,气聚成痞,两胁有形胀痛。”“凡人身左升主肝,右升主肺,左升太过,必右降不及,木反刑金,气不肃化而咳,咳甚而呕。”“肝郁气胀,左升太过,右降不及。”因此肝升肺降在人体气机正常升降运动中相辅相成,是人体气机运动关键。

3.2 “肝左肺右”标识了肝肺病证反映于体表的病位早在《素问·刺热论》中就有肝肺病证反映于体表病位的相关论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肝肺在面部分别对应左颊、右颊。此外,清代《外科选要》曰:“左搭属肝,右搭属肺”,清代《外科心法要诀》言:“上搭手生肺俞穴,左右名同经有别,右属肺兮左属肝。”也提出左搭手属肝,右搭手属肺。清代黄元御认为“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左半偏枯为肝血偏虚,右半偏枯为气分偏虚,故而从肝肺论治偏枯,屡获奇功。肝左肺右除了体现肝肺病证在体表的病理反应,也有肝肺在身体的生理体现,如“肝主升,其脉萦于左,肺主降,其脉萦于右。”清代《重订囊秘喉书》曰:“右喉属肺胃,左咽属肝心。”

3.3 “肝左肺右”体现了肝肺血气偏胜“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清代《金匮悬解》言:“肝司营血而行于左胁,肺司卫气而行于右胁。”《四圣心源》言:“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肝藏血,肺藏气,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左右即为气血运行的道路,肝肺升降使得气机调达,气血冲和,运行得宜。明代赵献可认为:“或问人有半肢风者,必须以左半身属血,右半身属气。”故当“左不升则右不降,其气血归并一边,而为偏枯之疾”。

3.4 “肝左肺右”指导了中医法象用药法象用药是利用药物的自然属性来分析药物的性能及疗效。中医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所决定,并以此指导临床用药。随着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确立,针对调节人体气机紊乱的药物升降浮沉学说也得到了发展[3]。金代张元素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理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以阴阳理论为纲进行分析,将每味药的气与味的浓薄情况综合起来,首创了“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并在《医学启源》中详细论述了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势,将人体脏腑气机与药物升降浮沉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中药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辨证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代名医施金墨先生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到关于药物的运用经验中也有体现“肝左肺右”的思想,如:“郁金行右,橘叶行左”“陈皮行肺闭以右胁痛为宜,青皮行肝滞以左胁痛为宜”等观点[4],将肝肺气机升降与药物升降浮沉联系起来。

4 小结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阴阳升降理论和中医脏象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总结。在萌芽之期,它引入《周易》的阴阳学说,富有哲学思辩的成分,脱胎于《黄帝内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无数名医大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长期积累的一些病理现象与治疗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丰富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内涵,从而进一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成为脏腑阴阳升降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5]。

猜你喜欢

周易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