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再认识*

2021-04-17杨帆李云海

中医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奔豚寸口金匮要略

杨帆,李云海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中医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其医理阐述、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对后世医家起到了启发、引领等重要指导性、示范性作用[1]。《金匮要略》中提出的“阳微阴弦”是首次通过以脉论理的方式对胸痹心痛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为后世医家分析、诊断、治疗胸痹心痛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现今大多医家认为与胸痹心痛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均可基于“阳微阴弦”理论进行中医理法方药的治疗与分析。

由此可见,基于“阳微阴弦”来分析疾病具有十分深远与广泛的应用价值。纵观《金匮要略》全书,与胸痹心痛发病原因类似的还有《金匮要略》第六篇的血痹病,第八篇的奔豚气病,以及第十篇的腹满寒疝病,因此以上三者均可以用“阳微阴弦”的理论解读分析。笔者结合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不揣浅陋,略述管见,针对有关条文提出拙见如下,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1 “阳微阴弦”的普遍认识

《金匮要略》中关于“阳微阴弦”的论述,是仲景以脉论理的行文表述方式中最为典型的一条理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张仲景对胸痹心痛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其首先指出,诊脉时应先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不论太过或不及均为病态。其次,介绍了“阳微阴弦”理论,阳指关前的寸脉,阳微就是寸脉微;阴指关后的尺脉,阴弦就是关脉、尺脉弦,指出“阳微”是指胸中阳气不振,上焦阳虚,“阴弦”是下焦阴寒太盛,或浊阴内结,或瘀血停著之证,即下焦邪气过盛[2]。正是由于上焦阳气亏虚,下焦之水气、痰浊、瘀血等阴寒之邪乘虚僭居胸阳之位,犹如“鸠占鹊巢”,阴乘阳位,邪正相搏,造成心胸中阳气闭塞,脉络痹阻,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而“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病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单纯仅有胸阳之虚,而无阴邪(痰饮、气滞、虚寒)之盛;或仅有阴邪之盛,而无胸阳之虚,都不会发生胸痹心痛[3]。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痹结也。其证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4]。任应秋言:“由于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疾病,首先考虑心中阳气之亏虚,其次才是血脉之损害”[5]。任应秋基于“阳微阴弦”理论,强调胸痹心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导致。

另外,笔者认为,“阳微阴弦”中阴、阳的释义更多偏重于寸口脉象上的寸脉、关脉与尺脉,而非部分医家注释的脉诊上的沉取或浮取。结合临床,对于同一位患者而言,在诊脉问病之时,若脉象是浮取甚微,感受不出明显的脉象特点,那么医家自然会将指力增加,沉取其脉,判断脉象;若沉取时感受到指下如按琴弦,则患者的脉象应记录为沉弦脉,而并不会先记录浮取无力、沉取反弦这样的脉象表现,反之同理。笔者认为,句中的阴阳为寸、关、尺脉位上的不同,并以此来对应人体相应的上、中、下三焦,借此判断疾病的病位深浅以及正邪相搏的病势情况。

2 对于“阳微阴弦”的再认识

2.1 血痹之“阳微阴弦”《金匮要略》第6篇第1条曰:“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本条论述了血痹病初起,分别从病因、脉象表现以及治疗进行论述,讲求脉证合参[6]。由于患者平素养尊处优,不从事劳动锻炼,因此外形上虽然肌肉丰盛,然其实质则为筋骨脆弱,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稍微劳动则体疲汗出,加上无事多思,睡眠不深,辗转反侧,动摇不宁,以致感受外邪而发病[2]。由于风为百病之长,结合脉象“小紧”的特点,提示患者感受寒邪,故此处的“微风”可以理解为感受外邪,其中以风寒之邪相合为主要致病因素。风寒合邪,痹阻脉络,造成血行不畅,故脉象上呈现涩脉的特点。此时涩脉仅出现在寸脉上,提示病位较浅、病情较轻,若治疗及时得法,疾病能够治愈[7]。

条文还介绍了血痹轻证的脉象特点,提出“脉微涩在寸口”,即寸脉所对应的表浅病位阳气不足;结合“关上小紧”,提示邪气停留病位较浅,仅在关脉上呈现稍紧的脉象。结合“阳微阴弦”理论分析,本条提出的血痹轻证之“阳微”即寸脉表浅部位阳气不足;而“阴弦”也就是风寒二者合邪。同样是阴乘阳位而引发疾病,但由于病邪不盛,病位尚浅,故病情较轻,对本证的治疗宜选用针引阳气的方式,目的是使得阳气振奋,达到营卫通调的目的,则外邪随之而解,故曰“令脉和紧去则愈”。这反映出在实际临床过程中顾护人体阳气的重要性。本条虽然是血分凝滞外象表现,但在治法上并没有独治血分,基于“治病求本”的原则,选用针引阳气的方式,体现了“气行则血行”之意,若单纯使用桃仁、红花、赤芍等血药,则过于呆板,疗效欠佳。

《金匮要略》第6篇第2条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条紧接上条,是关于血痹重证的论述,仍然可以用“阳微阴弦”来解释。虽然本条的原文表述是“阴阳俱微”,但究其根本,依旧是正气亏虚、气血营卫俱不足,故统称为“阳微”。从脉象上分析,寸口脉的寸脉及关脉呈现出“微”的脉象,提示血痹病患者正气不足较第1条程度更重,病位渐深;在尺脉上表现为“小紧”,即表现为稍有拘急、紧张的脉象特点。依此对“阳微阴弦”的原意进行合理地拓展,将原意中单纯的寸脉微,引申为此时由于正气亏虚渐多,导致寸脉连及关脉俱微;同时由于外邪逐渐深入其中,故病位深入至尺脉,邪气渐盛,表现出“尺中小紧”的脉象特点。因此,对于血痹重证,同样可以用“阳微阴弦”的理论来总结[8]。

2.2 奔豚气之“阳微阴弦”《金匮要略》第8篇第3条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本条是描述汗后感寒,阳虚阴乘导致的奔豚气病[9]。本条虽未言及脉象,但结合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可见:“阳加于阴则为汗”,汗出过多易损伤人体阳气,造成上焦心之阳气不足于内,故亦可称其为“阳微”。阳虚生内寒,与随着针孔侵入体内的外寒相合,内外俱寒,寒邪引动冲气,从而引动肾中阴气向上冲逆,发为奔豚[2]。致病邪气即为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在脉象上可见弦紧之象,故可称“阴弦”。因此本条阳虚寒逆引发的奔豚气病同样可用“阳微阴弦”来解释[10]。

需要注意的是,胸痹心痛的“阳微阴弦”是阴乘阳位,即“鸠占鹊巢”,阴邪已侵占亏虚之阳位,痹阻于内,导致疼痛发生;奔豚气病是阴邪在侵占阳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尚未达到阴乘阳位的目的,临床表现是自觉有气从下焦少腹向上冲逆至上焦心的位置[11-12]。

《金匮要略》第8篇第4条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本条引发的奔豚气病与第3条的区别是,后者为寒邪冲逆,本条是下焦水饮之邪欲动,然二者共同点是均有上焦心阳不足,均以阳气亏虚于内作为根本前提,又由于水饮之邪也可归属于阴邪,因此本条同样可以用“阳微阴弦”来理解[13]。汗为心之液,发汗后心阳不足,故称“阳微”;上虚不能制下,导致下焦水饮内动,水气偏盛,称其“阴弦”。水饮之邪亢盛,有上凌于心的趋势,故脐下悸动而欲发奔豚气病[14-15]。

2.3 腹满病之“阳微阴弦”《金匮要略》第10篇第1条曰:“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本条首句“趺阳脉微弦”为总纲概况。一般情况下,不论腹满、便难、两胁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只要属于虚寒证,其脉象总是微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微弦”同样是“阳微阴弦”的略称。其中“微”并非是形容后者“弦”的轻重程度,二者是并列存在的,如同“胸痹心痛之阳微阴弦”。此处由于主论中焦脾胃,因此选取的切脉部位不同于以上疾病的寸口脉,而是选取趺阳脉,因其为胃脉,主中焦。趺阳脉之微弦征象,为脉象既“微”又“弦”。由于微象位于趺阳脉提示中阳不足,胃脉阳气亏虚;同理,弦象主寒主痛,提示有阴寒之邪乘虚侵袭阳位,造成疼痛的发生。因此,根据“阳微阴弦”理论,分析腹满发病的原因是脾胃中焦阳气亏虚,下焦厥阴肝经阴寒之气上逆,阴乘阳位,气机不通,痹阻脉络,发生腹满、便难或两胁疼痛等表现[16]。

掌握发病之根本,可以选取正确的治疗手段。由于本病是阳气不足,虚寒于内,阴寒之气逆而冲上所致,故当用温药以温不足之阳气,从而治疗腹满病[17]。临证时,胸痹心痛与腹部胀满、胃痛等表现相似,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可见疼痛累及中焦胃脘部。大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多以脾胃症状如胃中嘈杂、呕恶、心下痞闷为主要表现[18-19]。近代医家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提出:“胸痹病实际上是一个胃寒证”,选择以温阳益气、健脾和中为主的方药治疗疾病,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胸痹心痛与脾胃病在表现、治疗上较为相近[20-21],同样可以提示二者的病机相似。用“阳微阴弦”的理论可以同时解释二者的病因病机,其不同之处仅在于一者在寸口脉,一者在趺阳脉。

3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阳微阴弦”是从《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病篇中提出来的,但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内涵,可以拓宽诊断疾病的思路。即使不同的疾病,如胸痹心痛、血痹、奔豚气、腹满等,由于其病机相同,仍然可以选用相似的治疗方法。阳微阴弦究其根本是阳气亏虚于内,故可应用温热类药物温补亏虚于里的阳气。明确阳微阴弦的内涵,可以拓宽疾病病机分析思路,丰富理论内涵,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猜你喜欢

奔豚寸口金匮要略
针药与推拿罐结合治疗奔豚气案
奔豚病机和方证临证探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