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端应用阴阳互根理论在膏方的经验*
2021-04-17刘兆杰苑素云
刘兆杰,苑素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膏方又名膏剂,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分为内服膏剂与外服膏剂。内服膏剂多指膏煎,是指将中药饮片加水多次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阿胶等动物胶质及黄酒、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流体状制剂。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也,故俗称膏滋药。”故膏方具有滋补作用,也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成为中医成方制剂中的重要内容[1]。陈存仁所著《膏方浅识》中提出了膏方主要的适应疾病范围,如“中国向有膏滋药之法,治理虚弱各病”,而膏方主要以虚病调理为主,即“膏方之最大效力,无非补益虚弱,充实气血”,并认为膏方应用注意“苟能对症发药,寓治疗该病之相当药物于膏方之中,成效自宏”。
周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针对膏方调理慢性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提倡“冬病夏治”“冬令进补”运用膏方进行慢性疾病调治。长期以来,膏方在中医临床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能够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作用。周端教授认为,膏方处方过程中,应以阴阳互根理论为基础,达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阴阳互根理论的渊源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用阴阳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并对阴阳进行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此阴阳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阴与阳之间,在特定的范围、时间、程度内保持着一定的稳定状态,即互根互用、对立制约、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阴阳最佳的平衡状态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
阴阳互根理论应用基础
中医学理论中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原。精泛指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极细微的物质,不断运动且无形,是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动力。精属阴,而气属阳。精能化气,精为气之源;气能生精,气为精生之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神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外在表现。《灵枢·决气》认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形由神成,主要指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有形之体。膏方调养时,注重形神兼顾,形与神俱,二者互根互济,达到平衡,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之“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3]。《灵枢·本神》认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同时根据阴阳互根与相互化生,则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化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阴阳互根理论的内涵
阴阳互根则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为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相互为用,此消彼长的相互资助与促进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诠释了阴阳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认为阴为阳之根,阳为阴之固,将阴阳互用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张介宾在《质疑录》中提出“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佐证了阴阳互根互用在医学体系中的应用。若在致病因素干预下,导致属阳或者属阴的一方受损,必会导致另一方不足,则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病机状态,日久均呈现“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互根理论在膏方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中的膏方同样也强调阴阳互根理论。膏方主要针对慢性病、亚健康状态进行调治,突出调治与补益的统一,最终达到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膏方的调补就是为了调节人体状态,恢复和保持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功能。膏方调治过程中充分体现阴阳互根理论的应用,滋阴者,先补其阳;而补阳者,则先助其阴。张景岳指出“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充分体现了阴阳相互为用、互为根本的阴阳互根理论应用。
应辨体质之阴阳来配伍膏方,每个患者体质虚实夹杂,并且随着年龄、情志、环境等复杂多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而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体现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阴阳随之变化,如老年患者多体现肾之阴阳不足等特点。《灵枢·通天》提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体现不同情志影响人体质阴阳之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认为地理环境不同,人体阴阳亦随之变化,正体现“天人相应”之观念。
所以在膏方配伍方面,要兼顾患者体质之阴阳。如治疗阴虚为主患者,药物配伍过程中,大量滋阴药物中适当配以助阳之品,根据阴阳互根,利用阳气与阴精的动态消长关系,以阳气补充阴精,阳阴相互滋补。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提出“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膏方中体现阴阳互根理论的配伍特点
膏方以阴阳互根理论为基础,根据方药的属性进行配伍,以患者的疾病病机为根本。最具代表性的配伍即“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其中“阴中求阳”是指在补阳的方药中适当配用滋阴药。如以温补为主,重用附子、鹿角胶、肉桂等温阳药物,而阴精为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故配伍熟地、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龟板、鳖甲等滋阴填精之品。“阳中求阴”是指在滋阴的方药中适当配伍补阳药。如以滋阴填精为主,重用熟地、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龟板胶等滋阴药物,而阳气为阴精化生之动力,故滋阴填精的方药中酌加温阳之品,如杜仲、菟丝子、鹿角胶、肉苁蓉等,取其阳中求阴之道。故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与填精益髓之功。
膏方多用于虚病调理,故膏方多以补益为主,过分补益则易生滋腻,而疾病病机又多虚实夹杂,补益药物中适量辅以行气导滞之品,可防补益而不过于滋腻。如在重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补血的方药中,辅以川芎、丹参、莪术、三七、水蛭等活血行气之品,与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利湿泄浊之品,可防过分补益而阻遏中焦气机,损伤脾胃,则消补并用,共奏补而不腻,通而不损之功[4]。而补血药中如熟地与川芎配伍,熟地养阴补血,川芎行气活血,则补血之力功倍,并充分体现了“血为气之母”与“气为血之帅”的运用。而人参与熟地相配,人参大补元气,熟地补血填精。人参得熟地,则助气化气,熟地得人参,则养血行血,人参与熟地相辅相成,共奏补气养血之功,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理论,治疗阴阳两虚证之精妙配伍。攻下药物中配以补益之品,可防攻下太过而伤正。寓攻中有补,补中有攻[5]。
同时使用少量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阳药物中,酌量配以麦冬、黄精、玉竹、生地、石斛等养阴药物,可防温热太过而伤阴,共奏益阴和阳之力;寒凉药物中,如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品,配以温热药物,如肉桂、菟丝子、鹿角胶等,可防寒凉太过而伤阳。益气升阳药物中,药性多以升浮为主,若适量配以沉降之品,则以降辅升,又防升而不过,共奏益气升阳之功,如在黄芪、防风等益气升阳药物中,配以半夏、泽泻等沉降药物;在泄浊通下的方药中,药性多以沉降为主,酌量配伍升麻、黄芪等升阳之品,故清阳升而浊阴自降。在发散药物中配以收敛之品,可防发散太过而伤正,如桂枝配以白芍,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收敛药物中配以发散药物,可防收敛太过而留邪,如黄芪、白术益气固表,辅以防风助其固表之力。故方药配伍以阴阳互根理论为指导,可使方药配伍平衡而协调。
膏方案例举隅
谢某,女,68岁,2019年11月就诊,主诉:夜寐差,伴头晕半年。患者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刻下:寐差,头晕,偶有胸闷心慌,多忧思,平素怕冷,怕热,纳可,二便调,记忆力下降,易汗出。舌苔薄舌质红,脉弦细。治疗予滋阴潜阳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宣痹通阳,益气和胃,宁心安神。
处方:太子参 150g,黄芪 300g,白术 300g,茯苓300g,生米仁 300g,怀山药 300g,秫米 300g,脱力草300g,玉竹 120g,熟地 90g,生地 90g,葛根 300g,枸杞子 90g,女贞子 300g,灵芝 120g,山芋肉 90g,怀牛膝300g,桑寄生 300g,桑葚 300g,首乌 90g,丹参 300g,川芎 90g,当归 90g,红花 60g,鸡血藤 300g,水蛭 60g,玫瑰花90g,凌霄花90g,莪术90g,车前子150g,鬼针草 300g,白菊花 90g,青葙子 90g,充蔚子 90g,天麻90g,钩藤 90g,沙苑子 300g,地龙 90g,白蒺藜 300g,瓜蒌皮 300g,郁金 90g,檀香 90g,延胡索 120g,枳实90g,薤白 90g,石菖蒲 120g,苏木 90g,桃仁 60g,远志60g,竹茹 60g,穞豆衣 90g,酸枣仁 150g,合欢皮 150g,茯神 150g,肉苁蓉 120g,鸡内金 120g,谷芽 120g,麦芽各 120g,六神曲 120g。精细料:阿胶 100g,鳖甲胶 100g,黄明胶 200g,黄酒 400g,饴糖 400g,北虫草100g,西洋参100g,灵芝孢子粉 20g,山楂精2盒,黄精膏2盒,羚羊角粉10支,琥珀粉70g,生晒参100g。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患者年老阴常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则气郁化火,内耗肝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故而肝阳上亢,则患者出现夜寐差,头晕,多忧思。“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故阴不足,则阳卫外的功能减弱,阴虚日久而营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偶见胸闷心慌,治疗予滋阴潜阳为主,予以太子参、黄芪、白术、熟地、生地、阿胶、鳖甲胶、生晒参等益气养阴;白菊花、青葙子、天麻、钩藤、羚羊角粉等平肝潜阳,并酌加瓜蒌皮、枳实、薤白等宣痹通阳。久病多虚实夹杂,阴虚日久则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故因虚至实,兼见气滞血瘀,予丹参、川芎、当归、红花、水蛭、莪术等活血化瘀,郁金、檀香等行气导滞。再辅以远志、酸枣仁、合欢皮、茯神等宁心安神,鸡内金、谷麦、谷芽、六神曲、山楂精等顾护胃气,北虫草、灵芝孢子粉等提高机体免疫。诸药合用以达良效。
结 语
阴阳互根理论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在膏方处方用药的过程中,运用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酌情配伍,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温中有寒,寒中有温;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开中有阖,阖中有开;攻中有补,补中有攻;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等,最终达到阴阳平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互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为阳之基础,阳为阴之用。从精气学说到形神统一观念,再到气血津液之间,均体现阴阳互根互用之韵。大部分慢性疾病因久病多变,具有病机复杂多样的特点,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等,故处方用药要顾护阴阳,临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