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
——《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

2021-04-17姚伟钧

近代史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华夏丝路饮食

姚伟钧 杨 鹏

近年来,“丝绸之路”引起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丝绸之路的起源、变迁以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学术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相关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要从这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实属不易。四川旅游学院杜莉等人撰写的《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201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另辟蹊径地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途径、内容、过程、特点及规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华夏饮食文明在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等三条线路上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变迁过程。全书共分为4章14节,近52万字。该书以杜莉教授作为负责人,由刘彤、王胜鹏、张茜、刘军丽共同编撰完成,也是杜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网络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丝绸之路史、饮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对当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饮食文化: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外各国进行贸易的商路,还是中外文明交流互动的桥梁。百年以来,中国的丝绸之路研究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术界更为重视丝绸之路研究,相关成果层出不穷,硕果累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饮食文化在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较少得到关注,这无疑是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大缺憾。《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过程,探讨其特点、规律、经验等,弥补了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饮食文化之不足,尤其是填补了学术界长期较少关注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这一缺憾。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一方面体现为域外饮食文明的传入,另一方面,体现为华夏饮食文明的对外传播。在有关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中,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域外饮食文明的传入,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葡萄等作物,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等等。实际上,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饮食文明,不仅在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还融入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于是,杜莉教授团队以中华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为研究视角,对中华饮食文明在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三条路线上的对外传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食物原料到制作技术再到饮食礼俗与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向读者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中华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历程。

概而言之,《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不仅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为推动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做出了有益尝试,此外还丰富了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杜莉教授团队通过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这一研究视角,既立足于中国,又扩展于异域,把中华饮食文明置于中外文化的互动、互鉴、互融中进行讨论,勾勒出东西文明双向互动的历史轨迹。通过对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详尽讨论,杜莉教授团队既梳理出了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途径、区域、内容,又总结了华夏饮食文明在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之处和历史经验,建构了中华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研究的基本模式,为全面研究华夏文明对外传播提供了鲜活的学术样本和研究案例,对当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域外传播:饮食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近20年来,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饮食史和饮食民俗等传统研究领域继续发展,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二是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介入饮食文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国饮食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①姚伟钧、罗秋雨:《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 《浙江学刊》2015年第1期。杜莉教授团队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既是研究视角的转变,又是研究路径的一次创新。

就研究方法来说,《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以历史学为根基,充分运用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原理,采取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勾勒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历史演进的轨迹。在此基础上,著者还梳理并列出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主要情况一览表,并精心绘制出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网络图,为今后研究华夏文明对外传播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从研究内容来看, 《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有别于以往研究,具有“长时段” “广地域”的特点,著者在广义的“丝绸之路”概念框架内,以先秦至明清时期为时间段,主要探讨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三条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途径、内容、过程等问题,研究内容涵盖古代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涉及亚欧乃至美非,在梳理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除了长时段、广地域的宏观研究之外,著者还关注到了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观史实,将重点人物、重点事件与其所传播的重点内容相结合,从历史背景、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饮食器具及制作技术、饮食品及制作技术、饮食典籍及礼俗与思想、餐饮店铺等方面展开详细描述。

基于宏大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细致分析,杜莉教授团队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要观点,如王胜鹏博士创造性地归纳和总结了各个时期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规律、特点与价值。具体来说,王胜鹏博士认为,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主要包括: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历程的阶段性、华夏饮食文明的内在价值性与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者与传播途径的多元性、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受众的广泛性、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影响的不平衡性。①杜莉、刘彤、王胜鹏、张茜、刘军丽:《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人民出版社,2019,第436—468页。他还指出,古代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具有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多重价值。可以认为,《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凝聚了杜莉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开创了饮食文化研究的新路径,而且对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规律、特点与价值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对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三 鉴古知今: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不仅需要经济合作与战略对话,更需要文化交流推动下沿线国家间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这一背景下,当前尤其要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努力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杜莉教授等人所著《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不仅是对中华饮食文明域外传播研究的呼应与学术尝试,也是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与醒目标志,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具亲和力、最容易为人接受的内容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对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系统考察,杜莉教授团队提出了对当代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华夏饮食文明传播模式;二是加强饮食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传承,构建‘一带一路饮食文化共同体’;三是促进中餐走出去,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中餐发展与繁荣;四是构建‘一带一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促进‘一带一路’旅游发展。”①杜莉、刘彤、王胜鹏、张茜、刘军丽:《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第477—483页。这些真知灼见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传承和发扬中华美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有重要意义。

上述可见,该项目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现实需求,围绕具体问题,通过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想、新观点、新启示。这不仅有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传播和发展,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劳动成果,更是彰显了以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总体而言,《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前人鲜有涉及的古代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综合运用历史学、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中外文献、考古材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将微观个案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也并非完美无缺,如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域外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上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互动与互融等问题探讨不够,这也将是未来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华夏丝路饮食
绽放,华夏之美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华夏撷韵
丝路梦
丝路
何为清淡饮食
梦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