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原灾荒与荒政史研究的新开拓
——《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评介
2021-04-17孙语圣
孙语圣
朱正业教授的新著《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于2020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以近代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水患及荒政为研究客体,具体对近代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患的时空分布、水患与社会水利事业、临时救灾、移民与粮食控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史料丰富,结构完整,系统性强,分析论证缜密,既填补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也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见解,是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的系统性开拓之作。
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史上有二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或一度建都。其中,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一百多位帝王在此定都;开封为八朝古都,北宋时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安阳有“七朝古都”之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象征;郑州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古代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受水患等因素的制约,近代中原地区成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由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根据规划,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通过研究,全面总结近代中原地区水患治理与荒政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当今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一 专门研究,系统全面
中原文明虽在中国古、中世时期灿烂辉煌,但长期以来,受到战乱、灾患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民国时期,中原地区更以“水、旱、黄、汤”四害而闻名,其中水患是位居首位的灾害。
(一)结构体系全面且合理
《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一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兼及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立足于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档案资料、近代报刊资料、方志资料及近人今人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从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患的分布特点与影响、水利事业的开展与奖惩机制的构建、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对近代中原地区的水患与荒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
其一,研究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河流水系等多个方面。
其二,研究中原地区水患的时空分布,涉及发生频繁,且受灾范围很广的水患。
其三,研究中原地区水患与社会,涉及水患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还是人口与民生。
其四,研究中原地区的水利事业,突出水利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五,研究中原地区的临灾救济工作,包括设厂煮粥、赈济钱粮衣物、设立收容所、疫病防治等。
其六,研究中原地区的灾民迁移与粮食调控,涉及1931年移垦东北、1933年省内移民安置、黄泛区移民安置、粮食调控等。
其七,研究中原地区的钱粮蠲缓,包括钱粮蠲免、钱粮缓征等。
(二)补苴既有研究之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研究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学界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中原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这些成果除了比较零碎、分散外,还存在一些不足,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研究主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环境方面,或主要围绕几次较大的事件展开,如1931年江淮水灾、1938年花园口事件、1942年河南大灾荒等,而专门将水患与荒政作为考察对象,关注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水患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仅从笔者搜索的已发表论文来看,研究的主题有灾荒的成因与特点、灾荒的社会影响、灾荒与社会秩序、灾荒与移民、赈灾组织、灾荒的应对、灾荒救助体系、灾荒与经济、灾荒与民生环境等。其中涉及水灾与荒政的系统性研究还很不够。
该著以“中原”为区域范畴、以水患为切入点,系统地探讨近代中原地区的水患与荒政,拓展了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 资料翔实,叙论严谨
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资料挖掘方面还十分不够,尤其对档案资料,如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上谕档、朱批档引用很少。该书能够做到述论严谨、推论合理、观点创新,得益于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搜罗大量的史料,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整理和研判。
(一)资料搜集广泛
档案。有数量不菲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如朱批档,包括《奏为遵旨查明豫省本年被灾情形事》 《奏请分别缓征被灾州县新旧粮赋折》《奏请分别缓征被灾州县新旧粮赋折》《奏为豫省滑县等县本年被水成灾民情困苦请妥为筹赈抚恤事》等61卷;上谕档,包括《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候旨》《谕内阁河南黄水漫淹州县著先行抚恤口粮银两》《谕内阁著分别蠲缓河南武安等被水州县新旧钱漕》等79卷。
方志。有民国时期纂修或续修的河流志,如《豫河志》 《黄河志》系列;民国时期河南省志与县志,如《河南通志》《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河南新志》,以及河阴、考城、太康、新乡、修武、安阳、武陟、阳武、滑县、林县等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纂的新方志,如省级方志、市县级方志等。
报刊。有《申报》 《民国日报》 《大公报》 《晨报》 《农报》等报纸,《北洋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河南省政府公报》等政府公报,《东方杂志》《救灾会刊》《水利通讯》《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月刊》《华北水利月利》 《黄河水利月刊》等期刊,民国时期河南省的行政、民政、建设、政治、保安、统计等月刊和月报,以及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等。
资料汇编。有《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 《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民国赈灾史料初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等。
已有的研究成果,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不足。而该书能够做到很好的定量研究,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是建立在对相关资料的大量搜集和梳理上。
(二)述论严谨缜密
对该书的关键词如“中原”“水患”“荒政”等,作者征引广博,进行历史追溯和全方位解释,让人信服。
作者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和上谕档,将水患的空间范围分为最小层面、中间层面及最大层面,尤其是精确梳理出最大层面上河南全省受水患州县的具体分布,如1848年有50个厅州县,1849年有54个厅州县,1868年有48个厅州县,1870年有69个厅州县,1871年有72个厅州县,1879年有84个州县,1891年和1892年有52个厅州县,1893年有54个州县,1894年有52个州县,1896年有47个州县,1898年有58个州县,1901年有62个州县。从中可以看出受灾最小层面与最大层面的州县数量相差之大。另外,就受灾程度而言,各州县之间差别也很大。如1898年,受灾的58个州县中,有3个县受灾最重,13个县受灾次重,42个州县受灾稍轻。
该书充分利用晚清军机处上谕档来梳理晚清时期中原地区水患的时段和年际分布,十分翔实可靠,得出“道光朝水灾频次为1.1,咸丰朝水灾频次为1,同治朝水灾频次为1.9,光绪朝水灾频次为1.9。晚清72年里,直接注明了河南发生水灾的地区有46年,水灾发生频次为1.57,即平均每1年半时间就有一次水灾”的结论,并对未有明确提及水灾的26年,通过其他灾赈档案,发现当年河南省局部地区也出现了水灾。作者结合《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资料,指出晚清河南省发生水灾的频次会更高。
三 深入挖掘,观点得当公允
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仔细爬梳整理,从多角度研习史料,得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
(一)中原地区水患分布的时空特点
作者在考察中原地区水患的时空特点时,结合中原地区的自身状况,运用档案资料等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在时间上,从时段和年际来看,晚清民国时期几乎每年都发生水灾;从季节性来看,几乎每个季节都会发生水灾,其中尤以伏汛、秋汛为主。在空间上,中原地区的水灾频次远高于全国各地平均数。就中原地区而言,有的是淮河干支流同时发生的水灾,有的年份受灾州县数量达数十个;同一个受灾州县里,受灾面积、受灾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二)中原地区水患发生的特点
作者根据中原地区水患发生的特点,以各个水系、水量联动、受灾行政区域为视角,将水灾分布划分为三个层面。最小层面,是水患发生各自行政区域内。各区域内有一些河流,一般为二级、三级支流等,因降水比较集中,河流漫溢而致水灾,各个水系之间水量联动少,受灾范围不大。一个水系由干流与支流组成。在河南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淮河干流及其支流,以及海河水系、长江水系的支流等。中间层面,是当降雨连续且雨量较大时,两个不同水系干支流的水量涨溢或某一水系水量大增——这里主要指黄河水系,即当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水量剧增而发生决溢时,波及其他水系,引起其他水系发生水患。最大层面,是在中原地区有多个水系,当降雨量大且持续不断时,各个水系的干支流水量涨溢,或当某一水系水量大增,如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水量剧增发生决溢时,向南、向北分别波及淮河水系、海河水系,使中原地区出现更大行政区域的水患。
(三)水患对民生和经济的链式影响
作者在探讨水灾对民生影响时,就收成减少而言,以“成灾分数”作为参照,具体考察各地尤其是各村庄的受灾程度。就土地淹没而言,其不仅表现在大水对田地的直接冲击,还因沙子覆盖田地,土质退化,农作物无法种植。作者进而指出,水灾会导致耕地不足,或有耕地不能尽耕,或农民抛弃农田不耕而离村,使得粮食收成减少,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粮食价格跳跃式攀升。
(四)关于蠲缓的看法
在“靠天收”的传统社会,百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每遇水患,历代政府都根据灾情轻重按一定比例蠲免、缓征或停征受灾地区应征粮赋。蠲缓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负担,有助于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然而,由于战乱及连年的自然灾害,晚清中原地区几乎年年都有展缓,从而形成一个从展缓、积欠到再展缓、再积欠的恶性循环。巨额的钱粮积欠,不仅使百姓不堪重负,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随着政局动荡、经济萧条、统治日渐式微,许多与蠲缓有关的法令往往等于一纸具文,根本没有实行;有的虽已实行,但在操作过程中流弊百出,百姓反受其害。
(五)对相关荒政措施的认可
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与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的丰歉与否完全取决于天。中原地区一旦发生水灾,田地淹没,庄稼绝收,灾民生活难以为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安土重迁的灾民为了生存,四处流徙。这种由天灾导致的灾民迁移分为自发与有组织两种。自发式的迁移通常是盲目无序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社会稳定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与威胁。为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灾民的饥荒问题,各级政府在社会力量的配合下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跨区域调剂民食,如组织灾民移至非灾区谋生、严禁奸商囤积居奇、开仓平粜、购买粮食运至灾区等。毋庸置疑,无论是平粜还是移粟就民,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后粮荒现象,减少了灾民奔波饥疲之苦。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民国以降,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灾民迁移与粮食的跨区域调拨主要通过铁路、公路等新式交通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政府的救灾能力与效率,还减少了人口的伤亡。
总之,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弥补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与不足,而且对于拓展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