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健康教育的实施及疗效探究
2021-04-17潘艳丽
潘 艳 丽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骨科 安阳 455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应用人工关节替代坏死关节的手术,常用于骨折变形、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及骨头坏死的患者[1]。接受此类手术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患者本身对手术的耐受性较低,加上各种原发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2]。因此围手术期需要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优化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的实施效果,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文章主要针对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4例,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53~74岁,平均(62.3±5.1)岁。入选标准:(1)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证的患者;(2)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活动性感染以及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各5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前讲解手术注意事项,术中配合医生的操作,术后做好病情观察与并发症护理。
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为:(1)成立小组:安排骨科护士长做小组组长,选拔骨科优秀护士作为小组组员,小组举行会议,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制定相应的知识教育手册,基于循证医学明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标准化护理,举办相应的培训保证护士详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同时,采用头脑风暴法明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2)疾病知识教育:在患者住进病房后,及时发放知识教育手册,并结合口头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知识。教育之前护士必须与患者一对一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与年龄信息,明确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分析患者的性格特点,选择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并发症发生情况等。(3)日常生活教育: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不仅需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还需从患者日常生活着手,促使患者健康生活、规避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评分。护士需告知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促使患者主动调节自身情绪,放松身心,平稳对待疾病;在患者治疗期间,耐心与患者沟通,不断鼓励患者,改良护患关系;在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指导患者营养膳食,维持个人卫生水平,并嘱咐患者定时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相关指标方面的比较差异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相关指标方面的比较差异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主要是利用高密度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的人工关节替代受损的髋关节,从而恢复患者正常的关节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该术式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纠正关节畸形,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5]。但是该术式多应用于老年人群,而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且原发疾病多,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进一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
健康教育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也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特点的干预模式。通过组建教育小组,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专业性、可行性,促进护理服务顺利开展、顺利完成;其次,为患者提供相应的疾病知识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让患者准确辨别疾病症状,认识到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最后,实施日常生活教育,可约束患者行为,促使患者健康生活,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7]。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还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能够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助于缩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尽早康复出院,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