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凝状态的影响
2021-04-17薛亚斌
薛 亚 斌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焦作 454000)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虽然能够起到清除病灶的作用,但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术后恢复效果较差,且较容易出现各类术后并发症[1]。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相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有效降低了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实施腹腔镜手术,男23例,女22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1.1±1.2)岁。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男24例,女21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1.4±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计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研究要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癌症分期均处于M0期,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情况;患者均无消化系统肿瘤家族病史;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参与知情书。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消化系统家族肿瘤病史;患者病情不稳定,存在生命危险;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情况;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研究组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手术中麻醉方式为气管内麻醉,手术位为膀胱截石位,气腹建立手术切口为肚脐下边缘1cm位置,切口大小为1~2cm,自该切口处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3~14mmHg,气腹建立完成后将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内,观察患者腹腔内组织情况,之后在反麦氏点以及麦氏点位置做1cm的辅助手术切口,切口方向为横向,将0.5cm以及1cm的套管针由切口置入患者腹腔内,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选择相适合的切除位置以及切除程度。胃部底端、贲门部分存在肿瘤组织或者肿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需要实施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胃体内部以及胃窦部位的肿瘤需要实施胃大部切除术。切除完成后使用吻合器对胃部以及食管切除部位进行吻合处理,手术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腹腔内部进行充分冲洗,放置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手术中麻醉方式为气管内麻醉,患者手术中体位为平卧位,手术切口位置为上腹部正中线位置,切口长度约为6~8cm,根据实际手术状况适当延长手术切口,手术切除部位与研究组相同,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后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胀以及肠梗阻的发生情况,分组计算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统计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凝血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凝血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其它各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对比
3 讨论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加上生活习惯的不断调整,胃癌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患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便血、乏力、食欲下降以及呕血等,如未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3]。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均能够达到切除病灶的作用,但是相比较来看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效果更佳,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更强[4]。但是,腹腔镜手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建立人工气腹,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心脏的压力,增加血栓的形成几率,因此,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后需要加强对各类血栓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确保手术质量的提升[5]。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胀以及肠梗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恢复速度以及恢复效果更佳,手术安全性更高。两组患者手术后各项凝血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所变化,研究组患者手术后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后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所增强,考虑主要与患者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的应用有一定的关系,气腹的建立增加了患者腹部的压力,影响了下肢静脉血液正常的回流,增加了血液浓度。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患者治疗中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开腹手术,能够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