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1-04-17张海生
张 海 生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医院 鹤壁 456750)
直肠癌是临床多发疾病,其中低位直肠癌占据较高比率,与人们日常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过去临床多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进行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不足之处在于人工肛门袋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直肠系膜切除技术日臻成熟,保肛手术成为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术式[2]。本文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形成对比,重点观察两种术式对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1.2±3.4)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3.1~5.0cm,平均距离(4.0±0.3)cm;肿瘤直径0.8~3.8cm,平均直径(2.3±0.3)cm。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1.5±3.3)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3.0~4.8cm,平均距离(3.9±0.2)cm;肿瘤直径0.9~3.9cm,平均直径(2.4±0.2)cm。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取膀胱结石位,利用腹腔镜探查腹腔情况,超声刀游离乙状结肠,清除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组织与脂肪,使系膜与结直肠处于游离状态,待游离直肠到达肛提肌平面距离肿瘤上缘10cm处横断乙状结肠,将近侧断端作为腹膜外结肠造口,开展会阴部手术,以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关闭盆底腹膜,放置引流管,缝合会阴部切口。观察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患者取截石位,脐部做切口,插入腹腔镜探查,超声刀游离乙状结肠系膜,沿腹膜脏层和壁层间隙分离,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周围淋巴,结扎离断肠系膜下血管及乙状结肠分支和直肠上动脉,超声刀沿着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间的疏松结缔组织进行分离,至肛提肌[3]。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扩肛,距离病灶下缘2cm处切开内括约肌全层,进入内、外括约肌间沟,向直肠近端分离,与腹部操作会合,切除病灶,术后放置肛管减压[4]。
1.3 观察指标
(1)近期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5];(2)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3)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总体生存率[6]。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近期结局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近期结局指标对比
2.2 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5.71%,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22.86%,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n(%)]
2.3 局部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表3 局部复发率、总体生存率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外科治疗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手术保肛率逐渐提升,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人数逐渐减少,但部分患者由于肿瘤过大、骨盆狭小等原因仍需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该术式主要问题在于存在永久性结肠造口问题,给患者日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不断成为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术中操作可有效保护盆腔部位神经,减少对盆腔神经及系膜血管的损伤,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则突破了手术受限于肛门及肿瘤距离的阻碍,为保留肛门括约肌提供了可能。其优势在于可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膜系组织,同时清扫周围淋巴结,腹腔镜辅助下解剖结构层次更加清晰,有效减少对直肠固有筋膜的损伤,保障充分游离。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有效延长肿瘤远切缘,加宽安全距离,提高保肛可能性,实现根治的效果。数据统计结果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总体生存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综上所述,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对比,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结局更优,且远期生存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