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柔性化的实践
2021-04-16陈汉威
陈汉威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8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特定职业人才或职业技术群所需的实际能力为培养目标。作为技术型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是一门新增的“思政课程”或者新开设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让其他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统一关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之中的教育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强调通过开发每一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教育渠道[3]。高职院校通过“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显性教育上实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方向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在隐性教育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二者概念之间的异同
在概念解读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属于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教育词汇。在词语的构建上,两者都是偏正词语,重点在于后面的词语。但是二者的概念指向却是非常不同。“课程思政”的“思政”是重点,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课程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的功能上既包括了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括了所有涉及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思政课程”重点是“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是“思政”这种课程形态,是确定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等。
(二)二者之间的联系
1.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担任的角色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致力于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载体[4],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政课程”则是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是高职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优势体现。
2. 在高职教育中教学职能的异同
所谓教学职能,是指从事教学工作所应有的功效和能力。“课程思政”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学校整个教学系统中所有相关的教职工的多类主体,通过充分开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所有的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但是其教学职能各有不同,包括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知识教育等,也就是蕴含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类课程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政课程”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高职教育的“核心地位”,向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使其政治成熟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学职能就是“铸魂育人”,即重在德育。
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异同:不同之处在于“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思政课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相同之处是二者的教育价值是一致的,承担的教育使命都是“立德树人”;在教育目标方面都是服从于高职院校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而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是殊途同归,是形成一种协同育人的局面。
(三)柔性化实践对二者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即“课程思政”可以取代“思政课程”,或者是所有的课程都附上“思政”。导致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柔性化实践不够了解。
“课程思政”理念下,不仅需要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拓宽教育途径,使“思政课程”引导和融合专业课程教学,而且专业课教学也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因此,“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政课程”教学实践需要通过柔性化的教育教学来实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柔性化内涵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1.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生源),还有部分学生来自社会。
在基础知识方面,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学习、综合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与本科生相比处于弱势;在课程学习兴趣方面,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一般偏向于专业技术类实训课程的学习,而且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存在抗拒心理。因此,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部分学生内心存在抗拒情绪,普遍认为学习技能实训类的课程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而容易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思政课教情分析
思政课教学因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资源缺乏、以理论教学为主等原因,其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主。专业实训课、社会实践、专业比赛、顶岗实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注重实践育人的优势与特色[5]。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融合开展上借力于专业课实践条件成熟、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双道而行的现象。
(二)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柔性化最早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组织成员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化一词在我国首次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是由孙颖(2012年)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中提出的,意指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教育,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性及立体性、多维性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内心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6]。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即柔性化教学模式。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柔性化,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打破了思政课教学原有的理论讲授界限,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创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柔性化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中的自主发掘式教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提出“要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1. 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使学生具备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门通过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教育学生做人的课程。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适当融合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丰富教学模式和载体,在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框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职业道德素养、法治思想、人生目标、核心价值观等,都可以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
2. 课程教情、学情分析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纯理论讲授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因此,需要教师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采用教育教学柔性化模式。
教育教学柔性化重心在于由“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性化教育,教师要适当安排课时让学生在原有专业知识框架下进行自主的发掘式学习。耿晔撰写的《浅析翻转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一文就能体现出一种柔性化的改革[7]。通过翻转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课程知识,并且通过柔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柔性化教育可称为“刚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而翻转课堂则是一种柔性化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相关的知识讲解后,让学生进行一种组队探索性的学习,并以学习小队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相关实践与探索
以2019级电子信息工程5班实验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以下简称“实践课”)教学相结合。在“思修课”第六章讲解的过程中,对第二节至第五节的框架进行梳理,要求学生在“实践课”的模拟法庭环节中进行法律适用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腾讯会议的直播方式,在网络上进行模拟法庭。虽然模拟效果和现实演练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从学生上交的法律文书上可以了解到,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尤其是法律适用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4. 教学实践流程(图1)
这种以学生自主组队探索性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我发现知识点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这种教育教学柔性化实践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自主发掘知识,并且能够使自身的学习行为得到认同,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影响。虽然教学模式耗时较多,但是成效较为明显。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为例
教育教学柔性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适应5G信息时代的发展。5G信息时代是网络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外部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符合各个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符合时代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蒋道平(2017年)研究了近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认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着重于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8]。柔性化是为了让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新时代下优化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1. 课程简介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国内时事、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热点、文化特点等相关知识进行组织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政治立场、时事观点和思考方法,并且通过问题分析及时了解热点问题的内在本质及其连锁关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形势政策观,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 学情分析和教情分析
信息时代,国内外各种社会热点新闻繁多、更新速度极快,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在于分析这些时事问题,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时事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形势与政策”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和形势政策观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思政课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要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进行柔性化教育,才能改变在传统的“刚性教育”中单向地向学生进行讲授而效果不佳的情况。
3. 相关实践与探索
(1)课程讲解重点与专业学情相结合的柔性化教育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的讲解过程中,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经济增长、民主发展、民生更好、文化丰盛、生态越好五个方面,内容较多。如果同时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则课时不足,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情特点突出课程的重点。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教学中,要突出中国交通基建成就以及“中国制造”品牌的特点。其意义在于:一是这种结合专业背景的柔性化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理念。二是在专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的人才需求,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形势政策观。
(2)课程案例与学生关注热点相结合的柔性化教育教学。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教师应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讲解“形势与政策”专题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关注热点选择案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实践的反思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教学的柔性化实践探索,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反思,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组队和工作分配需要分析学情和教情后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实践模式之一是让学生自主组队进行学习探索。对于教师而言,重点在于课程任务的安排和总结评价。课程任务一般是在课程开始时安排布置,但是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多,并且学生之间也是刚组成班级的朋辈关系,彼此并不了解,在组队方面容易出现小团队或者小部分人难以融入团队的情况。学生在执行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时,容易出现个别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这样的成员分配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尝试对刚入学的新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课程小组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宿舍同学的熟悉度和亲密度。
(二)柔性化教学模式在小班教学中效果更佳
在44—52人的班级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柔性化教学模式效果更为明显。在100多人的合班教学班级中,较适合使用“思政课程”与专业相融合的柔性化教育教学模式,但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案例选择。
(三)加强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教学柔性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课程思政”理念使“思政课程”的载体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研究,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单一讲授模式的柔性化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思想,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教育模式上,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跨专业团队建设,通过跨学科研究和相互听课的方式,融合和引导跨学科的教研工作、教学技术、课程间的协同育人,把“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组成专门的教研队伍进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总之,“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的实践重在加强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