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特点与经验*
2021-04-15段光鹏王向明
段光鹏 王向明
内容提要: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组织强则事业兴。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依据其不同时段的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形成与确立、探索与发展、曲折与重创、修复与优化、拓展与深化、成熟与升华六个阶段。文章认为党的组织体系历经百年逐渐形成了具备科学、完整、开放的多维结构的系统工程,成为立党兴党、成就伟业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呈现出了持续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主要特点,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升思想引领力;必须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领导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升组织战斗力;必须始终坚持有效的集中统一,提升制度约束力;必须始终坚持健康的政治文化,提升文化凝聚力。
习近平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通过壮大组织力量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组织力量的壮大离不开组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就是指政党组织机构、上下级关系和意志执行系统的整体构造”(2)齐卫平:《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研究:政党组织化与组织路线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可以界定为“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央、地方和基层为组织架构,以严格纪律维系坚强的纯洁的政治组织体系”(3)祝福恩、张滨:《中国共产党百年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理论探讨》2021年第3期。。正是以组织体系的高度严密和高效运转为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系统梳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准确提炼其主要特点,全面总结其基本经验,有利于深化对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理论认识,进而激发组织活力,凝聚组织力量,确保各级组织规范运作、坚强有力,为党的建设系统工程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
一、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
中国共产党作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在波澜壮阔的百年进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组织强则事业兴。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依据其不同时段的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形成与确立:党的组织体系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相对固定(1921—1949)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政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载体和组织化手段。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决议,规定党采取苏维埃管理制度,明确党的任务是“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页。。然而,因党员数量少和地方组织不健全,只能设立由3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党的一大纲领还提出:“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页。这些规定为开展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奠定了基调。1922年7月,党的二大首次提出“组织系统”概念,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区、地方和支部四级,同时选出了由5名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1925年1月,党的四大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推动建立了一套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为核心的组织体系。1928年6月,党的六大首次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写入党章,同时明确使用了“党的组织路线”概念,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中强调必须克服“国民党式的组织路线”等危险倾向,推动党的组织呈现出中央和地方紧密关联的状态。在党的创建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人,没有能够在这一整个阶段中掌握住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526页。。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四个服从”的组织纪律,同时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526页。,明确了“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提高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地位,在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有所创新。1945年4月,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党的基础组织”概念,指出“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45页。,同时提出了“党外组织中的党组”概念。在解放战争时期,因大力发展党员成为巩固和发展土改成果的重要环节,党的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此时在农村地区进行开门整党和已经解放的城市地区开始公开建党,弥补了过去长时间秘密建党的不足。同时,以请示报告制度和党委集体领导为中心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为夺取革命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经过不断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相对固定下来,为即将开始建立的新中国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二)探索与发展:党的组织体系在社会主义过渡中探求标准(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尽快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国共产党需要派遣大批党的干部去接管城市、建立各级人民政权,亟需搭建全面执政条件下党在全国的组织体系。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首先在政府机构建立自己的系统的组织机构,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执政地位和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同时,为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随着新发展党员数量的增加,党在组织上、思想上不纯的风险随之增加,给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在党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以尽快遏制住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有害现象。期间,《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规定》等规章条例的颁布使得党员检查自身思想和工作情况有了明确标准。同时,成立纪律检查和监察的专门机构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不仅要管党员违纪违法问题,而且要主动开展经常性监督工作。
(三)曲折与重创:党的组织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挫折(1956—1978)
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概念,对党总支部、支部和小组的建制、职能、产生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中央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的混乱。这一混乱直接影响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普遍有所放松。1957年4月,为改进党的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防止党组织出现蜕化变质的危险,党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党的组织体系的严密性。遗憾的是,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影响到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组织上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给党内政治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所经历的建党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此时党的组织权威被打破,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组织机构难以正常运转,组织纪律形同虚设,组织路线也偏离了正确方向。直到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才重新开始进入正常轨道。
(四)修复与优化:党的组织体系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中恢复(1978—19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力修复“文化大革命”对党的组织体系造成的破坏,积极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58页。,使党的各项组织机制运行逐渐恢复正常。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多次谈到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问题。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不再实行中央委员会主席制,同时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加快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年轻化的步伐,从而出现了干部之间以老带新、相互合作的团结局面。为进一步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重新设立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将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置于党的纪律监督之下。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从 1983 年下半年至1987 年结束,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党运动,解决了党内实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积极对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为此后干部分类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等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使用制度手段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五)拓展与深化:党的组织体系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推进(1989—2012)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严峻考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以党的政治路线为中心,以干部选任规范化和保障党员权利为抓手,以农村和国企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化了单项领域改革,拓展了发展的新领域。《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通知》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拓宽党的工作覆盖面。随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体系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逐步推进。一方面,针对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及“单位人”大量转为“社会人”的现实,积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组织高度重视在“两新”组织中的发展,并加大了在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同时,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重视党内监督,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强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价值导向,废止了原有的“伯乐相马”式的干部选拔方式,进一步激发了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六)成熟与升华:党的组织体系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强化(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执政使命的实践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是采用惯性思维解决鲜活问题,而是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放在提高执政党的建设质量的高度,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得以强化。党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原则、核心要求和鲜明主线贯穿组织体系建设的各方面,使党的组织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日益完备,促进了党内团结,增强了组织力量。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启了党的组织体系顶层建设的第一步。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51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党组“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的职责和权力。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完整表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首次提出“党的组织体系”概念,着重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1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12页。,同时强调要从严抓紧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至此推动形成了更加健全而严密的组织体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当前党的组织工作重难点问题,与时俱进地解决了党的组织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的前进方向与实现路径,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能够做到组织建设的实际需求与举措供给契合匹配,使得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目前,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目标要求更加明确,凝聚着党的组织建设力量,各项改革举措采取重点着力、系统推进的办法予以落实且呈现出了一定的效果,组织建设实践的高效性日益显现。
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
历经百年奋斗,党的组织体系逐渐形成了具备科学、完整、开放的多维结构的系统工程,展现出了独特的组织优势,使党的内在向心力不断激发,内在凝聚力不断增强,成为立党兴党、成就伟业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呈现出了持续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主要特点。
(一)持续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党内部要素变革的促进
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政党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根据内部要素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组织系统的调整和组织功能的优化。作为组织系统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作用机制,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有赖于政党组织系统与党内外影响因素之间的“调适”,其持续性来源实则在于政党内部要素变革的促进。“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组织。所以,执政的组织体系,首先是政党自身组织体系的完备与有效。”(1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124页。相较于一般现代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巨大的组织优势。然而,优势不等于胜势,优势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比较性、发展性范畴。把潜在的有利形势真正转化为组织胜势,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要通过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作用才能实现。政党作为一个由不同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有机系统,组织要素与非组织要素或同时并存或彼此作用,其优势的呈现是不能够脱离于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发挥的。可以说,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相对的、动态的,是要持续建设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有持续性的思维和做法,以回应政党内部要素的变革,改善影响组织优势发挥的因素条件,持续加强和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使其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党的组织体系历经百年演进而日趋稳定,其主要表现为党的组织机构十分健全,组织设置科学合理,组织制度非常完善,组织运行比较规范。与此同时,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稳定性中也蕴含了一定的惰性,需要适时根据政党内部要素的变革,发现、查找、整治党内存在的诸如组织活力不足等难题,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动员力和执行力,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势。
(二)系统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党组织质量提升的要求
作为一个在性质、使命与任务上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根本区别的组织,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政党组织质量提升作为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政党组织质量提升,重点在于突出“强”而不是“大”,不是“大水漫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促使政党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系统、协同、整合发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1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必然是整体性、系统性的而非碎片化的,具有超越于各要素机械相加的系统性行为和聚合性功能,能够以一种系统内综合的形式呈现出对政党系统的影响。因为党的组织体系是一个内容复杂、要素多样但又层级鲜明的立体结构,以体系化的结构方式存在,纵向上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和横向上的党员、干部、机构等不同层级组织的地位、规模、任务、职能职责、工作方式存在着差异。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正是依托不同层级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同运动而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特征。全面提升政党组织质量,要用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将组成党组织的各个部分、各个细小的基本群体联系起来、整合起来,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各级组织的政治功能,从优化组织机构着手,按照组织类型分层次、有重点,通过整合组织资源、协调组织关系、减少组织损耗、激发组织活力,做到上下协调、步伐趋同,确保建设质量的系统性,增进组织工作效率,加强各级组织之间的协作沟通,把组织建设得更加精密紧致,提高整个党组织的粘合度,展现出党的整体战斗力。
(三)科学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党政治基本规律的契合
政党是按照特定规则建立起来,进而按照特定规则运行和活动的政治组织。政党的运行和发展始终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不同政党的产生背景、生存环境、政治生态千差万别,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自然既要符合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制度探索自身建设的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型政党的产生方式,她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正值国家最黑暗、人民最无望的时候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组织形式历经了“半军事化”,从阶级斗争工具转型为民主政治参与工具,再到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加重视党的组织引领力、凝聚力、执行力、约束力、学习力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对自身组织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政党活动和执政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愈加深刻。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3页。。中国共产党虽然与西方内生型的议会民主政党为了赢得选举和上台执政而将选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但是不管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是执政的最大底气,将贯彻群众路线作为组织建设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根基,又是发挥组织优势的主体依靠力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一切工作包括组织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创新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党组织生态环境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政党自身同政党组织生态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无论政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试图过滤、引导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但都不可否认,政党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互动终究不可断绝。假若断绝政党自身同政党组织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果只能是造成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对党的自身建设毫无益处甚至造成负面影响。正因如此,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要保持创新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在破解问题、适应环境中呈现出一个与时偕行、突破陈规、革故鼎新的发展变化过程。在革命战争时期,为破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对党的组织体系的侵蚀与危害,“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确立,整风运动的开展对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整党整风”、“三反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将“又红又专”的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纳入到党的干部政策之中,对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逐步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内民主等方面的收缩与调适来适应组织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在优化组织设置、建强组织堡垒、创新活动方式、强化班子力量的过程中,破解了各种不良因素对组织体系的侵害,组织优势历久弥新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只有契合党的历史发展、现实情况和时代要求,在新的组织生态环境中始终保持创新性,才会变得生机勃勃。
(五)规范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党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
政党党内法规作为制约和监督政党权力运行的关键以及调整党内关系的特殊法现象,能对“关键少数”实施而引起放大效应,是国家法治建设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党内法规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党内规范不同。因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被定义为普通政治社团,其内部规范的效力和对象只能在其党内。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运用法治思维管党治党,遵循国家法律优先原则,又严于国家法律,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更高的行为标准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举措。因而,党内法规较之国法更严。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建设与发展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社会环境及其任务变化不断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使其在提高党的自身建设质量、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百年史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正视问题,依据制度管党治党的历史,是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一批基础性主干性的党内法规制度陆续出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初步确立,组织制度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的相继出台,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直接依据和原则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和工作程序。随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水平的提高,各级党组织依规依纪来加强自身建设,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是依靠党的组织体系优势的发挥,确保党的组织具有强大战斗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梳理和认真总结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在百年演进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促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意义重大。
(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升思想引领力
政党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组织起来的,需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思想认识的统一,进而促进行动的统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达到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影响党的组织体系严密程度的直接因素。“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1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党形成科学的干部政策与干部路线,进而发挥组织优势的精神支柱。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全党思想的统一,才能使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否则,则会犯原则性错误。在任何历史时期,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都不能就事论事,首要的应该是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确保党在发挥组织优势时不偏离、不分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科学思想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掌握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理论武装、先进思想的指引,才能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与时俱进地着眼中国实际来巩固和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必须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领导力
引领未来要有思想,扬帆起航要有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7)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19年第14期。历史实践证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方向问题上不能出现偏离,否则会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从政治建设与组织体系建设的关系看,政治建设是统领,但要靠组织强制约束,组织体系建设是政治建设的主要依托,同时要发挥组织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前提与政治保障。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要使党组织和党所集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领导力,毫不动摇在组织工作中坚持政治领导,确保党的政治任务顺利完成。因为“组织任务须服从于政治任务”(18)《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9页。,所以组织优势的发挥有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组织体系就缺乏内在的凝聚力和连接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注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凝心聚力在组织工作中夯实政治根基,实干担当在组织工作中涵养政治生态,强筋壮骨在组织工作中提升政治能力,从而真正解决了组织优势发挥的方向问题。因此,要始终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进而充分发挥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
(三)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升组织战斗力
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媾和促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互换,导致政党治理中往往党内纷争不断,影响着党的团结统一,威胁着政党政治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具有自上而下的健全而严密的组织体系,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组织路线,为贯彻党的正确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路线是管方向的,党的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组织工作的根本方向和基本遵循,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和显著优势,是发挥组织优势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能够使党的组织和干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使形成一个统一的富有战斗力的有机整体。从百年奋斗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要建设一个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必须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习近平把历史上党的组织路线自然延伸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使党的路线更加完备,充分体现了组织体系、组织结构与组织功能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实效,同时指明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党的组织路线的与时俱进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关键环节。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网络发展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始终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才能够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必须始终坚持有效的集中统一,提升制度约束力
政党同一切组织一样,只有建构起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体系才能产生相应的组织力量。具有强大组织力量保证的政党,必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重要职责,把民主集中作为党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158页。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能够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以保证全党智慧、力量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根源于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科学而又有效率的制度”(2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7日。。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才能充分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来看,正是因民主集中制具有融通的智慧聚集机制、超强的能力聚集机制、适时的纠错纠偏机制、敏捷的快速反应机制,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基础上的坚强统一。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运行机制与制度构成,为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形成铁的纪律,以充分发挥出党的组织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在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要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坚持有效的集中统一,提升制度约束力。
(五)必须始终坚持健康的政治文化,提升文化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是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诞生、为先进文化所孕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政治文化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与政治倾向,是党的政治思想及其核心政治意识的文化基础,映射着党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实现的存在状态,构成党自身发展能力和国家建设能力的软实力。作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一种风向标,政治文化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旗帜与灵魂。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影响政党组织成员行为规范和功能发挥的灵魂归依和深层内核,能够凝聚组织意志、增大组织体量,为贯彻执行党内制度规范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党内成员自觉遵守组织纪律,与组织形成相持共生关系,从而加强党的组织体系的严密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合力,使党员能够自由而自律地制定政治目标、培育政治素养、规划政治行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呈现出了旺盛活力与蓬勃生机。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党内培育和营造起先进、健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政治文化,引导党员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共识,规范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才能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必须在党内始终坚持健康的政治文化,通过浸润、积淀、扩散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形成较为良好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和政治规范,在党组织层面为党内权力运作提供制度导向和文化环境,使党的各级组织层面形成持续、稳定的互动模式,进而通过一定的传承机制延续党的价值追求、理想抱负与行为准则,为党的生存发展提供政治基因和文化给养,保证党的运行状况和精神状态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