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分析

2021-04-15何瑞阳董蓓蓓孟靖哲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图研究者图谱

何瑞阳 董蓓蓓 王 忆 王 琦 孟靖哲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大国,我国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非遗文化。非遗文化是社会进步的载体,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它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渐增长,非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非遗文化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献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方法和VOSviewer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文献情报的按照时间维度的分布状态、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1]。

2)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采集于CNKI全文数据库,以“非遗”为检索主题词进行检索,选择“学术期刊”类型,符合本文研究学术回顾和展望的主题。来源类别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保证分析文章的质量。为研究方便,“发表年度”确定为2011年至2021年,统计时间截止于2021年3月10日12时。

3 文献数据分析

1)发表时间分布分析。

图1 论文发表按时间分布情况

根据图1所示,可以归纳出在2015年之前关于“非遗”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平稳,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在2015年至2018年间,发文总量趋近于零,而后在2020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021年由于未完全统计,故以虚线表示。

2)引文分析。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献的价值和影响力,本研究统计了被引次数≥10的文献有136篇,约占文献总数的20.3%,有372篇文献有被引用记录,约占文献总数的55.5%。上述数据充分说明大部分文献是获得广泛认可,并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作为研究基础。

图2 文献发表作者群体的标签视图

4 研究学者群体分析

由图2可知,非遗的研究学者群体呈现出发文时间较为集中的趋势,文献发表作者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关联性。非遗领域文献发表数量较多的学者有马知遥、高小康、刘晓春、徐赣丽、宋俊华、黄永林等。从知识图谱中提取作者相关信息,分析发现非遗研究人员核心文献出产内容不多,研究人员之间合作较少,独立研究者较多,研究持续性不明显,究其原因,大部分非遗文化具有地方性特点,研究者分散在不同的研究时空中,研究对象各不相同。

5 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可视化分析

图3 文献的热点关键词标签视图

通过图3视图,可以比较直观发现非遗相关研究形成若干明显的聚类:非遗文化传播的视角;立法保护非遗的方向;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为代表的活态传承方式;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人文视域等。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研究,可以解释过去一段时间内某领域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的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形成高频词聚类共现图谱,其中主要关键词为“生产性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法律保护”等。

通过观察图谱可以发现早期文献集中于挖掘非遗自身价值和保护传承路径的探究。参与非遗研究的学者着重于探讨基本概念,缺乏合作研究和持续探索的行动[2]。近期的研究更关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在“后申遗时代”帮助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3]。在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途径的过程中,学术界也涌现出了“数字人文”、“新文创”等较为前沿的课题。

6 结语

基于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近10年来非遗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在面临一段时期的下跌后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通过VOSviewer对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知,近年来“生产性保护”“大数据”“文旅融合”等领域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

猜你喜欢

视图研究者图谱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绘一张成长图谱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视图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