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谈公共图书馆“十四五”发展战略中的乡村振兴战略

2021-04-15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十四五馆员中华

张 亮

(铁岭市图书馆,辽宁 铁岭 112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富强、农村优美、农民富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转眼间,我国即将迎来“十四·五”规划建设新时期,这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机遇期,更是推动作为世纪战略的“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步走的开局关键期,即基本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建设繁荣、美丽、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承载体以及促进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时代需求,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写入“十四·五”规划战略中。

1 图书馆为何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2014年起,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2]。《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分散于祖国大地上,是中华儿女创造的一切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不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得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是滋养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3],成为建设繁荣、美丽、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推动力量。

1.2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图书馆信息传播及社会教育职责所在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渠道,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挖掘与阐释中华文化精髓,构建民众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等方面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教育职责。对此,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了明确指示,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此项目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任务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子栏目下,对图书馆等文化馆(站)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图书馆行业第一部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一章第三条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法律的形式突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具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1.3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脱贫的内涵保障

2020年是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必须补齐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乡村脱贫,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扶持,更要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扶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更是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地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精神源泉和动力支撑。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有着基于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手段、有着总分馆体制下覆盖广泛的服务半径、有着个性化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开发服务,必将成为筑牢乡村文化扶贫成果的重要推动力量。

2 图书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它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总和,它是植根于中国乡村文化并作用于乡村文化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加大乡村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夯实与推广,正是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工作中实现知识信息传播、文化科技普及、脱贫致富引领等重要内容的根基,是推动“乡村振兴”创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纷纷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为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营造浓厚氛围。

2.1 借力乡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以图书馆总分馆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兴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强大的文化保障。依托辖境内原有公共文化设施,以总分馆体系建设为模式,构建全民阅读层级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新模式。如平源市图书馆以“文化平源·书香社会”建设为总基调,统筹城乡文化设施,通过搭建“总馆(市图书馆)—分馆(乡镇图书分馆)—农家书屋—乡村书吧”4级阅读体系,将书房建到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并通过打造“一镇一品”农民读书会的形式实现占平湖2/3人口的农民读者阅读全覆盖,如已成为农民阅读会品牌内容的新仓镇“怀旧经典阅读”、新埭“泖水故事会”等[4];再如嘉兴市图书馆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建设完备的市图书馆总馆—镇(街道)分馆—村(社区)分馆以及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和汽车图书馆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体系,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区域阅读推广品牌,如“渔里宝宝”、“运河娃娃”等典型品牌亲子阅读活动[5]。

2.2 借助文旅融合新契机,以图书馆传统文化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品牌活动创建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标志着文化与旅游进入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期,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纷纷挖掘地域文化底蕴,结合地域文化发展特色,打造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培育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到地方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中,“图书馆+旅游”阅读新模式应运而生,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经典、民俗民族文化等内容已成为激活地域文化新地标的重要内涵支撑。(图1:部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图1 部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增长8.4%;全年接待观众134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9]。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比2017年接待游客多了2亿人次,营业收入多了600亿元,成为农业和旅游完美融合的直接见证[10]。融地方特色资源于旅游品牌创建,已经成为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抓手,也是实现人们研学之旅、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基础保障之一。

2.3 借力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推广

近些年来,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进程,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的重点公益性文化工程,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国家数字资源推广工程、图书馆数字资源联合建设等项目均是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数字化传输实现优秀文化资源进村入户等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推广展示的重要宣传途径之一。全国已有多家公共图书馆纷纷借助这些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层级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数字文化成果的转换,图书馆正逐步通过日臻完善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供给服务措施,助力搭建乡村文化振兴资源保障平台,促进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通过图书馆数字化的服务供给实现了文化脱贫。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这一规定为新时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基层图书馆(室)打破数字鸿沟,助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弘扬的有利措施之一。各层次的公共图书馆通过资源联合建设工作以图书馆公开课的形式实现了本地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的数字化进程,并通过资源展播,发挥传统文化在传承乡音乡愁、连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寻“十四五”时期图书馆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3.1 坚定图书馆是地域传统文化及乡村文化资源守护者与供给者的职责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第二条对图书馆作出了精准的功能定位:“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肩负着文化信息资源保存与提供利用的双重职责,它是形成国家文化记忆的坚定守护者,也是推动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信息供给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的服务内容之一。那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展示生活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积淀下来的风土民俗、历史文化等内容无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也是图书馆结合新时期文化发展使命,保存与供给的主要信息资源。坚定图书馆是地域传统文化及乡村文化资源守护者与供给者的职责信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图书馆队伍的引领者,作为图书馆社会职责分工定位者必须要明确图书馆长期发展历程中基础职责所在,国外的部分国家图书馆对此做了相应的规定,如爱尔兰国家图书馆提出的馆藏建设是国家图书馆“履行国家文化记忆者的职责体现”等[11];2)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从业者首先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掌握相关的服务技能,打造基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策略研究与信息供给为内容的服务团队;3)读者,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受众者,应清晰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明确自身获取信息的权力及应尽的义务;4)社会力量,作为图书馆推进社会文化资源普及的重要合作伙伴,应积极投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推广等活动中。通过四方的努力与合作,共同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3.2 创建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及乡村文化资源推广的多元化合作路径

面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热潮,图书馆在数字化、智能化、全媒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服务的载体形态、服务的功能布局、服务的模式手段、服务的广度深度以及服务的营销途径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与提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供给,形成广大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还需要图书馆多与社会各方力量联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服务实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及乡村文化资源的推广。1)加强同其他文化馆(站)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开展联合送文化、送资源、送技能下乡等方式推动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一方面通过联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有深度、有广度的优秀乡村文化推广资源挖掘;2)加强同文保单位、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组织相关人员力量深入乡村收集、整理、推广那些展现乡音乡愁、传承时代精神、起到精神文化引领作用的文化记忆;3)加强图书馆行业内的合作,继续以总分馆体制作为弘扬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国家、省、市图书馆为服务主体的带动下搭建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上行下达体系以及实现资源互助;4)加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有针对性的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寻找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等一切可以进行合作的社会力量,通过组织开展报告会、讲座、展览、培训、演出、资源共享等方式,共同推进地域文化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阅读推广活动纵深发展。

3.3 搭建图书馆在新时代全媒体及数字文化视域下的信息供给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全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人们阅读行为习惯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电子化阅读、数字化阅读,或是纸质+数字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在此情形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存储中心、信息供给中心,应充分实现好、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媒体”这种新型阅读形态,将地域优秀的文化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转换成读者喜闻乐见、使用便捷、传播广泛的数字阅读形式。1)创立基于本馆网站的数字检索平台,以特定版块、特定形式,如公开课、专题图文展、简介索引条等方式呈现给读者;2)利用传播受用广泛的微信公众号,开展基于相关文化资源的阅读普及活动,如优秀书刊荐读、闯关答题、知识竞赛等;3)联合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宣讲,并利用图书馆重点数字工程进行展播,提升地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普及面;4)借助现代新型媒介,如抖音、快手等关注率高、有益于拓展传播广度和深度的平台,精炼录制短、精、新的微视频,扩大相关文化资源辐射面;5)借助VR、AR等虚拟体验空间,编制感同身受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形成地域乡村文化认同感,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引领。

3.4 注重图书馆地域传统文化及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的馆员专业能力提升

地域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有着重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在中华文化前进发展中图书馆肩负着弘扬与传承的光荣使命,馆员则成为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力军,面对分散、无序的信息资源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图书馆馆员的信息开发与供给能力还需不断得以提升与完善。1)培养馆员职业精神。建立馆员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认同感、荣誉感,使其产生尽职尽责工作的使命感,坚定其崇尚劳动、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奠定馆员挖掘与开发地域乡村文化资源的信心和勇气。2)培养馆员信息素养。作为文化信息的收集者与供给者,面对繁杂的地域文化及乡村文化资源,必须要培养馆员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一是要具有捕获提振乡村文化精神、符合历史文化脉络等方面信息的敏感度和涉猎心,二是要掌握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三是要具有归纳总结精准提炼信息的能力,四是要具有推广宣传乡村优秀文化的知识信息咨询与解答能力。3)培养馆员合作交流精神。既要加强馆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要加强馆员与相关单位、个人、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要注重在挖掘与开发地域乡村文化资源过程中做好对当地民众的宣传、沟通。4)培养馆员新技能应用。结合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服务方式将是图书馆做好地域乡村文化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馆员在掌握信息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熟知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利用新技术保存、开发、宣传乡村文化的方式方法,适时适当调整知识结构、合理规划馆员培训计划、有效实现图书馆员的知识转型。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好地域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是图书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图书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创建基于乡村文化挖掘与保护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新技能将成为图书馆实现乡村文化精准供给、基层网络服务体系基本构建、日常管理人员服务队伍专业化等方面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亦应成为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十四五馆员中华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