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的亚低温治疗结合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影响
2021-04-15河南省新县人民医院465550邬泽文邬暑卉
河南省新县人民医院(465550)邬泽文 邬暑卉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发病突然,具有高并发率、高致死率的特点,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可迅速消除脑组织梗阻,缓解患者脑缺血、缺氧状态,但最佳溶栓时间较短,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出现语言障碍、中枢性面舌瘫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神经细胞组织[1]。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外部物理降温来缩小再灌注引起的梗死范围,有助于保护脑组织,在ACI治疗中广泛应用,然而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间的亚低温治疗结合静脉溶栓应用于ACI对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监督部门批准,选取2015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ACI的诊断标准[3];首次发病,发病时间<6h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脑出血、脑水肿等症状;具有溶栓禁忌证者;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通过随机抽签方式将纳入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0±4.42)岁;发病时间0.35~4.80h,平均(2.28±1.64)h。实验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56.13±4.21)岁;发病时间0.32~4.91h,平均(2.32±1.43)h。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首先参照患者体质量,以0.6mg/kg的标准确定总剂量,其次在1min内静脉推注10%~15%的药物剂量,剩余药物剂量加入100mL 0.9%氯化钠溶液后进行连续静脉滴注1h,1次/d。对照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12h,1次/d。实验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24h,1次/d。亚低温治疗仪操作方法:患者头部使用降温帽全面包裹,水温控制在6℃~12℃,同时患者鼓膜温度应用红外线耳式温度计监测,使其保持在33℃~35℃,治疗结束后在12~20h内使得患者鼓膜温度慢慢恢复到正常范围。两组患者均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42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②脑血流参数指标水平:在治疗前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③相关血清因子水平: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肘静脉血5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组间、组内比较行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两组脑血流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Vp、Vd、Vm测定值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Vp、Vd、Vm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2.3 两组相关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3。
3 讨论
附表1 两组NlHSS评分比较(,分)
附表1 两组NlHSS评分比较(,分)
附表2 两组脑血流参数比较(,cm/s)
附表2 两组脑血流参数比较(,cm/s)
附表3 两组相关血清因子水平比较(,μg/L)
附表3 两组相关血清因子水平比较(,μg/L)
ACI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在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氧化应激突变等的作用下产生,发生时可促进大量的氧自由基生成,加剧患者脑组织受损情况[5]。静脉溶栓治疗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阻断梗死局部面积的扩散,恢复供血供氧的正常运转,但溶栓后可能会加重脑血管损伤,极易出现脑水肿,因此临床还需要采用促进受损神经组织恢复的辅助治疗方法[6]。
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头部降温减少脑组织的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延长ACI缺血早期或再灌注期的溶栓时间窗,本研究中全程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而其活性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有研究[7]表明,当温度下降至32℃~34℃时,阿替普酶的溶栓活性相应会下降2%~4%,因而证明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应用于ACI治疗中疗效明确。本研究在不同亚低温治疗时间的选择上,对照组设定为12h,实验组设定为24h,结果表明,治疗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Vp、Vd、Vm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24h可以提高溶栓的治疗效果,提升ACI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治疗效果优于12h。当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受损时,NSE和S-100β蛋白可通过细胞间液侵入脑脊液,穿透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血液,因此二者可以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损伤、凋亡情况[8]。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抑制乳酸等酸性物质的聚集来维持脑血管舒缩功能的平稳性以及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具有多重保护脑组织结构蛋白的作用[9]。有研究[10]表明,长时间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体温,更好地促进脑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修复,减少中枢神经细胞的损伤,且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结合亚低温治疗24h可有效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同时降低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保护脑组织神经细胞。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的研究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