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财经类教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1-04-15张艾灵
【摘要】课程思政与各课程协同并进,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一大体现和有效途径。使课程思政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修养教育都具有极大作用。高校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财经类教材作为高校重要教材之一,其教材质量的好坏关系着高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目前高校财经类教材存在着师生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全面,教材缺乏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对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够,且不能有效把握课程教学三步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以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高校教材高质量路径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财经类 教材路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027-03
一、课程思政融入各类教材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后,教育部便对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要求,要让课程思政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知识共同发展,高校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将课程思政贯彻育人的全过程是实现二者的重要手段。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纷繁的时代,高校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为学生创设科学正确、符合本国国情的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各类专业课程相结合是学生明辨是非、完成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教育合力来共同推进,以此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课程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育人架构,让每个学生在发展品德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财经类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经类教材作为高校重要的教材之一,其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课程思政与各课程协同创新,财经类教材也不例外。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做好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共同推进,无论是对社会个人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呈现在高校财经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各类课程都肩负着传授学科知识,培育专业技能技术的责任,财经类课程,作为高校重要专业之一,也肩负着此职能,同时各课程也承担着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修养、科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因此,财经类教材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家意识形态等与课程教材紧密联系,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教育。
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与调查,发现财经类教材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家國情怀,有文化素养,有道德修养,有政治觉悟的高质量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落实“全课程育人”。然而在当前高校财经类专业中,并没有树立好这一理念。由于目前高校均设有专门的课程思政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等,使得高校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另一个专门的课程学科。这样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欠缺,导致了师生都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如此一来形成了各课程之间看似各有所重,各司其职,却又毫不相干。长而久之,很难实现财经类课程与思想政治协同发展。课程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思想政治理论的渠道,唯有二者兼顾,共同推进,才可谓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足
关于财经类教材,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存在着表面化、泛泛化等问题。高校教材的采用应当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下时代的。财经类教材更是如此,而财经类教材思想政治元素的来源更应是当下的科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注重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是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中一说到课程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多数老师便拿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浅显的提几句,认为这就是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体现和意识。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是否对某些经济案例分析时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是有待商榷的。而面对一些国外经济案例的分析时,对于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与运用更是忽略不计。其次,思想政治元素必须是在对课程本身知识结构的深刻把握上进行挖掘的,唯有在知识传授技能技术上进行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元素挖掘的泛而简之,使得学生在大道理的虚无环境中浮浮沉沉,没有学到有用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没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内容。
3.课程内部协同不够
课堂是各门课程实施的阵地和渠道。课堂有三类,一是专业理论知识课堂,二是实践课堂,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作为一种新兴课堂开始走进学生的视野。如此一来,课程的完成是由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不论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三者纵向的协同共进。当前高校更多的趋向知识化的课堂,课堂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满足市场需求,更是将技能技术看成重中之重,对于学科的价值引导避重就轻,使得知识能力价值向前两者倾斜。这样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并不能达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对第一课堂的倾向,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第二、三课堂中任务价值错误的实践和判断。如第一课堂没有得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传授,使得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出发点不正确,行动表面化、泛泛化,对第三课堂存在没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等问题。
4.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立德树人的主要承担者。高校财经类学科教师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师者立德树人的把握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目前,部分高校财经类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技能有较强的把握,但当要求其将课程思政带入课堂时,便显现出表面的提及思想政治,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将其看成一个形式化的政治任务,没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意识,且完成课程思政的内部动力较差。
三、课程思政是高校财经类教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重视教材选用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
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提出,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等,与之共同推进。要在满足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与国际的接轨。注重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特性。财经类教材目前显著的大多数来自于国外,这样的外文书籍几乎没有中国思想政治内容,这就需要高校在选用教材时,适时地与本国相结合,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审核对书本持有的错误观点和思想,坚决抵制、摒除。且目前部分高校均由本国作者所编撰的教材,这就要求高校对新教材的编撰,有意识地、系统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贯穿全书,作为考核的重点。教材中思想政治元素的运用一定是与时俱进,且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如此才能让学生对知识与思想都有切实可寻的踪迹。在借鉴各国教材建设时,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是财经类教材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思想政治也是专业知识教学的重点,把立德树人切实落实在教学中,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课程或课时,而是着眼学科的整过程,不仅加强了知识技能的系统连贯性,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也使得师生共同增强了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
2.全面把握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财经类专业因其与国家经济,国际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且过去由于国外发展与本国发展的差异,我国财经类教材在对外国教材的使用和翻译编撰都较多。但不论是外国教材还是本国自己编撰的教材,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人文精神等。20世纪的今天,無论哪一科目的学习都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例才能更深刻的把握知识内容。高校要全面把握课程资源,将教材中先驱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高尚德行和精神品质,人类对智慧与技术的坚持不懈和追求,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都充分挖掘出。在实际案例中清晰易懂的与知识技能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多进行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思想品德,且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把握好三类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全面地贯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信息判断能力培养。
3.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能力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者,对教师入校严把关,才能对学生学习严把控。教师入校要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唯有思想政治方向正确的教师,才能将正确的思想教给学生。严格师德建设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意识是指引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指挥者。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是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终身学习,高校要对教师的职前培训,职中学习与发展都有系统的考核制度,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为核心,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推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学习,让他们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在职业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意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洪君,王臣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财经类教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1.
[2]周根红.高校教材出版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新闻传播学类教材为例[J].中国出版,2019.
[3]祁小冬,新时代高校教材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2020.
作者简介:
张艾灵(1968年12月-),女,汉族,福建福州人, 本科学历,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税收筹划,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