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元素,激活数学课堂
2021-04-15马有世
马有世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关联紧密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所以,在新课改下,许多人都主张借助生活元素,激活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出发,简单分析了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如何借助生活元素激活数学课堂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通过生活元素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 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009-02
生活是个大课堂。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将生活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将生活元素融于课堂,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出发,借助生活元素拉近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生活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1.1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生活元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生活元素可以是生活现象,生活语言,也可以是生活情境,生活素材,等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学知识。如去市场上买菜时,要用数学去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外出时,要结合出行方式进行时间推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生活元素去呈现、讲述、分析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原理,变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契合了学生的心理,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快乐学习,爱上数学。
1.2培养自学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数学也是一门逻辑严密且抽象的学科。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在理解能力、自控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数学学习中,许多人由于缺少正确的认知,自主学习意识不高。生活元素具有多元性、普遍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可以改变数学课堂沉闷枯燥的气氛,减缓数学的跨度,调节学生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生活元素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先机,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3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学生潜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潜力,是数学教学的使命,也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将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讲解和灌输。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地位被动,只能机械地去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新课标也是相背离的。运用生活元素来教学,借助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讲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进行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可以让学生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道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借助生活元素激活数学课堂的对策
2.1发掘生活元素,构建趣味课堂。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收录了多个生活问题,而且许多数学知识、单元主题都是以生活为背景去展开的,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为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找到了切入点,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环节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四边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四边形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事物来教学,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画四边形,摆四边形,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给出的四边形的概念,结合图片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判断“学校的花坛,老奶奶的菜园,路边的房子”哪个是四边形,并让学生结合四边形的概念,由此及彼,说说什么是五边形,在上学路上都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在讲述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下四边形,将四边形摆放成正方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等形状,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算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和原理。这样可以构建趣味课堂,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2引入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意味着新知识,新的学习任务。数学新课改的深入,使得数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许多人对数学始终存在着陌生感、畏惧感,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一些人在短时间内有点难以适应。在数学教学中,将陌生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运用生活元素缓解知识的跨度,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消除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尽快地適应新课堂,对学习充满信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适时引入生活元素,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搭乘公交车”这件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来导入,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述了混合运算的知识、要点后,教师可以编排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去超市里买鞋,回家后发现鞋子比较小,需要回去换鞋子,但是一样的鞋子已经卖完,需要换成其他型号不同价位的鞋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换购问题。这样将生活元素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则,具备进行混合运算的能力。
2.3开展生活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贪玩好动,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将焦点集中在数学知识讲解上。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是学生却对学习缺少兴趣,积极性不足。游戏是学生的最爱,游戏也是知识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游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如在学习分数“几等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随机挑出七名学生,玩“分苹果”的游戏:“葫芦七兄弟都很淘气,食欲也很好。每次有好吃的,爷爷都会分给他们,并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秋天来了,爷爷用新鲜的红枣做了枣糕,还摘了七个苹果,并打算将每种东西都分成七等分,让大家大快朵颐。那么,如何分枣糕和苹果呢?然后,让学生玩游戏,汇报自己能分多少东西,并每次减少一人,让学生平均分配东西,谁出错了谁就没有东西吃。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4创设生活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情境具有感染力和催化、促进作用。生动有趣、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运用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成熟的经验和常用的做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元素中去提取,借助生活情境将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使教学教学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以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有效学习。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乘法的变化规律等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创设教学情境:春天来了,小明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市外的山上踏青。到了目的地,小明发现山脚下有许多卖风筝的,许多人都在放风筝。小明非常开心,想要买几个风筝,与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爸爸妈妈也同意了小明的提议,但是,爸爸却给小明出了个难题,让小明自己计算风筝的花费。如果一个小风筝要8.5元,一个大风筝要13.5元,那么,买一只大风筝,一只小风筝,需要多少钱?如果买两只大风筝,一只小风筝呢?买两只大风筝,一只小风筝,和买一只大风筝,两只小风筝,错多少钱?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去思考、计算和推理,这样运用生活元素让学生去探究新知,让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思想准备。
2.5借助生活作业,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需要教师借助作业和练习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课外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教师都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课下学习,课外练习。但是,过去,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作业形式单一,作业与生活缺少联系,作业的实用性不足。借助生活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巩固知识。所以,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可以借助生活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学习“积的近似数”时,在学生就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求积的近似值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作业,让学生去留意、观察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如去超市买菜买水果时,许多菜和水果的价格都不是整数,如西红柿的价格是1.98元/斤,火龙果的价格是4.58元/斤,如果买1千克西红柿和1.5千克火龙果,分别要付多少钱?(精确到十分位)并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去超市、商店進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是,许多知识都非常抽象、复杂。将生活元素运用于数学课堂,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借助生活元素激活数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观,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兆东.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策的思考[I].中国校外教育, 2016(14): 131+140.
[2]林玉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57-59.
[3]张强.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