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雨课堂的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4-15吕慧肖雯娟马小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3期
关键词:雨课堂教学改革

吕慧 肖雯娟 马小琴

【摘要】供电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雨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文章针对《供电技术》课程进行研究,探讨引入雨课堂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的改革。教学结果表明,融入雨课堂的供电技术教学中,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雨课堂  教学改革  供电技术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0YBJG-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45-02

1.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计算资源发展迅猛,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信息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冲击着传统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知识,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新型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致力于为现代教学过程提供智能化的支持[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教师将雨课堂平台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供电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介绍了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与实际工程的计算方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应用,目标是通过讲授供配电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使得自动化专业学生对供配电系统有个全面性的认识,促进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2]。本课程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类的基础理论课有较大的不同,计算和分析中主要是依靠经验公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承接不够明显,使得学生学习困难。另外,本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和文字性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差,导致学生在课程各项考试中得分较低,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将“雨课堂”融入到供电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学生无法正常进入课堂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开展,这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热潮,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新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平台[3]。经过分析和对比,由于“雨课堂”教学平台操作简单,可以在微信上直接关联,无需安装新的软件,故利用该平台对《供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中将雨课堂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课前准备预习,到课堂互动,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最后到各个测试环节,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本课程前期的教学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缺乏实验实践环节,并且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学生未到过工程现场,对于所讲授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直观性的认识,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贵在启发引导和针对性指导。因此,运用雨课堂平台,丰富授课中的教学形式,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成为目前教学的主要目标。

上课之前,教师将预习内容、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和问题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环节复习之前的储备知识,对于新的问题能够利用课本资料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解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整理问题去听课,这样在课堂上更能集中精力听讲,并且和教师有良好的互动。在课堂上,雨課堂平台上设置的任务提醒、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分组讨论等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多方面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学以致用。下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平台反馈和统计的数据信息,掌握学生前期预习和课堂表现情况,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授课的进度和重难点,对后期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完善。另外,利用雨课堂平台可以设置测试环节的特点,向学生推送随堂测试、课后测试及课后作业,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使学生更熟悉地掌握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2 以实例和应用为主,改革教学内容。

应用性强是供电技术课程很重要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解,学完之后学生只是明白一些简单的概念。通过使用雨课堂平台,给学生在课前和课程中推送一些供电系统的现场视频,让学生了解现场供电系统的构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课程中的某些章节也会配合现场进行教学,比如对供电系统接线及配电方式、变配电所结构与布置、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内容,采取课堂讲授基础知识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课后利用学校内的变配电所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既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认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课后部分学生还会查阅资料,与教师进行讨论,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课程改革中除了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将电工证考试、国家电网等考试案例引入课堂,利用雨课堂平台发布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整合课程相关内容,学习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新技术在供配电系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对于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中会通过雨课堂平台推送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新技术在供配电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方向,除了掌握供电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外,能够学习供电技术方面的新知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后期就业选择和继续深造方面开拓思路。

2.3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片面地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依据考勤、作业进行评定,这种方式会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只是一味做题和背题,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单纯改革教学方法,忽略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无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过程考核被忽略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均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检验,课程的评价体系未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检验学习效果和评价作用,也会使部分学生养成课堂偷懒、考前突击、蒙混过关的不良习惯。使用雨课堂后,丰富考核内容,将预习作业、课堂考核、课后作业、测试等都作为考核依据,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真正实现过程考核。

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革新,也对考核方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旨在提高教学过程的考核,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在考核方案改革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性的持续评价,注重对过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各环节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方面的考核;建立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系统化为目标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利用雨课堂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课后测试等各环节进行有效测评,使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形成课前-课中-课后、测试-考试持续考核机制,确保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2020—2021学年,针对我校2018级自动化专业的三个班均采用雨课堂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将雨课堂融入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作业采用无纸化形式,全部在雨课堂中完成,方便学生进行后期的复习,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随堂测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到了雨课堂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课程结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想法,針对1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和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雨课堂融入供电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

3.结论

融入雨课堂平台进行课程改的作用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考核结果分析,说明供电技术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反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也具有推动主动学习的作用,虽然在教学中还有些许不足,今后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萍.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雨课堂设计与实践——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2):2.

[2]张春.自动化专业“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3):4.

[3]唐登莉,纪静娜.雨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

猜你喜欢

雨课堂教学改革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