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三种形态
2021-04-14许云彤
全面启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对教师改变教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经初步研究,认为单元设计重点明确,内部联系紧密,教师要用好课文的例子,将零散的课文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以单元整合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借助逻辑学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概念,将单元整合课分为总起式和总结式,将整合课放在单元课文中间的称为过渡式整合课,笔者试图借助这三种单元整合课,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总起式整合课
笔者把放在单元课文教学前的整合课称为总起式整合课,与演绎推理相似,先明确方法,再在具体文章中运用巩固。教师借助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告知学生本单元所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老师教授方法,学生通过课文得到实践运用。针对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此种整合课较为有效。
以昆山市城北中学陈媛捷老师的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读课为例。这个单元有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
单元导语是: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摩,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单元导语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提出了学习的要求,本单元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都是立足单元导语进行延伸。
《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石拱桥的知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苏州园林》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步展开说明,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蝉》这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性的语言介绍了蝉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蝉的礼赞。体会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梦回繁华》从社会背景、作者其人、画作内容、艺术特点来介绍《清明上河图》;梳理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喜爱之情。
说明文单元需要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较为注重信息筛选和语文知识的运用。在导读课上,陈老师结合导学案,用勾画批注法让学生明确每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运用表格法归纳罗列说明方法和作用,用教读课文为例子,让学生运用在自读课文中。运用改句朗读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生动。陈老师的导读课,让学生系统的理解到不同说明文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陈老师先讲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用多样的课堂活动,将说明对象、特征、方法和作用对应起来,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整体。笔者认为这样的整合课,是利用课堂教学阅读技巧,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提出相关问题,根据学生反馈查漏补缺,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笔者提议,可以在整合课中进行延伸,以知识为指导,课文为范例,尝试课外说明文的阅读训练,给予阅读技巧的运用,从而获得提升。
总起式整合课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在阅读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同样对写作也有帮助。阅读和写作是思维和言语的双向运动,写作往往是对阅读理解的反向理解,本单元的写作是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将说明文的读者转化成说明文的作者,其实就是对说明文阅读理解的反向思维逻辑。如对《蝉》说明语言的理解,《蝉》里有这样一句话:“它(蝉)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密的隧道地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心谨慎”“溜”等词将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神奇、聪明,表达了作者对蝉观察细致,对蝉的喜爱。写作就是将这个思维过程调换顺序,为了表现作者对蝉观察的细致,对蝉的喜爱,那就要表现出蝉的特点——神奇、聪明,为了表现神奇聪明,就要用技巧——拟人来表现。以此作为延伸,初中学生常常写记叙文,在写作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先明确中心,找到表现中心的核心人物,找到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运用表现人物和中心的写作技巧,相互整合才能成为一篇作文。
总起式整合课,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但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做充分的预习工作。以一个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指导——学习——实践——反馈——巩固——运用”为程序设计教学。以总起式整合课为引领,单篇课文教学相承,进行知识的互补,提高阅读能力。
二、总结式整合课
从已学到归纳,笔者将放在单元课文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单元知識的整合课称为总结式整合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单元内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取舍侧重,使得每一篇课文构成一个单元课文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内的各篇课文形成知识的互补,在整合课的时候,以一个目标为核心,设计主问题,让学生从已学的课文中落实答案。总结式的整合课,主要用来复习巩固延伸,可以了解学生对本目标知识点的熟悉情况,便于做系统的查漏补缺。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笔者设计了文言文课文的总结式整合课。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设计,因此笔者也设计了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并举的整合课。用希沃白板设计小游戏,考查学生对重要字词的熟悉程度,以此总结文言文字词意思需要结合语境来确定。利用多篇文言文人物言行的对比,明确追求高尚志趣品格的人文主题。并用课外文言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拓展延伸。以此达到回忆、巩固、总结、拓展的目的。
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好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笔者上本单元总结式整合课时,为了明确文言文的字词意思需结合语境来确定,笔者用小游戏进行总结,并让学生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在四个义项中选出最符合本篇文章意思的一个。在明确人文主题时,笔者这样引导:《〈孟子〉三章》是议论文、《愚公移山》是寓言、《周亚夫军细柳》是人物传记,它们文体各不相同,但老师发现,这几篇文章的人物都有异于常人的观点或者行为,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一般人总认为国家之间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军事实力,但是孟子认为施行仁政才是取胜的关键。请同学们找出其他几篇文章中人物异于常人的观点或者行为。
《富贵不能淫》一般人认为大丈夫是有权有势的人,而孟子认为大丈夫是有仁礼义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般人总是希望安逸的环境,但是孟子却说忧患让人生存,安乐让人死亡。
《愚公移山》面对大山的阻隔,一般人会选择搬家,但是愚公卻选择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面对君王的慰问,一般军士开门欢迎,君王“直驰入”,但是周亚夫却选择按军纪来对待,君王“不得入”。
这样设计,其实就是以一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了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为学生感受人物高尚的志趣和品格铺垫。
笔者接着提问: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异于常人的观点或者行为呢?请同学找出原因,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的。可以小组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来论证大丈夫应该遵循仁礼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的观点,我们发现孟子的人生理想(志向)异于常人。
《愚公移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愚公为了子孙后代,无私奉献的品格。
《周亚夫军细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恪守职责,严明军纪的形象。
从文章内容的回忆概括,到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概括。
笔者再追问:这三个人异于常人的观点和行为的背后有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呢?
他们都有高于常人的人生追求。
从异于常人之处延伸到高于常人之处。
笔者认为,在总结式整合课中还应该有能力和情感的拓展延伸,因此笔者设计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在陌生的古诗文中分析杜甫形象。并且让学生在当下社会中寻找高尚志趣品格的人,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鼓励学生做一个志趣高洁的人。
课本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人的佳作,在教授文言文时,不仅可以需要讲解文言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应该讲解写作技巧。笔者上第六单元整合课时,以一词多义为一个语文知识点,明确文言字词的含义须结合语境才能明确。讲解文章时围绕着内容、技巧、情感,这是一篇文章阅读三个要素,在写作时,这同样是基本的三个要素,以情感为灵魂,内容为骨架,技巧为血肉,才能构建出一篇丰满的文章。
总结式整合课,主要有助于总结单元课文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巩固知识,对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有更高层次的理解,结合恰当的课外文本进行提升,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起到复兴巩固提升的作用。
三、过渡式整合课
将单元整合课放在单元课文教学中间的,笔者称之为过渡式整合课。过渡式整合课可以放在单元中教读课文之后和自读课文之前,以教读引导自读,先总结再运用的课,让学生有阅读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过渡式整合课,可以在一节课中既归纳方法,又直接运用,获得反馈,是高效的教学方式。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都是散文,可以运用前三课的总结,给予学生《昆明的雨》的自学启示。
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需要了解一般散文的特点,明确阅读技巧,也要了解不同风格的散文。这个单元设计过渡式整合课,可以在学习《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昆明的雨》,实现教读到自读的过渡。让学生回顾学习前三篇散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如抓住文中的人或物,明确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抓住标点、字、词、句,品味语言和情感,让学生自读《昆明的雨》,看看是否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再去比较不同散文,以此进行类型和方法的归类。得出阅读一般散文的阅读技巧,散文阅读要明确情感,明确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明确作者的语言特点,而情感、技巧和语言是交织的,需要在朗读中品味。
散文阅读是现代文大阅读的重头戏,散文单元的学习,是有效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契机,从不同的散文中去归纳相似的阅读技巧,并马上运用,可以提高一般散文的阅读能力,而不同的散文又有各自的特点需结合方法品味其特色。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总结巩固又具体分析,才能有效提高散文阅读能力。散文一定要品味语言,这就给我们写作的启示:语言需要精雕细琢。字词句甚至标点都需要琢磨,情感真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优美,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过渡式总结课,适用于在单元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类文体阅读技巧的总结,并将总结的方法运用到同一文体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及时指导。从个别到一般再到具体,在总结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有效地提高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整合课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整合课也可以运用在同一单元的学习中,以教学目标为原则,以立足于学生,着眼于阅读,指向于写作为要求,从有限的课内文本,无限的课外文本中,整合出一条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爱书、庞爱莲、张修竹、田志鹏.发展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贺琳杰.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段华明.初中语文主题式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汪子宁.统编本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优化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7]孙凤霞.以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J].中国教师,2019(06):105-108.
许云彤,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