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县传统窑洞民居文化保护之我见

2021-04-14任小娟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宁县庆阳窑洞

任小娟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文化馆,甘肃 庆阳 745200)

庆阳窑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先民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无需砖瓦,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劳动力于农闲之时挥镢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地窑庄子”。

陇东地区的黄土层堆积深厚,黄土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凉爽干燥、四季分明气候特点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庆阳四季温差较大,而窑洞内与室外温差在12摄氏度左右,所以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清代进士惠登甲赞美庆阳窑洞的一首诗道:“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2008年6月,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历史起源

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黄土高原地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地处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高原南部,东与子午岭,南与泾河与陕西省相接,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西峰区及正宁县相邻,马莲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

据考证,宁县窑洞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多处文化遗址中已有所见。史志记载:宁县窑洞为周先祖陶洞之遗风,周先祖公刘到古公亶父十代居于豳地(宁县及周边地区),凿洞为家。《诗经·大雅·公刘》记载,“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杜水沮漆是吾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可见,宁县窑洞文化受当时周族的影响着实不小。

2 窑洞特点

窑洞的营造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程序为选址、掘崖面、挖窑、箍窑。崖面通常为10--20米左右,挖成后可处理成波浪和䦆倒等纹样,处理窑顶时,可削成内地外高状,可使烟雾及时排出,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庄院分为崖庄院和地坑院。崖庄院依山依崖而建,修建窑洞庄院选址理念是“负阴抱阳”,避湿就干,避低就高。崖庄院属于明庄子,分为崖庄窑洞和架板式窑洞两种崖庄。崖庄窑洞只有一层窑洞,架板式窑洞依靠的崖面高,土层厚,粘性强,可掏窑洞2--3层,每层窑洞前面都留有一方空地,围墙成院,墙外是场,用于庄稼的打碾和晾晒。

地坑院分为半明半暗式和全暗式两种。半明半暗式出入方式为坡道,全暗式地坑院靠“洞子”出入(“洞子”就是修建时先按计划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挖一个长方形土坑,开一孔出入地面的通道,俗称“洞子”)。这类地坑院多集中在平原地带,一般在平地上靠人力挖掘地坑,深度为8米左右,长宽自由裁定,可四面掏窑,院内必须挖渗坑或渗窖,暴雨时防水防灾。窑洞的数量取决于崖面的长宽度,为了保证正中处有一只窖洞,地坑正面的窖洞数取单不取双,一般以最少能掏3孔窑洞为好。半明半暗式坑院多集中于坡坎地带,利用前低后高的有利地势,在高处一边削崖成壁,再开凿出窑洞,另一边低处与前面的地面保持一致,可筑栏围墙,开门出入。半明半暗地坑院与全暗式地坑院相比,水流畅通,不易造成水灾,而且光线充足。

窑洞深3丈-4丈之间,因为3丈为窑,4丈成洞,小于3丈则显狭小,大于4丈则采光欠缺,长与宽的比例在1:1:5之间,山墙上有高窗,便于通风采光、空气对流,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上窄下宽,横断面似尖桃形,设计结构科学,合乎力学原理,坚固、美观、耐用。窑洞内,可在临窗处盘炕以供人休息,在向内靠炕的地方筑灶以供烹饪,在靠窑壁的空处,置放桌凳、家俱。据测试,严冬腊月,室外温度为零下20℃左右时,室内可保持在零下5℃以内,可谓冬暖夏凉,四季舒适,湿润清静,故有“神仙地府”之美誉。

3 窑洞现状

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人已弃窑盖房,但仍有一部分人居住在“窑洞”中,其中有些是由于经济不宽裕,也有些则是不愿意丢弃这一“宝贝”。他们对“窑洞”大加修饰,用砖砌墙,瓷片贴面,安装钢门钢窗;室内用白粉涂壁,瓷砖铺地,窗明几净,并不比住房屋逊色,宁县窑洞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据调查,宁县窑洞25%坐落在塬面,而且大多数被毁庄还田,60-70%散布在沟壑塬峁区,而且大多数被遗弃。现在在平坦的塬面上几乎找不到像样的窑洞。也就是说,窑洞以及窑洞文化已经濒临灭绝的危险。

4 几点建议

窑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窑洞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最重要的是一部分。我们庆阳的黄土地是一片红色热土,窑洞是着红色的故事的载体,文化符号的标注才会是窑洞鲜活起来,保护窑洞就是保护窑洞文化,保护窑洞文化,就是保护古老遥远的农耕文化。

1)加强窑洞文化研究。要组织相当数量的专家队伍,加强对陇东窑洞文化的深刻挖掘整理和研究。

2)加强窑洞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处理好扶贫与窑洞保护的关系。在研究窑洞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较为完备的古老窑洞的研究保护,用实物承载文化,用文化作证实物。

3)形成窑洞旅游文化产业。寻找居民群落,构建非遗文化“超市”,有丰富的文化符号窑洞我们记忆中的窑洞,望得见窑洞,记得住乡愁。

保护窑洞文化必须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村旅游文化相结合,让窑洞极其窑洞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加强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使其为乡村振兴服务。

猜你喜欢

宁县庆阳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甘肃宁县:果园防冻出新招 农民增收有利器
一件奇怪的事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