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路径探索
——以全州县为例

2021-04-14唐蔓贞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全州县全州技艺

唐蔓贞

(全州县文化馆,广西 桂林 54150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要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广西桂林市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将非遗与旅游融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全州旅游的文化内涵与魅力。

1 全州县旅游资源概况

全州县位于桂林市东北部,地处湘江上游,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全州县历史文化悠久,以“地灵人杰川秀,物华天宝五谷丰”而著称于世,全县总面积4021.19平方公里,辖9镇10乡,总人口82万人,是桂林市行政区规划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是桂林市域副中心城市,又是桂北湘南的物资集散中心,是“中国金槐之乡”。全州现有3A级景区三家,即桂林国际茶花谷旅游休闲度假区、桂林湘山酿酒生态园景区、全州县炎井温泉;4A级景区三家,即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林全州县湘山·湘源历史文化旅游区。此外,还有天湖景区、三江口、龙岩、安和龙井生态旅游区、古井农庄、井源山庄、雅文睿丽庄园、荷花山庄、上乐园山水农庄、绿岛山庄、万福山庄等一批景区、山庄。

2 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全州现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6项,其中自治区级5项,分别是全州渔鼓、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全州民间剪纸技艺、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市级21项,分别是哭嫁歌、全州民间小调(柳柳歌、苏柳歌、满江红等曲调)、喜丧吹打乐曲、寿佛的传说、豆豉制作工艺、东山瑶自制酒饼药、五香豆腐干制作工艺、乌饭制作工艺、禾花鱼干制作工艺、古水车制作工艺、东山瑶族服饰、贡品禾花鱼、湘山寺香会、上梁仪式、丧葬十大仪式、东山两头扯婚俗、全州传统节庆特色小吃制作技艺(水牛花粑粑、年花梗梗、年粑)、师公舞、王氏中医正骨疗法、全州金槐茶制作技艺、打社火。

3 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现状

目前,全州已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归纳与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方式。

1)民俗节庆活动式。民俗节庆活动式主要是政府、景区、社会组织等团体在文化遗产日、中秋、国庆、春节等传统节假日进行展演、展示。如在春节期间,举办剪纸活动,邀请渔鼓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演唱渔鼓、民间小调等;在政府举办的全国丰收节上,举行特色非遗展示,将醋血鸭、红油米粉、豆豉、东山瑶自制酒饼药、五香豆腐干、乌饭、禾花鱼干等复议项目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展演营造节日气氛,吸引海内外游客到全州体验民俗。

2)场馆景区式。场馆景区式就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当地历史相结合建立场馆、景区,以展示牌、多媒体、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项目体验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如湘山酒厂建立湘山酒酿造技艺展示馆,展示酿酒技艺;在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展示全州民俗及相关物品等。

3)旅游商品开发式。旅游商品开发式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或作品通过一定的包装和设计直接销售给旅游者。目前主要是醋血鸭、禾花鱼、湘山酒、全州豆豉等。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文化的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参与性等特性,可以满足旅游者体验不同文化、体验差异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对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能有效促进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1)“非遗”可以丰富旅游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生产方式、节庆、传统服饰、民间技艺、音乐、戏剧、曲艺、舞蹈、医药、美术等。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既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不被淘汰,焕发出新的活力,又能打造出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所衍生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

2)旅游为“非遗”提供传承保护空间。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大部分已被新的生产方式代替;城镇化让一些手工技艺类、民俗类、歌舞曲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非遗”传承人缺乏社会认同,公众参与职业传承的热情不高,“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和互相渗透,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出路所在,旅游以文化体验为动因,在对“非遗”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可以恢复“非遗”的表现形式,重新赋予“非遗”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非遗与旅游的融合,通过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为“非遗”提供保护经费;游客零距离地接触、感受、了解“非遗”,能增强他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并激发“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积极性。

5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路径

1)将非遗场馆和设施融入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参与指导和建设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非遗场馆和设施,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创新体验、加强互动、彰显魅力,推出一批网红非遗空间,将其融入旅游线路。目前,全州旅游路线主要有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为主的红色文化游,以湘山寺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大碧头、炎井温泉、天湖为主的度假休闲游。可以建设桂剧传承基地、禾花鱼养殖制作展示中心、湘山酒展示中心、红油米粉体验中心等,将这些非遗场馆融入到旅游线路中,让旅游业态更丰富,更有文化内涵。

2)将生产性非遗衍生产品变为旅游产品。非遗项目涉及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以及杂技等。这些项目可听、可看、可穿、可戴、可用、可赏、可尝、可医、可健、可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可通过举办非遗进景区演出、“乐享非遗”等活动,推动将非遗衍生产品变为旅游产品,融入旅游活动中,促进游客亲近非遗,同时带动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传承非遗和创新非遗作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如在大碧头景区内开辟全州非遗体验、展示区,将剪纸、醋血鸭、红油米粉、全州特色小吃等进行展示、售卖,让游客参与体验;在景区内不定期举办民俗展示、地方艺术展演等。

3)将非遗元素和非遗学习实践融入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将非遗元素融入民宿、酒店、乡村景观、旅游景点建设中,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在景区开展非遗传习和传承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

面对日益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我们既要认识到旅游的特色和价值,同时也要不断创新,积极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全州县全州技艺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与时俱进再同窗—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老年大学校歌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