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

2021-04-14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学类汉语言文学

王 宇

(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汉语言文学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内涵,无论是教育与学习方面,都需要极高的文学修养。但在高职学校当前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选修课建设中存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需人们予以合理解决。但从本质上延展,人们需要深化认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 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也是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汉语言蕴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汉语言文学类的课程来提升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出综合文化素养过硬的人才,一直是高职办学的目标与方向,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更加容易的在社会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足。

2)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课程能够满足高职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教育始终是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的,其目的是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充实精神世界、提高个人修养、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作用。

3)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这门选修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从而充实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而思维去判断一些事物。当然,学习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可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能够保证理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健康愉快地成长。

2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现状

高职教育应用性、功利性、社会性的属性导致类似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减少甚至缺失,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浮于表层,很少有代表性的、可复制性的、可推广性的研究成果。综观高职院校当前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性质认识不清。课程性质主要是说明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性质是教学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它影响着课程的作用、发展路径以及应用。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被认为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是教师学时量和学生学分数的补充。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时代需求相脱轨,造成课程建设的局限性和被动性。

2)课程设置定位与目标偏颇。在课程设置理念上,未能始终把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视野高度,未能形成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表现出功利性、浮躁性,存在着服务于就业的痕迹,课程建设始终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向纵深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这一类选修课是出于这样几个角度的考量:对于学校,丰富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了学生有更多的选修课可选;对于教师,增加更多的课时量,既可以满足职称评聘还可以提高课酬;对于学生,很多的学生不是为了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为了修满学分,可以顺利毕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出于自己的爱好。

3)课程开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学校在开课之前很少经过对学生的需求调查,也没能经过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一般是教师提出开课的申请,学校审批同意,即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通常都是被动的选课。缺乏对课程开设的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的研究,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社会时代的需求脱节。加之多数高职院校对公选课的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监控评价管理,任课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积极性不大,最终使得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3 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路

1)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要有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课程标准。对于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价值,发掘课程对于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价值。在课程开设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课程目标。扩大课程的教学范围,如引进文学艺术、国学经典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实用性。重新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和技能技巧。根据课程的知识侧重点,对于课程的教学进行细分,针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匹配合适的教学内容。

2)注重学生学习意愿。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诸多形式,针对学生的爱好及兴趣点添加课程内容。同时,为了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学校也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给学生详细地介绍课程内容和优势,用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来引导学生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特长进行培养,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更有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才会促进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和完善。

3)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为了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后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这就对于教师自身的要求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再为了只是完成课时,要保证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针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实用的语文技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力。

4)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主要是通过课程来考察的,所以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考察,注重学生平常的学习,改变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要扩大考核的范围,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考核。如通过报告、演讲比赛、辩论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考核范围方面,可以针对教师对于学生评价、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可以列入考核范围之间。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的采纳听取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于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完善,让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程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 对性。

4 结束语

汉语言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给予人们的心灵抚慰,高职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重视和不断优化,都将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高职院校汉语言学类选修课的建设,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猜你喜欢

文学类汉语言文学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文学类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