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构建“一体两翼双融合”的育人模式

2021-04-14张龙梅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思政

张龙梅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提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德育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

1 “一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重要的手段。课堂是以“课程思政”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舞台,更是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在新时期,随着校园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迫切需要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此,我国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充分强调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重新界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理念是解决“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分离的积极尝试,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效整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力,即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渗透,同向同行,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努力,增强教育的协同效应。

2 “两翼”: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为两翼

为此我们提出从理论上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为两翼,将“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深度融合的“一体两翼双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三全育人”大方向和优秀人才培养方向,坚持德育第一的原则,坚持基本国情,着眼于更高的历史站位,更新教书育人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素质,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师比专业教师更有发言权,因为思想政治课注重价值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和关注度远远超过了思想政治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可有可无”的,用大量精力和时间学好专业课。因此,要结合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优势,集聚更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德育的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1 落实德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道德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育”是树立和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德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自古以来,德才兼备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德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美德不一定是才能,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德行,他就永远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人。

德育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高校是德育的主体阵地。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形成以教师为德育引导者的全面立体的教育格局。要始终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通过教学进行德育,充分发挥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

2.2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为了避免现实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脱节,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使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育人、相互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以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价值为己任,以培养“红与专、德与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共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德施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地承担起历史使命。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坚持以德育为基点,开展相关的专业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以知识的真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以理性说服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 素质。

2.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衡量人才的标尺,也是教育和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它包括四个方面: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规律、有层次地发展。从最初的物质需求到先进的精神需求,从低水平的温饱到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需求的不断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指个体差异化偏好和意志的解放,体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尊重和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这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保证。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不是孤立的,与一切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社会关系。它既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需要。

3 “双融合”: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融合的实现途径

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想政治教师具有更多的教育经验和优势。一方面,在知识方面,能够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了教育对象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具体实际情况和特点。由于专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除了自身的课业和科研工作外,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师的帮助,在团结协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1 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它实施的有效性备受关注。要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疗效”,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形成教育共同体和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但专业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提高,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整体效果。

3.1.1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提高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教育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指导实践。只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只有高度的认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1.2 完善专业课教师考核激励管理制度

专业课堂的育人效果的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来检验和填补空白,让专业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励他们改进。当然,无论是考核还是激励,都要形成规范的制度来推进。

3.2 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因素融入专业教学

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因素融入专业教学。另外,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功能,实现全课程教育,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是实现协同教育的正确途径。

3.2.1 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寻找切入点

课程思改要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开发出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把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实行“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和提高。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价值观不同,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和分析,找到具体有效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人格。

3.2.2 思政因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当今大学生渴望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他们对简单的说教不感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避免空洞说教,将思想政治要素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需求,使学生乐于接受。在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注重如何巧妙地将思想政治要素融入教学,使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育 效果。

3.3 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互助合作

从课程思想改革的角度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育人,必然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升华情感,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持和智力支持,双方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3.3.1 思改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

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专业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顺利实施教育理念。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帮助专业教师正确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3.3.2 专业教师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知识支持

专业教师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后,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将所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这是对专业教师知识转移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贯穿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它不是机械嫁接,而是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为背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课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