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市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及前景研究

2021-04-14刘国鑫杜佳璇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康养旅游业

王 玉 赵 醒 钟 玲 刘国鑫 杜佳璇

(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 打造国际康养旅游胜地

1.1 发展康养旅游业的客观条件

攀枝花位于四川的西南地区,气候独特,属南亚热带亚湿润气候,所处的河谷地区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9度至21度之间,全年无冬,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在10度以上。2010年攀枝花城市森林覆盖率、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这3项指标已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标准[1],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国家标准,而当前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六十,攀枝花是个天然氧气制造中心,空气中有被称作长寿素的“负氧离子”,非常适合老人来此过冬养老。此外,在政府重视与不断地治理下攀枝花近年来空气质量逐渐转好,长期位于四川省空气质量良好的城市前列,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在近五年连续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在2016年达到百分之百。凭借这一优势可以在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康养。

1.2 康养业现状与可发展性分析

1)目前康养业发展状况。2018年10月,四川金杯半山集团在攀枝花市米易县建设的米易东方太阳谷国际大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康养为中心联动农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同时辐射全国致力打造一个“太阳谷”;2019年7月,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项目开工仪式在盐边县红格镇举行,计划以“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为发展战略,凭借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打造国际化温泉度假中心。此外,还有阿署达花舞人间、金沙画廊度假区,鱼米阳光康养基地等,但这些已有的、刚刚发展的康养业还很零散,没有实现全面联动性发展。这是劣势也是优势,一方面它们为进一步打造国际康养旅游胜地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们也为实现打造联动性,全域性的康养胜地留足了提升的余地。

2)攀过冬人数。历年都有老人前来攀枝花过冬,2017年来攀的“候鸟老人”已达15万人。近年来,来攀过冬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数目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国外游客前来度假和康养。康养业正在朝全龄化、全域化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说明进一步打造国际康养胜地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攀枝花目前医疗设施情况。攀枝花就医疗资源而言,全市共有6家三甲医疗机构(分别是中心医院、攀钢医院、五医院、三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医疗设施欠缺,与日益发展起来的康养业不对等,但随着 “5115”工程的推进,“康养+医疗”的发展,攀枝花医疗水平和设施这一块短板会逐渐得到补足,为打造康养胜地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4)地形地势、交通的局限与解决。攀枝花地势复杂,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等劣势对发展康养业造成局限。2019年,康养业作为政府目标被提上日程,在 “一核一带三谷”指导下 ,康养旅游功能配套会逐渐完善,例如:完善宾馆酒店、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开通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旅游小镇的旅游专线等,在政府鼓励下,康养业发展的面临的瓶颈局,尤其是交通线路、停车场设施等问题将被较好地解决。

1.3 康养业带来的益处

攀枝花一直以来凭借铁矿、煤矿等著名,对外的名片是工业城市,而如今在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这座工业城市也应该凭借独特的气候面向全国打造属于自己对外的新名片。康养业是攀枝花选择发展的一个好的、有前途的方向,发展康养不仅利用了冬日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气候,丰富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而且对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带动周边区、县、村发展,创造新的产业价值,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改善民生。

2 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卖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深化和拓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攀枝花如何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提升特色文化竞争力是攀枝花需要关注的。

2.1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初具规模

攀枝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共有43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占86.7%,42个少数民族中人口13.93万人。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婚礼,苗族的舞蹈及其丰富的民间传说,习俗,特色美食等,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当地彝语意为“美丽”的阿署达村,历史上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庄上村共同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些年来,攀枝花市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当地的民族建筑风格同地域民族风情化,兼顾资源利用,把生产、旅游与产业相结合,将民族风情文化欣赏、生态农业观光、山野健身、农耕生活体验进行有机统一,使生产、生活、科研、休闲融为一体,使游客亲近自然,尽享生态环境之美,增添了该区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2.2 三线建设文化深入人心

攀枝花市是建立在特色历史条件下的资源型新兴移民城市,是国家三线建设的必然产物 。由于历史性的发展,三线建设文化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将这种文化植入于旅游发展中,也正是攀枝花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花城新区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收集了江泽民,彭德怀,钱敏等同志三线建设时期文物,吸引了当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游览参观。在很多旅游景点中,也已然销售了附有三线建设优质文化的旅游产品,展示宣传攀枝花优质三线文化的产品形象。

2.3 特色文化附加值较低

攀枝花特色旅游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特色旅游产业链比较短,特色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攀枝花需要就特色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积极推进加工业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提升文化效益与旅游产品附加值。旅游产品附加值低会极大的浪费加工业资源,不利于将产品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2.4 特色旅游文化发展有待提高

攀枝花当下的特色旅游业面临着宣传不到位,某些少数民族旅游村址交通不便利,与当地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必须要提高宣传力度、深入展开文化同旅游业的课题研究、以示范处理对提高当地居民和外来旅客人数的研究;重点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同当地自然风景结合,之后以此为基础,持续延伸到其它特色文化当中。

综上所述,当下攀枝花少数民族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品品牌,也将当地旅游业有效的拓展。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面临着特色旅游文化宣传不到位,交通不便利等问题,需要攀枝花市积极的解决相关问题,为特色旅游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3 攀枝花发展旅游业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交通条件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道路条件来看,攀枝花市车行道宽度基本上以7,12米宽的道路为主,约占攀枝花市区道路总长的52.7%。一些主要的干道目前宽度在15米左右,至于宽度在20米以上的道路目前基本没有。

道路通行条件比较差。在各大区域内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全市面积的88.38%。市域最高海拔4195.5米(盐边县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区平地镇师庄)。」

多数道路宽度较窄,坡度大,转弯半径小,对于机动车通行极为不利,机动车流被压缩到有限的几条通行条件较好的道路上,使得道路流量高,甚至出现拥堵的情况下找不到分流的道路。

攀枝花市的越江道路交通分布不均匀,南北越江交通的需求日益增大,由于缺乏道路系统,尤其是连接桥梁的道路,各座桥梁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对较远,导致其交通分布不平衡。

攀枝花市交通方式单一,目前交通工具较少,还不能满足广大地区游客想来攀旅游的需求,对于偏远或者交通不便的地区的游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要解决攀枝花市的交通问题,首先要加强航空保障能力建设。新增航线航班,旅客达到30万人次以上。实施保安营机场喻家坪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完成新机场选址咨询和气象观测等工作,力争机场迁建纳入中国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完成通用机场选址咨询报告。

其次,加快建设高铁和区域高速路网。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全力争取攀大(即大理)铁路按照不低于25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规划设计、攀昭(昭通)铁路按高铁标准纳入“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攀盐(凉山盐源)高速公路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质开工建设宜(宜宾)攀高速公路宁南至攀枝花段主体工程。铁路和高速公路完成年度投资26亿元。

最后,加快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加快炳三区至报社隧道工程等市域交通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投资7亿元。启动城市立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提升国省干线路网和县域交通水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解决边远乡镇通行难问题。

3.2 空气污染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3.2.1 近年来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攀枝花市的环境质量监测从1971年开始,攀枝花市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其首要污染物近几年来均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或可吸人颗粒物(PM10),工业排放的废气是全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集中在弄弄坪与河门口两个片区,其排放总量超过全市总量的90%。人为源的贡献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仅占10%左右。攀枝花市每年的超标率较高,即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天数较低。

3.2.2 造成空气污染因素分析

攀枝花市环境空气污染除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以外,还与攀枝花市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和地形有关,是诸多因数共同影响的结果,且环境污染的程度主要与排放源源强、地形条件和气象因素等密切相关。针对攀枝花市而言,排放源主要是攀钢几大厂矿、几大能源和建材等的工程实施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攀枝花市气候独特,属南亚热带亚湿润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降雨少而集中,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等特征。所以在冬季的时候,污染相对较重,而在夏季的时候,由于雨水的冲刷和风向等原因,使得污染比冬季轻。

攀枝花市污染物排放的地理区域分布,与工业的分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些片区是钢铁钒钛冶炼、加工的主要区域,同时伴随着还有焦化、提钒、耐火材料的生产;其他部分地区也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工厂过程,浓烟(灰,黄,白)大量飘积在空气上方。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原本冒着小股白烟或青烟的烟囱,排放量骤然增加,浓浓的白烟、淡黄的烟、淡黑的烟,一股股从烟囱里喷射而出,置身于钒钛高新区,原本抬头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不一会儿就被排放的烟雾遮挡,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刺鼻气味。

3.2.3 解决空气污染的相关措施

由于以前攀枝花市的发展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新世纪我们就应该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意味着环境污染发生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它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且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对小型的、破旧的、相关指标不合格的工厂进行废弃处理,而且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当尽量多使用清洁能源来减少空气污染,而对于工业污水、废水排放的处理应该在检验指标合格后才允以实施。

攀枝花市现有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大气空气污染物和颗粒灰尘,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若能大量削减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改善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最简单、最直接、最快速的办法。但其实施起来,需要政府部门作出相应的文件说明和支持,比如以下几点:1)环保主管部门应教育和敦促各企业主改变营运理念,增强环境意识,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保护攀枝花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出发。2)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管理,强化污染治理,力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有污染废气排放却没有环保设施的企业,针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促使企业加快污染治理的速度与力度。3)进一步加强各企业除尘设施的监管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一般企业都安装有除尘设施,但是一部分企业的除尘设施是用来应付检查的,很少用到实际上。对把治理设施作为应付环保检查的企业,环境监察部门应重点突击检查,每抓住一次就重罚。对于使用清洁能源,应当尽可能进行推广,提高人民环保意识。

环境优美之地,才尽显旅游价值。大自然是美丽的源泉,是美丽的代表,不论是山水的自然美景,还是人文景观、文化内涵,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们流连忘返,也可使人们心情舒畅;优美的环境,也是多少文人墨客才艺的思想源泉。人们通过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游览名胜古迹,享受大自然原汁原味的美景,从而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天然的环境最能激发出让人们愉悦的状态,绿色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领略自然的机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环境的保护力度。为了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欣赏这锦绣山河,就必须要在从事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开发保护两不误,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一个能吸引众多游客的旅游胜地,必然是风光秀丽,绿色自然,不曾或者极少受到过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精神和心理的。

4 结论

加快攀枝花市旅游业发展,是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的结晶。攀枝花如何发展旅游业,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所有员工之合力,在长期运营中取得社会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攀枝花品牌,从而实现攀枝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目前攀枝花市的旅游开发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同时这也是攀枝花地区的康养旅游、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应最大限度突破交通等因素对攀枝花旅游发展的局限,把当地特有的民族视觉因素融入到旅游商品设计中,注重自然环境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结合,搞好旅游生产力布局,科学地划分旅游功能区,促进攀枝花市区域内旅游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从而探索出一条利于攀枝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各体系之间的联合运营,通过多种合作途径,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攀枝花旅游的知名度。比如与周边各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高攀枝花市的社会知名度或与攀枝花各大高校合作,建立大中专学生消费群体。

最后,应该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并让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结合,吸引社会关注度。通过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吸引全国甚至国内外的游客到攀枝花来享受自然风光。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康养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旅游业
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