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高校社团建设优化策略

2021-04-14包雅玮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团成员建设

包雅玮

(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问题提出

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强调,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通过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既可以丰富青年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出明确规定。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制定《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大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新时代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新要求,这对于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对社团的建设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多样化的社团类别,越来越受到高校甚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是保证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并充分发挥高校社团育人功能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高校社团的研究集中在高校社团的内涵、类别、功能、发展创新等方面。近年来关于社团建设,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学理、新媒体环境、问题与对策、发展与创新等不同视角,有各自研究关注的重点。有研究从需要层次理论[1]、心理契约视角[2],探讨大学生参与社团的需求满足和组织认同感。也有研究从社会发展理论来解析高校的社团发展,如朱飞认为,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社团的发展困境来自社团内部以及社团与外界的互动障碍。[3]丁建洋认为,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基础。[4]林伟雄从社会学视角解读高校社团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5]杨明娇认为,公民社会角度下社团潜在的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养成,提升了素质教育质量。[6]不少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社团的问题,提出协同发展、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如孙聪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思想错位、自主权缺位、资源分配不均、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引入协同治理理论,提出落实学生为本的外部治理理念,构建合理规范的社团内部治理结构。[7]王佳晨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提出需要构建互动畅通、平等协商的治理、沟通、参与治理制度。[8]刘宇昊强调民众自治组织和第三方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下发挥独特的优势,推广学校、学生社团、学生群体多方共赢理念。[9]魏星等认为,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创新必须从顶层设计、治理体系、队伍建设、活动质量、阵地管理等方面协同推动。[10]同时,高校社团的教育作用也是研究的重点。陈必华从教育认同视角认为,高校社团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重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道德使命感,为学生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桥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1]汤程桑认为,要在创新教育中发展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2]刘磊等认为,高校双创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在共同目标、供需互补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耦合的可能性,但目前仍存在耦合程度偏低、源动力不足和作用不突出等问题。[13]此外,国内研究者更重视高校社团发展中的思想政治导向。程波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高校社团发展,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团建设工作的融合,通过坚持主流思想引领和推行社团导师制,不断优化社团发展结构。[14]杨梅等基于组织发展研究高校学生社团,提出“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组织目标。[15]罗英华等基于受众理论视角,从社团定位、目标、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研究生社团发展策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明确研究生社团的定位;在研究生需求基础上明确社团建设的目标;在社团管理上,坚持自主管理和宏观指导相结合;育人为本,大力发挥研究生社团的育人作用。[16]

综上所述,高校社团建设既是实践性问题也是理论性问题,关于高校社团建设的学理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传播学等基础学科,学界总体认为,相关理论或者视角视域与高校社团建设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随着实际运用探索的深入,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高校社团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逐渐显现,涉及的理论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心理契约理论、学生发展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教育认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众理论等,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见。在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研究高校社团建设优化策略,为高校社团建设的学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马克思人本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与价值实现,从人的属性角度看,马克思人本思想不仅发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更发现了思维属性的重要作用。主张“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人本思想可以作为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人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活动的理论前提,大学生在社团中展现与实现自我。

三、研究方法

在“目的性抽样”原则的基础上,研究的访谈对象从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5所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中选取。对53位不同年级、不同社团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访谈。对每位访谈对象进行平均1个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同时根据每位访谈对象的特征和回答进行追问或者增减不同的访谈问题。访谈对象有社团社长、社团主要学生干部以及普通社团成员。访谈对象有目前参加1~2个社团的;有曾参与多个社团,目前在一个社团或全部退出的;也有一直在社团发展的。访谈过程中引导受访对象介绍参与社团的需求动机、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的目标定位、教师的指导情况等。

四、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困境

1.目标定位不清晰,利益化色彩浓重

高校社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教育目标或活动目的不明确的现象。由于缺乏规范的社团章程(包括社团类别、宗旨、成员资格、权利和义务、组织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负责人产生程序、章程修改程序、社团终止及其他应由章程规定的相关事项),导致社团教育发展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完备系统的社团教育目标、规定和计划作为参考,社团安排的活动趋于形式化。尽管社团活动外部看起来五花八门,实质上社团内部组织结构零散,社团成员参与盲目,缺少社团集体决策和指导教师的指导,重娱乐轻教育。一些社团活动项目的开展存在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爱好、完成指导教师任务、应付社团管理部门审核等现象,如举办诸如“王者荣耀大赛”“校园模拟情侣”“校花校草选拔”等活动。运用传统的趣味游戏的方式,活动载体形式不够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C1谈到:“我们社团在学校专业类社团中属于规模比较大的社团,在新学期迎新活动结束时统计有社员200人左右,大一的时候组织过两次专业类的竞赛和实验室观摩活动,近两次组织的活动都是单纯娱乐类,我能感觉到有一定比例的社团成员最初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在减退。”少部分社团存在以活动的社会效益、媒体报道的刷屏阅读量、商业合作的赞助费用额度等作为社团考核主要指标的现象,社团主要活动的策划与开展难以满足成员的实际发展需求,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目标也难以实现。D2说:“我因为兴趣爱好加入社团,后来社团特色与活动主题不鲜明,参与活动就会感觉没什么意思,慢慢参加的次数少了,后来就不参加了。”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忽视个体体验

目前,许多高校社团成员的新生力量主要通过秋学期初的纳新,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加入任意社团,缺乏严格规范的选拔机制,导致社团成员的素质层次良莠不齐。C4说:“我们社团想进入比较简单,跟社长说声就行,有的时候申请表都不需要填,固定的一些人负责活动的策划开展,有时候觉得有你没你都一样,我觉得我们社团在管理上真随便。”社团成员的个性需求很难通过社团活动达到高比例满足,反而出现“自上而下”的倒挂模式,社团活动由老师制定,学生参与执行,“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机器,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没有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育体系,远离了主体发展的需要”[17]。A1说:“到了高年级,每个学生的想法又不一样了,我觉得有的想法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当然随着同学们有的复习考研,有的考虑出国留学,参与社团活动就越来越少了,这也挺正常的吧,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社团活动中“主体”地位缺失,忽视社团成员的个体体验,社团成员的自主潜能没有通过活动前的自我策划、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和活动后的总结凝练被充分激发,社团发展规划和社团活动开展难以达到对社团成员的教育效果,导致社团成员逐渐缺乏兴趣并对社团的发展失去信心。A2谈到:“我现在面临就业,目前多考虑一些毕业后的事情了,社团事情就慢慢交给学弟学妹们处理了,我基本不参加了,但是社团有什么大事也还是会征求我的意见。”

3.教师“促进者”角色缺位,缺乏外力支持

在社团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把握社团发展方向,加强社团成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社团日常管理,参加学生社团相关活动等职责。但当前高校为社团配备的指导教师专业度不高,也没有明确的工作量认定,加之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大多社团指导教师是教有余而为之,在社团管理和社员教育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充足。B1谈到:“虽然说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但我从加入社团以来,老师亲自参加我们活动并不多,我后来做了社团负责人,有机会到老师的办公室审批活动签字或者打电话请老师指导,其实除了讲座之外,一般社团成员和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的管理制度、成员构成、基本章程与发展方向把握不充分,教师专业的指导与支持的缺失,不但会造成社团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领悟不清晰,专业知识把握不到位,也很容易导致社团活动偏离应有的组织和管理正轨,造成社团成员思想意识出现偏差。当前高校对社团活动场地的提供、活动经费的支持、建设资源的投入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C3说:“现在学校加强了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也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文件,但是相对于社团的发展需求,我觉得学校在硬件的投入上不够,特别是场地的问题,一些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周三下午和周末的活动提前一到两周借器材都不能得到保障。”

(二)对高校社团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1.理解“人的本质”是社团建设的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8],人的本质只有在主动劳动和实践过程中才得以体现。马克思人本思想在高校社团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打破对传统社团管理模式的认知。人是中心,所有的管理方式都要展示在人的本质上,高校社团规范化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更好地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在社团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社团中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都能体现,实现社团学生能力的最优化,有效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2.把握“人的需求”是社团建设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把马克思人本思想贯彻于高校社团管理的内容中,有助于社团制定科学合理的内容需求,自觉将社团成员的需要、尊严、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尽相同,针对个人发展需求给予差异性的指导和帮助,既包含了专业知识也涉及学习方法、思路以及时间规划等方面。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高校社团建设,尊重学生个体,实现性格塑造、创造力培养、兴趣提升、动机纠正、潜能挖掘等多方面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可以为社团成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有助于开拓社团成员视野并丰富其专业和文化素养,培养成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高校社团成员培养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自我价值,推动社团成员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3.实现“全面发展”是社团建设的目标

人是社会的主体及历史的创造者,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马克思强调发挥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及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思想落实到社团建设目标,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社团成员。根据高校学生社团实际情况,围绕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将“全面发展”的目标纳入社团建设体系中,有助于高校社团挖掘社团文化内涵,凝练社团特色,形成社团品牌。围绕“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集思广益、开展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社团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还能促进高校社团文化多元多样。社团建设根据其差异化定位完善建设理念,明确社团成员分工,既有助于打造社团品牌,也有利于提升社团的影响力。顺应新时代发展开展思想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载体的育人价值。

五、对策与建议

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基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取向,要重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想法,尊重学生的兴趣、个体的差异,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促进高校社团建设的优化。

(一)明确“全面发展”目标,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机制

在高校社团建设中,要实现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机制。高校社团建设应有清晰的目标,将社团成员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团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开展。

首先,加强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具备条件的学生社团原则上应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团支部,承担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社团重要事项等职责。其次,注重社团成员政治素养的养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性、主动性及导向性。再次,高校社团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社团的特征和资源,开展富有社团特色的品牌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富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人。如体育类社团在加强社团成员体质训练的同时,也要强调努力拼搏、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实现体育精神的迁移价值。最后,高校社团应有配套的社团组织结构和社团管理机制。精简优化的社团结构有利于挑选出优秀的社团负责人,保证社团各项制度的高效实施,当社团发展方向与教育目标出现偏差或社团成员思想意识出现困惑时,负责人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调整,要实行年审制度。对运行情况良好的社团,给予适当的表彰激励。对年审不合格的学生社团提出整改要求。若有未按规定注册或政治导向错误、开展非法活动的学生社团要依法依规取缔。

(二)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社团个性化教育内容

在高校社团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上,加强宏观指导,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开展工作中,应坚持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发展,满足个性需求。学生社团负责人候选人须政治立场鲜明、学习成绩优秀(综合排名须在班级前50%以内)、组织能力突出。学生社团负责人由校团委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提名推荐、公开选举、考察公示、审核批准等环节遴选产生。思想政治类社团和志愿公益类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应以中共党员为佳。

社团教育内容设计应按照学生需要分类进行。大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对大学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首次接触社团依据兴趣爱好选择加入,起始阶段对社团的文化、理念、特点了解不够,受到初、高中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社团成员处在相对被动状态,此时需要加强社团文化教育,让社团成员熟知并遵守社团管理章程,明确权利义务,强调自律意识,明确社团成立的意义和发展目的,促进社团成员快速融入集体之中。引导社团成员关注社会现实,正确判断社会现象,调动社团成员参与项目活动的兴趣。大学二年级后要教育社团成员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摆脱被动参与的状态,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勇于展现自我,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同时做好自我管理。注重发挥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训练建议,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保持兴趣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19]大学三年级后,社团成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快速发展,能较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趋成型,大多数学生面临从在校专业学习向社会就业创业的重要转变。社团活动内容的设计既要形式新颖,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又要从马克思人本思想出发,关注社团成员的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在教育内容设计中增加实践性内容。

(三)构建新型社团管理体系,发挥指导教师“促进者”作用

指导教师是社团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社团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与学生的接触和联系紧密频繁,是学生与学校有效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根据社团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对社团成员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成长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进行指导和规划,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参与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中,同时根据社团成员接受能力、掌握程度,通过因人而异的沟通促进社团成员的共同发展。

在马克思人本思想指导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有者,学习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通过提供资源和营造氛围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社团指导教师、社团管理团队、普通社团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体,是相互尊重、关注和接纳的关系。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并实现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构建社团指导教师与成员的新型社团管理体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施素质教育。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关心彼此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鼓励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通过提供资源,让学生决定如何学习。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与社团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热心公益事务,具有奉献精神并关爱学生。指导教师在高校社团教育中承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重要角色,他们要在社团教育指导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为社团成员的教育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提升社团成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选聘机制配强教师,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长效机制。按照个人申请、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指导教师库,并在教师库内选聘指导教师。鼓励高水平的两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指导教师。

(四)营造良好氛围,激发社团成员“潜能”

社团成员有自主学习的潜能,要以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倾听社团成员的价值诉求,尊重社团成员的人格尊严。首先,高校社团需不断完善社团考核机制,督促社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定期对全体社团成员公布考核结果。一方面,强化学生社团骨干评价激励。制定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学生社团骨干评价考核办法,建立以服务和贡献为导向的荣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骨干全心全意为社团发展服务,为社团成员成长助力,在社团工作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社团社员评价激励。对在考核中表现优异的社团成员提出奖励办法,对考核中表现较差的社团成员建立相应的沟通措施。考核机制的实行可以形成社团内部成员良性竞争意识,激励成员与社团同进步、共成长。其次,在社团建设中,高校可结合社团实际搭建各类平台,为大学生自我实现提供路径。如让社团参与承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子项目,给予社团充分的策划开展自主权,不但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社团成员个人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搭建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借助互联网、云计算、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增强其社团活动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包容与接纳,这并不代表对学生需求的盲目顺从,对学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不置可否。高校社团教育需重视价值观的引导,督促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规范的外在行为,适当的批评和否定对于优化社团建设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社团成员建设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