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策略思考
2021-04-14李侑峰
李侑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中华传统文化是全球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悠久文化,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人文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滋养、道德支持和价值支撑;[2]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3]。这就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实现提高和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经济的关系
社会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思想建筑,它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也就要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务必要以扎实稳固的经济基础为支撑,否则文化的发展难以为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也难以发挥。
1.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产生了市场经济趋利化、人伦道德滑坡等问题,还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冲突。在这样的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精神风尚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时认真贯彻落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理念,更加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爱国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渗透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发挥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推动作用,促进文化和经济和融合发展。
2.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海外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应以此为契机带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同时,叙述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声音、阐释好中国文化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
虽然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依然是世界主题,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存在,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还有加剧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各种各样的的西方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所冲击和削弱,在此情况下务必要抓好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固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要找出两者的一致性、共同性以契合点,实现两者的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一要牢牢把控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这根主线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统领和指导,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强化国内群众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和各种西化思潮作斗争;二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通之处充分展现出来,将之作为狠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武器,使意识形态渗透工作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拓展深入,不断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自豪度,牢牢占领住国内的思想文化舆论阵地,不给西方思潮留有渗透的余地。
2.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当前国际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深刻和复杂,围绕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斗争愈发激烈。故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时,就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谨防被外来文化所控制和操纵。要准确了解和掌握对象国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国体、政体等方面的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惠共赢的原则,在友好的交流中促成包容互鉴,有限地吸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益因素。同时,还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占据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有利地位,把控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方向,注重宣扬有益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使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对国际上涉及我国文化领域的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和指责,要有理有节有据地予以还击和化解,从而在国际上争取舆论支持,占据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掌握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尊重他国文化的关系
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推动更平等、和谐的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同时为世界渴望发展的、面临困境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文化因素。这必须建立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因此,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帮助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的文化实现发展进步,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文化发展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弱小的、贫困的国家,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应采取实际行动带动促进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进步,以此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弘扬与宣传是有益于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从而扩大我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国际朋友圈,凝聚最大共识,切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策略思考
(一)增强活力找准关键释放文化魅力
1.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一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和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新矛盾等紧密结合,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关键问题,在解决新问题,尤其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问题方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要跟上国际文化发展的步伐,主动回应国际上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问题,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拓展传播深度和覆盖广度,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论的现代化含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化。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时,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善于发掘世界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把有利于推动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的文化精华要素集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从而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亲和度,凝聚不同文化国家的共识、齐心协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2.要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提高文化助推的精准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接受基础好、对华友善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突破点和着力点,在文化交流中要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强化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善于挖掘对象国中可施加文化影响的因素和渠道,“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动“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4],在不同的社会体制、民族风俗、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和切入点,积极回应对象国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关切点。同时,结合对象亟需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适时在文化传播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元素,带动他国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过程中释放文化魅力和感染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回应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关切,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多的国际公共责任,团结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时机弘扬和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履行国际责任等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叙述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阐释好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把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为世界上渴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文化发展的有益参考和借鉴,加深他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凝聚不同国家的民心力量,消除疑虑和误解,促成多数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精心制造输出优质的富含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要有足够优秀的、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通过强大的文化产品的输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扩大在文化产品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操作的空间和机会。
1.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和产品。我国应加大文化产品的海外输出力度,除了京剧、中药、中餐、武术等名扬国外的中国文化品牌外,还要善于开发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如广西的壮锦、湖南的湘绣等,均是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具有开发面向国际市场的潜力,理应进行合理的挖掘和开发,进一步丰富中国文化产品的种类和内容,进而打造成具有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这些文化产品在生产之初,就要注意区分文化产品输出区域的差异,尊重对象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善于结合海外民族文化特点把中华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去。[5]同时,要注重收集客户体验,力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对象国的文化差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不断改进完善文化产品。
2.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的科技创新力,提高附加值。在信息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要实现更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与科技力量实现新融合、新创造,建立文化大数据体系,以数字化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化和产业化,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补足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短板。一要用各种科技手段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展示形式,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分析和制作文化产品,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效率,拓展文化纪念品和文化衍生品,拓宽供给渠道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二要善于在文化产品中加入新时代的科技元素。打造文化产品,要注重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新时代产生的新变化,结合网络热门IP、文化标签、潮流时尚等元素,尤其是要和“一带一路”的特色元素融合起来。根据文化输出对象国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做出优质、多元、创新的文化产品;三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文化产品质量的监管,鼓励多做优质文化产品,遏制低端、劣质文化产品,确保文化输出产品的高质量、好口碑。
(三)多方联合强化培育实力雄厚的文化工作队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许多优秀的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参与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国以培根铸魂的态度来培养优秀的文化工作者,使之能够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任。
1.先行队伍与后备队伍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支骁勇善战、能打胜仗的文化先行军、领头部队,对世界文化发展情况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趋势有深刻、熟悉的把握,准确掌握中国文化输出的关键点和切入点,能够成功突破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国际的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不断开拓新局面。同时,还需要一支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后备队伍,为前方先锋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既要扩大文化工作者队伍的选择面,及时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发展急需的人才吸纳到队伍中来,又要严格把关,坚决把不合格、不坚定的人员排队在后备队伍之外。总之,既要保持一支敢打能赢的先行队伍,又要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后备队伍,能够及时补充到先行队伍中,确保先行队伍不断层,后备队伍有力量。
2.国内队伍和国外队伍相结合。国外文化工作队伍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一线战场,包括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要有针对性地发动和组织广大海外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等,引导他们成为国外文化工作队伍的坚定力量,鼓励他们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发扬的社会责任,配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的各种交流活动,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内,一要加大相关研究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细化研究,仔细分析走出去的困境和难题,为政府决策和战略提供坚实的智囊参考和依据。鼓励专家学者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冷门传统文化精粹等进行传承研究,使之后继有人;二要强化文化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开设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专业课程,基于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擅长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上的技术预测、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6]三要加大对国内文化工作队伍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在推动文化领域发展繁荣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组建强大的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把国内外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机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在资金、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共同研究制定好大战略、大政策、大目标,分析研究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的前沿问题,贯彻落实好科学的政策部署,组织协调安排好各项具体事务,精心制造出优质的文化产品,稳步打开国外文化市场和局面。专业队伍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必须要注意配齐配强,但要形成规模化、常态化、持续性的文化攻势。除专业文化工作队伍外,还需要广泛的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这就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手段对大众开展普及性教育,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让人人成为乐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忠实力量。同时,要注意传授大众把中国文化自信推向世界的方式方法,引导群众精准宣传、高质高效地在国际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早日建成。